1706626822
身体是自然的存在,却不是一成不变的。用世阿弥的话来说,精神和意志就是心和内心。开头的章节题为“年来稽古条条”,只有将身心合为一体,以让身体绽放为目的不断进行练习,才能使身体与心灵结合在一起。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也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真正的习艺之人应该在这种变化中不断调整,保持身心统一,做符合自己年龄的训练。这样锻炼出来的身体,用植物来做比喻的话,可谓枯树也能开花。
1706626823
1706626824
在题为“五十有余”的这一段中,世阿弥就老年这个主题这样说道:
1706626825
1706626826
人到了五十多岁,基本上除了磨炼自己的艺能之外,也没有别的手段了。正如谚语所说的那样,“麒麟之衰也,驽马先之”[杰出的人老了也不如常人]。但是,如果是真正出色的演员,即使可以演绎的曲目少之又少,没什么看点,“花”也会留存下来。
1706626827
1706626828
先父观阿弥在他52岁那年的5月19日故去。就在同年4月,他还在骏河国浅间神社演出了“奉神能”。他那天演的能剧十分精彩,观众自上而下,皆同声称赞。那个阶段,他已将成熟的剧目都交予我演,连表轻松的曲目也有所保留,但又会对剧中的重要角色反复揣摩,已达精益求精。正因如此,虽然父亲演出的曲目少之又少,但却使人愈发能感受到他的“花”之鲜艳。正因为是自己苦心所得的真正的“花”,所以即使能剧本身已成朽木,枝叶零星,但“花”未曾凋零。正可谓“老骨留花”。亡父以他的经历向世人展示了“老骨留花”不可动摇的证据。
1706626829
1706626830
(“岩波日本思想大系”《世阿弥 禅竹》,第19—20页)
1706626831
1706626832
“老骨留花”的说法很是巧妙。在自然情况下,随着时间流逝,花本该凋零,而老骨上却还留有花。因为把很少会发生的事情看在眼中、记在心头,所以无论是时间还是地点,都深深地刻在了世阿弥的脑海里吧。眼睛看得见的衰老躯体上浮现出“花”。正因为身体是贴近自然的存在,所以亲身的感受比一切都更加重要。看到年迈父亲对演技的控制力,世阿弥确信了能之花是可以自然绽放的,但根据情况的不同,能之花的绽放也会超出自然常理。
1706626833
1706626834
与此最为相关的就是习艺。演员的身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地变化,随着身体不断地变化,为了让超越自然的花朵绽放,需要不断地重复练习,这就是习艺。也可以说习艺就是将自然的身体锻炼成演绎能剧的身体。习艺是自然身体和能剧身体之间变化的媒介。只有冷静地、准确地把握了这两种身体的平衡,习艺之路才能顺利地走下去。
1706626835
1706626836
即使是没亲眼看过能的真实习艺场景的人,也能从《年来稽古条条》(习艺篇)的记述中感受到作者冷静、准确的观察力。以下引用的是讲述他7岁学艺之初的一段:
1706626837
1706626838
7岁习艺时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然而然地去演绎角色,多加鼓励。不要教导他们太多演戏好坏的标准。如果过于严厉,孩子就会失去干劲,对能剧感到厌烦,这无异于竹篮打水一场空。
1706626839
1706626840
(出处同上,第15页)
1706626841
1706626842
如果打心眼里对能剧感到厌烦了,那么习艺一定会受到影响。教导自己的孩子和年幼的弟子习艺时,世阿弥无时无刻不在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
1706626843
1706626844
在接下来的“十二三岁”的年纪,无论做什么,都明艳动人,但这不是真正的“花”,而是少年时期独特的魅力。在这个年纪要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到了“十七八岁”,会产生诸多问题,习艺强度不要过重。直至“二十四五岁”,已完全成年,声音和身体基本稳定,习艺生涯才算正式开始。
1706626845
1706626846
虽然世阿弥写下这些心得,作为秘传留存下来,但我认为他本人并不会完全遵守这些条条框框。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个体差异性,书中所提到的“十二三岁”“十七八岁”也只不过是划分大致的阶段。如果将心理变化也纳入考虑,个体差异性就会更大。在处理不同习艺阶段的问题时,要根据师徒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706626847
1706626848
这种事情众所周知,但是,世阿弥认为对于能剧来说,符合身体自然成长规律的习艺是最重要的。为此,世阿弥向我们展示了他对基本问题思考的脉络:身体是什么?能剧表演是什么?通过肢体表现如何产生能之“花”?
1706626849
1706626850
《风姿花传》的开篇第一章中,从各种角度探讨了能剧的本质,而后从第二章到第六章的五章里,进行了详细论述,在“别纸口传”中也有相关论述。但是,无论经过多少次反复的考察,世阿弥的重点都没有离开声音和肢体的表现。他始终都将在舞台中富有肢体表演的能剧作为考察对象。
1706626851
1706626852
世阿弥对于能剧的思考并不止步于《风姿花传》,这之后,他的思想更具深度和高度。在《风姿花传》之后所著的《花镜》中,他就演员的声音和肢体也进行了详细的巧妙分析。在此引用此书最终章的一段。
1706626853
1706626854
“老后仍不忘初心”说的是生命有止境,但能乐无止境。意思是要不断习得符合年纪的艺能,上了年纪后,有合乎年纪的风采。因为是老年出现的初心,所以之前习得的艺能早已和身心融为一体了。《风姿花传》中写道,过了五十岁,除了什么也不做之外,别无他法。不做多余的事这就是老后的初心。
1706626855
1706626856
(出处同上,第108—109页)
1706626857
1706626858
“老后初心”的表达很有趣。世阿弥说,所谓初心,就是不要忘记最初的志向,在多年演绎能剧的年老时也有“老后的初心”,“除了什么也不做之外,别无他法”。
1706626859
1706626860
老年也有老年的任务,拥有一个新的志向就是晚年的初心。而老年的任务就是向着“不做”不断努力。
1706626861
1706626862
这个任务的新颖和难度一目了然。但是,面对新出现的难题,世阿弥深切地感受到了能乐的深奥,并因自己是一名能乐演员而感到自豪。“能乐没有止境”,这句话的隐含意思是说能乐的习艺也无止境,而世阿弥则从这句话中感受到能的生命力,看到了能的丰富内涵和趣味。日复一日地进行符合年龄的训练,克服种种难题,从不会到会,习得成熟的高水准的演技。而老后的习艺,则是什么都不做也不想做,从这个状态可知,这就是自然身体与演艺身体的复杂而又微妙的融合与脱离。无论是在《风姿花传》还是在《花镜》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挑战复杂微妙的肢体表现时,作为能乐演员的世阿弥所洋溢出的喜悦,同时也感受到了关注、研究这种肢体表现并将其付诸语言时,作为思考者的世阿弥的激动心情。每当遭遇未知的情况时,身为思考者的世阿弥都认真观察当时的情形,反复地思考,努力去完整地表达出那些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情况。他的高超的能乐论是在其父观阿弥的实践和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独自反复的论证和思考后完成的。
1706626863
1706626864
1706626865
1706626866
1706626867
鸟山石燕绘能乐《翁》
1706626868
1706626869
《花镜》的“所谓妙事”一章是水平极高的能乐论,该章论述了关于能乐的究极境地,引用如下:
1706626870
1706626871
[汉语里所谓的]妙处的“妙”,日语中写作“たえなり”。“妙”这东西无形无姿,而“无形”正是“妙”的本质。
[
上一页 ]
[ :1.70662682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