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27087e+09
1706627087
1706627088 银阁前掘出的池塘也比金阁前的小得多。要说银阁临池而建,倒不如说银阁前到处是水,既不能欣赏水池里建筑的倒影,也不能享受建筑与池塘的对照之美。
1706627089
1706627090 池塘本来就狭窄,在距离建筑很近的地方又种植着松树和其他品种的大大小小的树木,使人没有办法尽享建筑的全貌。走在池塘边蜿蜒的小路上,忽地视野开阔,银阁的全貌就展现在眼前,但欣喜也只是片刻,游客将视线锁定在建筑上,再稍微向前走走,在那些四处伸展着的树干和枝叶的遮挡下,方才的整体感轻易就被破坏了。金阁寺一开始虽被称作北山第,但之后被称为金阁寺,正如其名,这个建筑群是以金阁为中心建立的,与此相对,以前被称作东山殿的如今的银阁寺,却不是以银阁为中心的建筑群。关于这一点,我们来到实地后自然就可以明白。
1706627091
1706627092 那么,能作为中心建筑的又是何处呢?作为持佛堂而建、内有义政的书斋同仁斋的东求堂,能称得上是其中心吗?答案是否定的。东求堂采用住宅样式,为实用的一层建筑,高度不及银阁,这样的建筑不足以超越银阁成为整个建筑群的中心。
1706627093
1706627094 东山殿的特色反倒就在于它并没有建筑中心。
1706627095
1706627096 金阁为了彰显权力,甚至展现出了反自然的绚丽,与之相比,银阁、东求堂及其他建筑则是与自然共存的,自然并没有被设计成衬托建筑的背景而退居次位,而是和建筑共存,一同展示着四季的更迭。
1706627097
1706627098 正因为没有中心建筑,在东山殿散步时才能气定神闲,可以信步随心而行。(银阁和东求堂中间有用白沙堆成的向月台和银沙滩,造型就像是人造的一颗痣。但它应该是江户时代之后的新产物,因此这里暂且不提。)虽然很少有视野开阔的地方,但眼前的植物、石头以及土的变化都能使人静下心来。这由绿色、白色、茶色、灰色几色构成的景色虽然朴素,却使人耳目一新。沉浸在那种感觉中,身体仿佛逐渐与自然融为一体,悠闲自得。
1706627099
1706627100 小径两旁生长着许多青苔,不甚显眼,却有着挽留闲庭信步的人在它面前停留的力量。据说义政酷爱京都西部的西芳寺,经常到那里游玩,并生出了沿袭此寺的构思来修建东山殿庭园的想法。正如其一般的称呼“苔寺”所表明的那样,西芳寺满园的青苔很是美丽,慈照寺的青苔并不集中,而是四处分散的,因此并不引人注目,但那种随性却与多处起伏的庭园的整体氛围巧妙融合,形成了无与伦比的美感。观者不仅可以欣赏目之所及绿色的微妙变化,还可以伸手触摸,享受柔软的手感和凉爽的湿气。
1706627101
1706627102 青苔确是一种特别的植物。从地面向上伸展,再渐渐横向蔓延开。由于地面上的土、石头、岩石的颜色都与其截然不同,所以可以准确判断出青苔滋生的地方,不过,紧贴着地面形成相同绿色的平面,再一点点向外扩展,这种生长方式在展现生命力方面实在有些微弱。青苔吸收着水分生长,若水分不足甚至不知何时会失掉生命,但那浅白清淡的感觉,确实会留在人们的印象里。
1706627103
1706627104 不过,对观者而言,由绿色的青苔覆盖着的地方,和露着土、沙子以及石头的地方,给人的观感确实差别巨大。地面覆盖着一层茵茵绿色,无疑代表着生命的力量。观者通过凝视它,会产生一种与其生命交相呼应之感,不禁想伸手去触摸它。也正是因为观者切实感受到了来自对生命的呼唤,那冰冷柔软的触感,仿佛成为青苔活着的证明。
1706627105
1706627106 在慈照寺的庭园里,长满青苔的地面和岩石多与池塘的水相接。此处青苔的绿与水面的绿平稳过渡。水是动态的,这种动态似乎与青苔的生命产生了共鸣,因此,比起土、沙和石头,水与青苔的生命的互动看起来要更为丰富。水也更充分地被青苔的生命力所浸染,并传递到了水边的土石上。
1706627107
1706627108 所谓对青苔的怜爱,其实就是享受矿物质和植物的自然结合。这种结合形成于紧贴地面、紧贴水面的地方,使之更为坚实稳固。观者将视线从脚下挪开,远眺庭园内的树木、池塘、岩石,可以发现青苔的朴实与庭园整体幽静的氛围十分吻合。树木的绿色、建筑的黑白灰色都属于古朴的中间色,与青苔的颜色形成自然过渡。有时,松树的枝叶会形成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奇怪形状,不过这并不破坏整体的协调。自然自古以来就具有包容力,而此处这种奇异也被当成自然的产物,得到包容了吧。
1706627109
1706627110 置身于如此闲静幽雅的风景中,人们不由得面对自己的内心。当外界保持着和谐,静静地存在于此时,散步者便能充分享受五感的安宁,不用担心外界不必要的刺激扰乱心思,就能安心地打开内心世界。
1706627111
1706627112 足利义政作为将军在位25年,其将军生涯却甚是波折。由于受到势力强大的守护大名的反对和抗争,再加上地方农民和搬运苦力的起义,幕府权力越来越衰落,但义政置之不理,并没有重建政权。在这种状况下,其养子义视与亲生儿子义尚掀起了继位之争,不久应仁之乱[3]爆发。对混战束手无策的义政不久就把将军之位让给了义尚,自己隐居起来,转向风流的生活。而东山殿就是为了风流生活而建造的地方,即现在的慈照寺。
1706627113
1706627114 如果说风流的生活是以愉快为主的话,那么与此地的氛围并不适合。当时,这里的建筑中设立了会所,似乎是风流人士的集会场所,然而欢乐、热闹与这座山庄的寂静并不相称。即便是聚集了很多人的时候,安静地聆听德高望重的禅僧讲话,或关系亲密的同道的两三人断断续续地交谈的场景才与此地相符。虽然作为将军的义政连连失意,但在艺术风流方面,他不仅为世人鄙夷的音阿弥(能乐表演者)和善阿弥(园林工匠)提供优厚待遇,还将山庄的修建委托给善阿弥,此情此景,会让人联想到在这庭园或建筑中的某个地方,两个人寡言相对的场面。
1706627115
1706627116 东求堂的东北角设有四块半榻榻米大小(约7.3平方米)的书斋,即同仁斋,这里也适合静静地度过内省时间。书斋为室町时代书院造的代表之一,其北部划分出一间面积(一间为3.3平方米)作为副书房,半间面积设置陈列架。在如此闲静山庄的一角设置一个这么小的房间,表明在都城的上层阶级中,安静的思索是受到推崇的。疲于战乱的心,从安静的内省与思考中寻求安宁,这的确是人类精神活动很常有的倾向。
1706627117
1706627118 山庄形成如此特色,除了有战乱年代的时代状况的原因,还有当时禅宗扩展的历史条件原因。进入室町时代,武家社会与禅宗的接触加深,在有权势的武士的援助下,各地都修建起了禅寺,并试着重建战乱烧毁的禅寺。而作为东山殿修建模板的西芳寺也是禅寺。
1706627119
1706627120 显而易见,如果仿效禅寺来修建闲静的山庄的话,就可以建成与坐禅和冥想相通的、寂静而适合思索的场所。静思和内省这些宗教的形式和礼节,被吸收到了武士的生活中。即使武士并没有专心致力于解读佛典和义疏,也没有围绕公案进行思想上的刻苦钻研,但只要是忆往昔、思前程,或追究现今生活方式的是非,这些和以往依靠武斗谋生的武士生活相比,已经是相当接近宗教的生活方式了。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拥有静思和内省的场所的慈照寺(银阁寺)比华丽的金阁寺要更加接近宗教建筑。金阁寺虽然是佛教建筑,但其建筑本身包括周围的风景,都是非宗教性的炫耀权力和享受愉悦的场所,与此相对,闲雅的慈照寺的氛围以及这样的场景下引发的静思和内省,可以说既不是反宗教的,也不是非宗教的。
1706627121
1706627122 话虽如此,如果要判断慈照寺是否是饱含宗教精神的场所,我们还不能果断地认可其宗教性。因为建筑要成为宗教性的求道场所,对于自然要更加节欲。在权力的炫耀与世俗的愉悦方面,慈照寺可以说已经十足禁欲,但对于自然却并不禁欲,反而是深入自然之中,并将自然之美如其本来的样子发挥出来,展现着与自然共存的姿态。就连此处感受到的闲静的安定感,也应该说是与自然和谐相处下的产物,在这里很难找到宗教精神中固有的、想要超越自然的集中力。居住者无论是在院子里散步,还是在同仁斋里独自静度时光,都没有必要将思维集中在一点上。悠闲地跟随心中浮现的思绪,才是与此地相称的行为方式。
1706627123
1706627124 那么,与宗教精神的集中相称的建筑,又是怎样的场所呢?我想以龙安寺的石庭为例来讨论这一点。
1706627125
1706627126 ***
1706627127
1706627128 龙安寺是一座临济宗妙心寺派的寺院,中心的方丈[4]和前面的石庭尤为出名,外部是大面积的庭园,中间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建筑。细川胜元继承了德大寺家的山庄并创建该寺,应仁之乱时寺院被烧毁,由其子细川政元于1488年重建。据说新方丈的上梁仪式于1499年举行,石庭也是那个时期建成的,与慈照寺的修建时间大致接近。
1706627129
1706627130 龙安寺的石庭,与鹿苑寺的庭园和慈照寺的庭园,风格完全不同。庭园里没有池塘和绿色的树丛,也不能展示四季的变化,只有一面用白砂铺成的宽10米、长25米的长方形平面,上面有15块大小不一的石头。庭园采用了不使用水来表现山水的“枯山水”式造园技法。此外,石头周围除了苔藓并无其他草木,这种设计方法在枯山水中也很是特别。一边有意识地创造观赏点,一边又将目光能停留的地方剔除得如此彻底,这样的庭园设计的确少见。
1706627131
1706627132
1706627133
1706627134
1706627135 龙安寺的石庭(来源:Cquest)
1706627136
[ 上一页 ]  [ :1.7066270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