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627172
1706627173
要建立一个与禅宗精神相称的庭园,必须要坚持其特殊性。显而易见,无论庭园建筑师们有多大的本事,枯山水和绿意盎然的庭园之间若是没有间隔的话,枯山水就会被自然的绿意所吞没,变成自然的一部分。如此一来自然的抽象化就很难把握。设计墙壁来分割长方形空间与外部的自然,从这一点我们能够感受到建筑师们建造抽象化庭园的强烈决心。哪怕拒绝和排除自然的绿意,也要打造与禅宗精神的集中相呼应的空间,创造出抽象的美的世界。
1706627174
1706627175
但是,庭园之美不仅体现在精神层面,同时也存在于感觉层面。龙安寺石庭的美也不例外。它虽然是一种抽象的美,但到底是美的。我每次到访庭园都有一种感觉,虽然身体感到紧张,但随着我逐渐熟悉了石头的构图,心情也得到放松。人坐在走廊上眺望庭园时,并不觉得需要正襟危坐。享受美的世界与坐禅果然还是不同的。精力即使集中了,眼前一旦展开这般美景,精神就又要分散开来。这都是受到了美的驱使。石庭的建筑师们在追求极限的抽象化自然同时,还不得不做着自相矛盾的努力,来创造抵抗自然之美的空间;而从石庭观赏者的角度来说,也感受到了不断求道的宗教心与放松享受美的心情之间的矛盾。
1706627176
1706627177
[1]蔀户,一种日式的摘窗,天花板上有垂悬的绳子或钩子保持窗户上半部打开。——编者注
1706627178
1706627179
[2]栈唐户,一种有障水板、摇串的推拉式格子门。——编者注
1706627180
1706627181
[3]应仁之乱,发生于1467—1477年的日本封建领主间的内乱,根源在于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的对立以及将军足利义政的继任问题。——编者注
1706627182
1706627183
[4]方丈,佛教中本意指禅寺长老或住持居住的地方,后用以代指禅寺长老或住持。
1706627184
1706627185
1706627186
1706627187
1706627189
珍宝中的日本精神 第九章宿于山水画中的灵气
1706627190
1706627191
——
1706627192
1706627193
“那智瀑布图”、雪舟与松林图屏风
1706627194
1706627195
1706627196
1706627197
到目前为止我们讨论过的绘画作品,有很多是关于富有神圣性的自然景色的。例如,上卷第十二章中选取的《山岳阿弥陀图》(禅林寺所藏)中的风景。如阿弥陀如来上半身的山形以及身后延绵不绝的大海,如同佛祖来于大自然又归于大自然一般,佛祖的光辉也普照于大自然的风光之中。
1706627198
1706627199
取自同一章的《阿弥陀二十五菩萨来迎图》(俗称《早来迎》,知恩院所藏)中的樱花景观也贴切地表现出菩萨往来于天际时的光辉。就好像要呼应诸圣众相继从空中前来的那一派神圣热闹的景象似的,大地上空也是一片繁缛富丽。
1706627200
1706627201
我们在第四章中观察过《一遍圣绘》和《蒙古袭来绘词》,其中《一遍圣绘》中旅途的风景也不只是在描绘山、川、树木、道路、岩石等原本的样子,这些神圣的景色表达的是佛法、对乱世的痛心、对人们苦难的感同身受。一遍上人虔诚与慈爱的思想,照亮超越世俗的自然之清澈与静谧。面对死亡时,一遍上人周围的自然环境显得格外庄严,而一遍的死是见证神圣灵魂回归神圣自然的过程。
1706627202
1706627203
可无论是《山岳阿弥陀图》和《早来迎》还是《一遍圣绘》都不是以风景为主题的画卷。阿弥陀、圣者和一遍才是画的中心,风景是用来突出主角和说明场景的。风景的神圣性也并不是本身就蕴含在风景中的,而是因为反映或反衬了主角的神圣性,而具有神圣色彩。在描绘主角之外的背景时,就算画家的用心和尽力程度不亚于描绘主角的程度,并且已经尽量将背景呈现完美,可背景依旧只是背景。与以风景为主的绘画相比,这一点的区别很明显。
1706627204
1706627205
1706627206
1706627207
1706627208
《那智瀑布图》(根津美术馆)
1706627209
1706627210
在日本,以风景为主题的画传统上称为山水画,这一称呼是从中国借鉴而来的。在这些山水画中,作为主题的风景(山水)自带神圣的光辉。为何要将山水画表现得如此神圣呢?本章将借助《那智瀑布图》(东京根津美术馆)、雪舟的水墨画以及长谷川等伯的松林图屏风等作品,来讨论这一问题。
1706627211
1706627212
*
1706627213
1706627214
《那智瀑布图》作于镰仓时代末期的1300年左右,长161厘米,宽59厘米,是一幅绢本着色图。当画卷纵向打开,映入眼帘的是从高133米的悬崖顶端飞流直下的那智瀑布。因为是约700年前的画了,颜料的脱落很明显,然而暗色调的悬崖上的树木和顺流而下的白晃晃的瀑布,依旧形成鲜明的对比。瀑布是这幅画的中心,是这幅画的本体,也是这幅画的实体,这点一目了然。人们长期以来惊叹、崇拜、信仰的神圣瀑布就这样完美地呈现在绢面上。
1706627215
1706627216
那智瀑布是悬挂在和歌山县那智山上的巨大瀑布,那一带自古以来都被视作山岳信仰的圣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除了画中的大瀑布之外,瀑布周围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瀑布,关于这些自古以来受人景仰的瀑布,在《国史大辞典》中的“那智瀑布”词条中有以下记述:
1706627217
1706627218
……那智山以修验道的修行道场和观音灵场而闻名,对它的信仰可谓是从将自然瀑布神格化开始的。那智瀑布又称七瀑布或四十八瀑布。那智山中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瀑布,如第一瀑布、第三瀑布、曾以瀑布、多须岐瀑布等,其中祭祀地主神“飞泷菩萨”的第一瀑布是代表。这些瀑布既是信仰的对象,又是修行场,自古以来就有人隐居在那智山中,在瀑布下打坐的千日修行。世间流传着花山法皇、圣护院准三宫道兴、净藏、文觉、良尊等诸多名人在这里做过千日修行的说法。那智山的信仰以瀑布为中心,反映在大寺院中,大寺院的社僧几乎都被称为瀑布行者……
1706627219
1706627220
(《国史大辞典10》,吉川弘文馆,第707—708页)
1706627221
[
上一页 ]
[ :1.70662717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