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627122
话虽如此,如果要判断慈照寺是否是饱含宗教精神的场所,我们还不能果断地认可其宗教性。因为建筑要成为宗教性的求道场所,对于自然要更加节欲。在权力的炫耀与世俗的愉悦方面,慈照寺可以说已经十足禁欲,但对于自然却并不禁欲,反而是深入自然之中,并将自然之美如其本来的样子发挥出来,展现着与自然共存的姿态。就连此处感受到的闲静的安定感,也应该说是与自然和谐相处下的产物,在这里很难找到宗教精神中固有的、想要超越自然的集中力。居住者无论是在院子里散步,还是在同仁斋里独自静度时光,都没有必要将思维集中在一点上。悠闲地跟随心中浮现的思绪,才是与此地相称的行为方式。
1706627123
1706627124
那么,与宗教精神的集中相称的建筑,又是怎样的场所呢?我想以龙安寺的石庭为例来讨论这一点。
1706627125
1706627126
***
1706627127
1706627128
龙安寺是一座临济宗妙心寺派的寺院,中心的方丈[4]和前面的石庭尤为出名,外部是大面积的庭园,中间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建筑。细川胜元继承了德大寺家的山庄并创建该寺,应仁之乱时寺院被烧毁,由其子细川政元于1488年重建。据说新方丈的上梁仪式于1499年举行,石庭也是那个时期建成的,与慈照寺的修建时间大致接近。
1706627129
1706627130
龙安寺的石庭,与鹿苑寺的庭园和慈照寺的庭园,风格完全不同。庭园里没有池塘和绿色的树丛,也不能展示四季的变化,只有一面用白砂铺成的宽10米、长25米的长方形平面,上面有15块大小不一的石头。庭园采用了不使用水来表现山水的“枯山水”式造园技法。此外,石头周围除了苔藓并无其他草木,这种设计方法在枯山水中也很是特别。一边有意识地创造观赏点,一边又将目光能停留的地方剔除得如此彻底,这样的庭园设计的确少见。
1706627131
1706627132
1706627133
1706627134
1706627135
龙安寺的石庭(来源:Cquest)
1706627136
1706627137
“枯山水”这个词早在11世纪的《作庭记》中就有记载:
1706627138
1706627139
在没有水池、没有水源的地方,放置石组。此乃枯山水。
1706627140
1706627141
(“岩波日本思想大系”《古代中世艺术论》,第226页)
1706627142
1706627143
话虽如此,但像龙安寺石庭那样营造庭园的方式,即在整个庭园都整齐划一地使用这种技法的方式,就要等到15世纪以后了。这是因为造园的方式必须使禅宗“空无”的精神理念具体化,并且与石、砂的形状和配置相结合。传统造园法将人们热爱的自然之美加以渲染,使人沉浸在与自然共存的喜悦中,这种方法不可能产生出枯山水的构思来。枯山水的诞生,要求造园者必须能萌发出一种造型意志,即想要创造出与丰富的、赏心悦目的自然不同的另一种自然的造型。造园者的心中应当涌现出一种思想,即否定那种在造园传统中长期传承下来的,对丰富而赏心悦目的自然的崇尚。这样的新思想可以说是将空和无的理念与自然联系了起来,也可以说是想要从自然的树木和岩石中,领会超越传统审美意识的宗教意义。如果将其命名为禅的思想原理,那么将这种禅的思想原理贯彻到底的就是龙安寺的石庭。
1706627144
1706627145
鹿苑寺和慈照寺的庭园里设有散步用的小径,在那里散步会使人心情舒畅。人的心情与周围的树木、水、土以及天空,平静地产生共鸣,将世事都置之脑后。人虽然置身于被安排好的自然中,但自己并没有感觉处在人工打造的自然中。周围的风景与心的交流也没有人为制造的感觉。人一边行走一边向远处前方仰望,也可以左右慢慢地移动视线,还可以驻足观赏脚下的石头和青苔。就这样或走或停,身体被自然围绕,随心而动。在随心自然的运动中,周围的自然物看起来也甚是美丽,那是一种平静的、安心的美丽。
1706627146
1706627147
龙安寺的石庭不属于这种自然韵律,造型也没有追求平静的美感,而是与自然感和平静感正好相反。
1706627148
1706627149
龙安寺的石庭原本就不是能悠闲散步的地方。长方形的庭园里没有用于散步的小径,只能从北侧的长廊上眺望。人就算踏进院子里,也会对要去哪里、怎样走到那里感到不知所措,结果恐怕还是会回到走廊上。如果人想要勉强到处走走,空间也远远不够一次自然的散步。据寺传记载,这座庭园被称作“母虎带子涉水过河庭园”,诚然,这里虽不适合人类散步,但对于老虎来说倒正合适。整个石庭脱离自然感的造型,确实与这个奇特的命名相匹配。
1706627150
1706627151
从走廊上稍稍向下环顾院子,在一片白砂上,从左边开始排列,分别为五石、二石、三石、二石、三石,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走廊沿着庭园的东西方向长长地延伸着,人可以在此处来回走动。但是,走动的过程中并不会有新的景象出现,只是对石头的观赏方式在一点点产生变化。这里没有大自然五彩缤纷的丰富和趣味,或者说,这座庭园在建造时就拒绝和排除了这种丰富和趣味。虽然与传统的庭园风格迥异,但是石庭的建筑师们也是以美丽的造型为目标的,只不过那种美不是靠近自然、效仿自然的美,而是背离自然的美。假若一定要用一个词形容的话,那就是抽象之美。抽象之美不是自然之美的延伸,而是在一度否定了自然之美之后诞生的。
1706627152
1706627153
镰仓时代开始到室町时代中叶,禅的空无思想逐渐在民众间普及,为抽象意识的转变提供了条件。空无思想通过精神的集中来净化心灵,排除一切有形之物,达到无为、无我的境地。坐禅是禅的基本,通过端坐来沉思和默念,进入无心的境地。坐禅只是始终一动不动地坐着,与此相呼应,就有了只用白砂和石头建造的抽象至极的石庭。
1706627154
1706627155
悠闲地置身于自然之中,比如在庭园里散步,以平静的心情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中,这可以说是思考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排除杂念,背离自然,追问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甚至追问佛的真理,这也是思考的一种形式。如果将坐禅作为一种精神集中的方法来加深对内心的思考,那么在坐禅时,人们就被要求克制自己的欲望,闭上眼睛,阻断耳朵以及其他器官对外界的关注。断绝对外界的关心,拒绝与外界的交流,被认为是具有宗教性价值的态度,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态度才能创造出无心的境地吧。
1706627156
1706627157
正是坐禅时应该持有的心态引导出了自然的抽象化。在无心的境界中,自然既不是丰饶的,也不是美丽的。自然虽然有时候也会无法展现出来,但自然却不容置疑地一直存在着。将不容置疑的一直存在的自然展现出来,不就是被抽象化了的自然的样子吗?只用白砂和石头构成的庭园,不正反映出人与自然之间的界限已经被消减到最低限度了吗?在那种情况下,庭园无限接近空无,面对着庭园的人也无限接近空无。
1706627158
1706627159
但是,以抽象化的自然来设计庭园,实在是自相矛盾的造型行为。庭园修建的根本在于,在一定的空间内,呈现出易于观赏、易于接受的自然的丰富多彩和变化的趣味性,再现与自然共存的喜悦,并使人们重新认识这种喜悦。而在此处的庭园中,人们之所以排除了丰富、多彩、有趣的自然,却仍旧可以在自己精神集中的心境中感受到自然,是因为自然以极度压缩的状态得到呈现。
1706627160
1706627161
像龙安寺石庭那样的抽象化庭园继续发展的话,就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自然的庭园、模仿自然的庭园了。“母虎带子涉水过河庭院”这样非同寻常的名字会成为寺院的名字,并作为寺院传说流传下来,也说明这座极度抽象的庭园确实难以把握。自然的抽象化始终是自然的抽象化,是抽象化的自然,虽然没有断绝与自然的联系,但是可能会通过彻底的抽象化使自然不可见。那么龙安寺的石庭是自然吗?人们不由得产生这样的疑问。
1706627162
1706627163
庭园建筑师们能够在抽象化的道路上奋勇前进,支撑他们的是技术上的坚定信念,即坚信不论庭园多么远离自然,只要以沙子和石头建造庭园,就能够呈现出美丽的样子。日本造园法在平安后期已经达到了高度的技术和知识水准,出现了著作《作庭记》,在镰仓向室町时代过渡的时期,宅邸和寺院的修建更为熟练,到处都建起了模仿自然却又比自然更有自然感的庭园。禅宗思想分外追求精神的集中,乘着这股势头,自然的抽象化发展到了顶峰,庭园建筑师在追求似像非像的造型的过程中,磨炼出了练达的技能,即便是建造远离自然的庭园,也具备了开发出美的造型的能力。此时,追求禅的思想性并不是面向自然的,而是变成了追问自然和自己的关系、回归自我的活动。
1706627164
1706627165
重新站在北侧走廊的中间纵观庭园全貌,视线会在石头间转移。很明显,庭园修建的重点在于在哪里放置石头,怎样放置石头以及放置多少石头。要使铺满白砂的几何平面给观者以统一感和清爽感,又不能将整体变成模糊的空间,这似乎是配置石头的关键所在。与再现自然不同,这是以抽象的场所为对象的抽象思考。如果石头数量过多,就会削弱统一感和清爽感,如果太少,又会扩大空旷感。15块石头就是最好的呢,还是能够允许稍做增减呢?我们很难对此做出判断,但确实现有的15块石头的配置,使这个庭院能成为充满气势的清净之地。与尽力贴近自然、和自然共存的庭园相比,这里能够让人感受到与自然不同性质的禅宗的精神性。或者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加深对自己和世界的思考的精神性吧。异于寻常庭园的审美意识支撑并推动着建筑师们。
1706627166
1706627167
当然,人所站位置的不同,对石头的观感也会不同。从东北方的入口踏入走廊,眼前是长方形的广阔平面,入口处的5块石头收紧了快要沉入其中的心绪。停下脚步望向对面,余下10块到处散落的石头似乎有什么意义。然而,仔细看去就会发现,石头并不是作为记号来表示什么的,其形状、触感和配置的妙处似乎才是看点。如此,以从容的步伐前后反复观看几次,人们就能欣赏到目之所及之处石头表面的变化、石与石重叠的景象以及连接状态的变化。如果人们是在享受庭园的变化,那一定是在享受几何学上的变化,这是置身于抽象世界的乐趣。
1706627168
1706627169
走廊的另一端向右转弯,从房间的侧面一直延伸到背后,庭园则延伸到了接近走廊尽头的地方。但是,由于人走到走廊尽头时,石头的样子和变化就大体上看完了,因此人们并不会想再往前走去。石头抽象的趣味是庭园的生命力所在,这一点在此处也有体现。
1706627170
1706627171
不能忽略的是,庭园被土墙隔开,隔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外面是比石庭大几十倍的、充满绿意和水的庭园。在石庭的走廊上,人只能在越过周围土墙的墙檐看到绿色的树木。视线停留在白砂和石头上时,人们几乎意识不到这些树木,只有当思绪抽离眼前的长方形空间时,才会意识到庭园周围原来满是绿意。极端抽象化的石庭与周围传统庭园相比的特殊性,在潜意识里也有反映。
[
上一页 ]
[ :1.70662712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