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627272
《四季山水图卷》(山口毛利博物馆藏,下文统称为《山水长卷》),是他从中国归来17年之后的作品。
1706627273
1706627274
在中国逗留的两年时间,雪舟积累了大量经验,正是这些经验成就了他作为山水画家的卓越性。可以说,这些经验对雪舟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四季山水图》(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与此前他以拙宗的名义所画的山水画相比,这幅画无论是画材还是画风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足以说明中国之旅对雪舟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另外,遣明使船先停靠于宁波港,再从那里通过大运河到达北京,归途则原路返回。雪舟对途中所看到的风景胜地,人们的生活,动物,器具等事物进行了素描。虽然这也许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但不难想象,眼中所见的景物勾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回国后,他也画了许多模仿李唐、梁楷、玉涧、高克恭等宋元大家风格的作品,这些事实说明了他在中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回国后,雪舟的一大课题就是一边学习中国的景色、文物和绘画,一边完善自己的画风。这一课题耗费了他长年的心血,经过17年的努力,雪舟创作出了《山水长卷》,可谓是雪舟的集大成之作。
1706627275
1706627276
1706627277
1706627278
1706627279
1706627280
1706627281
1706627282
首先,它的大小就非同寻常,宽40厘米的卷轴展开后长达16米。这幅画以南宋画家夏珪的山水图卷为模本,但夏珪的真迹并未能流传下来,所以我们也就无从比较。当这幅长16米的画卷展现于眼前时,我们会不止一次地想到,这幅画作究竟是以什么为模本创作的呢?无论是精雕细琢之处,还是磅礴大气之处,皆引人入胜。
1706627283
1706627284
一边用左手展开左边的卷轴,一边用右手把看过的部分卷回,将画置于眼前几十厘米的距离,从头至尾观赏,这才是画卷的正确打开方式吧。然而在美术馆中,放在长玻璃展柜中的最佳展示方法还是平铺开其中的一段,所以我们没法以上述正确方式观看画作,也就无法体会出其设计的用心之处。想想看,16米的长度,无论站在哪个角度都无法从头看到尾。我们只能从右到左移动着观赏其描绘的情景的变化,这样将画卷反复展开、卷上,重复多次,我们才能对画卷的整体有所了解。这时,作者所呈现的节奏与观众欣赏的节奏逐渐达到和谐,合二为一,观众会感觉到人被画带动着走了起来。
1706627285
1706627286
画卷的主体是山水风景,其细节之处,水畔的村落和小船、山中的塔和房子、人头攒动的集市、城墙和城墙之内的楼阁一应俱全,各处的小径和桥梁都相互贯通,看上去形似旅人的人物慢悠悠地走着。无论风景、村落、都城还是人物,风格都不是和风的,更接近宋元山水画的风格。画家并没有痴迷于异国风情,也没有想着令观赏者感受到异国风情;他并没有肤浅地加入异国风情元素,而是一心一意地刻画一山一水,一城一郭,就像把实物放进了画面里一样。
1706627287
1706627288
1706627289
1706627290
1706627291
1706627292
1706627293
1706627294
从画中可以看出的四季变换并不明显,这一点就足以证明此画并不是和风作品。和风的季节感中,春有樱花,秋有红叶,对比显著,而在这幅《山水长卷》中,我们并不能找到樱花也不能找到红叶。通过树木绿色的浓淡变化、叶子的状态不同、水的颜色不同、空气透明度的不同等现象可以观察到季节由春到夏,再由夏到秋的变迁。这些现象确实可以被人渐渐感知到,却很难一眼直接看出。只有冬季可以直接从积雪的山顶分辨出来,但这也属于个例。普遍认为,画家并没有刻意展现季节感。
1706627295
1706627296
相反,雪舟在宽大画卷中追求的是山、川、村庄、都市、建筑物、人物等缓急自如的节奏。虽然一个又一个强有力的情景鲜明地存在于雪舟的笔锋之下,而雪舟的笔锋是那么的善于捕捉事物,丝毫不留余憾,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我们原本以为各种各样的风景会被全盘托出,而画家却在此时展现了一个广大的空间,将各种各样的景致包围进去。这让我们不得不惊叹,这样的效果只能源于他所向披靡的构图能力。跟从右到左逐渐移动视线去欣赏的方式比起来,从右到左去探索这幅长达16米的全图的视觉效果可能更佳。
1706627297
1706627298
让我们沿着画去看雪舟的构图能力,刚一打开画卷,就看到了以凌厉的轮廓线条和皴法(使山崖、岩石壁有阴影和立体感的一种山水画画法)描绘出的荒岩和树木,它们好像被山间涌出的柔雾温和地包裹住了。雾的另一边则是稍微有些遥远的丛林和楼阁,这部分没有刚才那里描绘得那么鲜明,而是一片被朝霞笼罩的朦胧风景。紧接着,雾逐渐褪去,再次出现了鲜明的线条以及深浅相间的绿色岩石和丛林,但能看到近前的房顶、河上架着的桥,还有在桥上拄着拐杖的老人及他身后的随从,这充满肃杀之气的岩石和丛林的一幕极度荒凉,但又接近山里有人烟的地方。可是,我们原以为会是山村的画面,却又切换到了一个大湖的岸边,正缓慢地展现着闲静的风景。那雾景的温柔虽饱藏着锋利之感,但从岸边蔓延至湖上的这片风景,自身又流淌着寂静之气。岸边丛生的水草略有些纤细。柳树下有人家,透过每家每户的窗户,我们能看到每户都有人居住,他们应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吧。在收起了船帆后成排停泊的船上,笔直竖立着的桅杆仿佛阻止了时间的行进。从对面能够看到湖中央,展开了船帆的两艘船却一动不动似的止步于湖中央。水草的灰色与茶色、湖水的青色、远处的群山的黑色与茶色,都缓解了观众的紧张感。
1706627299
1706627300
1706627301
1706627302
1706627303
1706627304
1706627305
1706627306
缓急的韵律就此而去,在再次反复描绘山与岩,水与水边的风景之后,也就是画卷的约余四分之一处,出现了一座正中央呈环状弯曲形的雄伟的桥。那是个有很多人的集市,一些人的穿着和许多棵树都被染成了朱红色,这增添了与此景相应的繁华之感,使人眼前一亮。因为此前采用的是较为压抑的水墨画手法,与集市的热闹和其他场景维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从被城墙和积雪包围的城市风景切换到集市的喧闹后,整幅画到这就算结束了,由动到静的转变是那么的鲜明。
1706627307
1706627308
《秋冬山水图》(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是与《山水长卷》创作于相同时期的作品。画工与《山水长卷》十分相似。
1706627309
1706627310
然而与逐渐展开的《山水长卷》不同,《秋冬山水图》把秋山水和冬山水作为各自独立的画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不是在移步换景中发挥构图能力和想象力的,那么,它是什么样的呢?
1706627311
1706627312
构图和想象力是在对比中产生的。如果把温稳的秋天与凛冽的冬天相对比的两幅图并排摆放在一起,任谁都可以感受到那种强烈的对比。如果单独看秋山水的话,并不会直观感受到温和,但是当这普通的秋景,被并列放置在冬景之旁,那幅向天而立的、锐利的、冷冽的冬景,就把秋景衬托得无比温和稳健了。冬山水单此一幅就足够冷冽,在与秋景图的对比之后,我们更是不禁思索它为何会如此冷冽。与雪舟的那幅《山水长卷》相比,《秋冬山水图》更多是在描绘秋冬之间的对比,四季变迁在这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或许会问:何为秋?何为冬?也许每个都难以单独定义,但在秋的本质和冬的本质的鲜明对比之下,我们得到了答案。如果说《那智瀑布图》表现的是幽静深远的秘境瀑布的神圣感,那么《秋冬山水图》表现的则是人类从古至今所经历的季节变换的神圣感。
1706627313
1706627314
1706627315
1706627316
1706627317
雪舟 秋冬山水图(两幅)(东京国立博物馆)
1706627318
1706627319
神圣感的体现,是以出现超越现实的东西为条件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两幅画都有神圣感,倒不如说冬山水才是更具神性的那一幅。秋景图与人类的生活相协调,它具备人类可以正常进入那里的安稳缓和之感,与之相对,冬景图满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甚至不允许人类存在的严峻感,简直让人感到恐惧的严苛。每当我看到这幅画,就会想起高村光太郎年经时的诗——《冬天来了》。
1706627320
1706627321
萧瑟而利落的,冬天来了
[
上一页 ]
[ :1.70662727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