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27322e+09
1706627322
1706627323 八角的白花消失不见
1706627324
1706627325 银杏树也变成扫帚模样
1706627326
1706627327 敏捷的冬天来了
1706627328
1706627329 被人厌弃的冬天
1706627330
1706627331 被草木抛弃,被虫子逃离的冬天,来了
1706627332
1706627333 冬天啊
1706627334
1706627335 你来吧,来吧
1706627336
1706627337 我是冬天的力量,冬天是我的食饵
1706627338
1706627339 渗透,穿透
1706627340
1706627341 放一场火,成灾,再用雪掩埋
1706627342
1706627343 如利刃般的,冬天,来了
1706627344
1706627345 (《高村光太郎诗集》,新潮文库,第40—41页)
1706627346
1706627347 诗,可以定义冬天,而画家拥有着一种坚定的创作意志,要用画定义冬天这个季节。怎样给冬天下一个精准的定义呢?那应该就是压倒性地冷冽严厉吧。虽说同样是对冬天的表达,但画是画,诗是诗。我们应该立足于能够联想到冬天严寒的本质,来回看雪舟所画的冬景图。
1706627348
1706627349 这幅画中的场景让我们觉得人类的生存条件是十分严苛的。不过在图的下半部分,头戴斗笠、手持拐杖的旅人也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人类的存在也并未被完全排除在外。可是,这旅人看起来是那么形单影只,每向前踏出一步都要做出弯腰的姿势。所以画家将旅人画在此处,与其说是要确保有人类活动的痕迹,还不如说是为了展示人类的弱小。旅人不是在登山道路的正中央,而是在偏离道路的边缘行走,画家通过这种构图来突出其存在的渺小。旅人前方可以看见有平顶屋檐的房屋二三和具有入母屋顶[1]的楼阁,但那不可能是旅客的住处。房屋和楼阁都缩作一团,悄然而立。
1706627350
1706627351 相对于旅人和房屋,画中还有在右下角江中只露出船头的小船,最能体现出孤寂的是近景中的奇山怪石,它们位于画的右半部分,被雪覆盖着。画中还有从中央向左延伸的远山寒雪和悬崖峭壁。重新审视画的整体,我们终于明白了,旅人的无助和建筑物的悄然伫立都是被强势的、酷烈的冬季自然环境衬托出来的。
1706627352
1706627353 除了表现这种自然的严酷、强势、酷烈之外,画面还显得有几分晦涩难懂。我们将画从中间线分开,画的右侧是近景,从中央到左侧则是远景。虽然从直觉上看应该是这样的,但似乎又不对。比如,以画面中央为原点的浓重线条弯弯曲曲,朝着左上角蜿蜒而上,到了左上角则力道略减,再从这里长驱直上,这一道浓重墨线左侧的雪山,真的是远景吗?单从画面来看,这雪山仿佛将透着少许灰色的后山弃置不顾,向前迎面扑来。原本这两层雪山叠在一起时,更像是立在一个平面上,缺乏立体感,而且与墨线右侧的岩壁的位置关系也不清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画家超脱了现实主义,转向抽象表达的意志。
1706627354
1706627355 画的右半部分所描绘的近景,说奇妙也是很奇妙的。河岸边画了两棵老树,河对面便是山峦重叠,而后面山上的树与河边的一模一样,让人觉得树和山的大小比例有些不协调。如果把近景的山不看成山,而是看成滚落到那附近的岩石,那么它和树的不协调感就消失了,但岩石以山脉的形状相连也很奇怪,与旅人、房屋之间也生出不协调感。
1706627356
1706627357 但是,正是在不协调之中,冬天的残酷和荒凉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右半边画中山和树不协调,大树征服了大山并将其踩在脚下,和前面两棵树相互映衬,表现出不输给寒冬的自然生命力的强悍和狂野。当然画中的群山也具有对抗寒冬的强烈存在感。
1706627358
1706627359 这样一来,画的中间部分到右半部分的远景就更显残酷、强烈和荒芜。在雪舟的眼前或脑中究竟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这幅景象又是如何变化并最终定格成这幅画的呢?对此,世人一概不知。但这画中蕴藏着的寒冬力量是人类无论如何都无法匹敌的。这让人再次想起先前的问题,那条粗壮强烈的水墨线条,到底代表着什么呢?在雪舟为数众多的画作中,这种大胆且强烈的线条是十分罕见的,那么,该怎么理解它才好呢?
1706627360
1706627361
1706627362
1706627363
1706627364 雪舟《天桥立图》
1706627365
1706627366 冬天的强大自然之力和把这自然之力转化成绘画之力的画家的气魄发生了碰撞,画家的气魄无所畏惧,勇敢地对抗着寒冬,可以说上述水墨线条就是因这一碰撞而产生的。如上所述,由这一线条分开的左边雪山和右边岩壁之间的位置关系,虽然还含糊不清,但并没有削弱水墨线的紧迫感。正面的白色雪山和向内部延伸的灰色岩壁的对比,甚至使水墨线的紧迫感变得更强。
1706627367
1706627368 《山水长卷》虽不知画的是哪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属于中国风的山水画卷;《秋冬山水图》也同样不知道画的是哪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是把中国的山水画日本化了的画作。而下面要说的《天桥立图》(京都国立博物馆藏)和它们不一样,画的是日本自古便有的名胜古迹——天桥立,这是独属于日本的风景。在《世野山成相寺》《慈光寺》《千岁桥》《冠岛》等画作中,主要的建筑、桥和岛旁边会写上其名称。而《天桥立图》则是预先想象天桥立的图景,再画出来的作品。
1706627369
1706627370 但是,这幅画与写生画不同。举一个易懂的例子来说,浮在右下角的海中的岛屿名为冠岛和沓岛,天桥立就在画面略微偏下的地方,从右侧延伸到中央,天桥立的根部就是冠岛和沓岛,但现实中的两座岛并不在天桥立附近,而是在很远的浪冲之中。这幅画就像把两座岛搬到这个位置一样,画面上还出现了“成相寺参谒曼陀罗图”。两座岛的各种传说与人们心中对于天桥立一带的信仰联系在一起,正是这种联系的强度,使画家将两座岛搬进了画中,安置在这个位置的吧?
1706627371
[ 上一页 ]  [ :1.70662732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