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28249e+09
1706628249
1706628250 我们继续引用《野曝纪行》中的文字。芭蕉完成扫墓后,途径大和、山城、近江、美浓,然后旅至大垣。文中出现的木因是芭蕉的故知、俳友。
1706628251
1706628252 宿于大垣之夜,到木因[14]家做客。出武藏野时原是吟咏着“决心死荒野”踏上旅途的。
1706628253
1706628254 长途安然身未死,旅夜梦醒秋已暮。
1706628255
1706628256 ……
1706628257
1706628258 旅夜饱睡,于黑暗中动身向海边而行。
1706628259
1706628260 海上朦胧曙光里,网中白鱼一寸长。
1706628261
1706628262 诣热田
1706628263
1706628264 神社境内破败不堪,围墙倾圮,没入荒草丛中。彼处扯着绳子,以示境内末社之遗址吧。此地放着石头,好像是什么神座的样子。蓬蒿和相思草随意生长,反而比兴旺整饬之昔日更惹人心动。
1706628265
1706628266 相思草枯腹中饥,买饼略尝荒凉情。
1706628267
1706628268 去名古屋途中,作如下吟咏
1706628269
1706628270 朔风劲吹吟狂句,顾影自怜似竹斋。[15]
1706628271
1706628272 征旅枕上闻犬吠,寂寞难堪冷雨时。
1706628273
1706628274 徒步赏雪
1706628275
1706628276 唤声市中人,卖我积雪笠。
1706628277
1706628278 观旅人
1706628279
1706628280 晨起景色变,雪中观马行。
1706628281
1706628282 于海滨度过一日
1706628283
1706628284 日暮海水暗,但闻凫声白。
1706628285
1706628286 (出处同上,第40—41页)
1706628287
1706628288 上面引用的8句俳句,每句都不是以诙谐为主旨的俏皮话儿,没有双关语、笑点包袱。芭蕉将注意力集中在瞩目的景物上,内心深处将这些景物与自己的心情相交错,并尝试着将交错而产生的共鸣融入在17个音节里。“朔风劲吹吟狂句,顾影自怜似竹斋”充满了自嘲的笑意;“唤声市中人,卖我积雪笠”中,能看出芭蕉在旅途中说俏皮话儿的轻松怡然。这种搞笑与轻松仅限于口头,并不是作品中的搞笑与轻松,是与怀着“野曝”(暴尸荒野)觉悟的旅行十分遥远却又相关的搞笑与轻松。芭蕉对俳句作品精益求精,对于写好的俳句,或已经问世的俳句,也会反复推敲,我们虽不知上面8句中的每一句是否都达到了他满意的程度,但恐怕芭蕉已经意识到:旅途中日复一日不断创作的句子,已经到了一种新的境界,超越了世上现有俳句的境界。
1706628289
1706628290 住在大垣的老友木因家时,芭蕉再次想起了当时离开武藏野时“暴尸荒野”的觉悟。“野曝”才是本次旅行的基调,也必须成为本次旅行的基调。虽在老友处放松地住下了,但俳谐之道的严峻性从未离开过芭蕉的脑海。
1706628291
1706628292 热田神宫中萧条的神殿令人印象深刻。芭蕉的俳谐虽不是全面回避壮大华丽的东西,但更侧重从空寂、质朴、陈旧、平凡的事物中发现其独一无二的耀眼之处。
1706628293
1706628294 独立的俳句中引人注目的两句是,“海上朦胧曙光里,网中白鱼一寸长”和“日暮海水暗,但闻凫声白”。前面“白鱼”这句的前半节原本是“如雪轻薄”,后来改为了“海上朦胧曙光里”。“海上朦胧曙光里”的情景更加壮阔,与小白鱼的对比更加鲜明。“海上朦胧曙光里”铺开的悠然自得、轻松愉快的句子,最后用“一寸长”收紧。这种缓急的把握,与白鱼的“小”和“活”相呼应。而且,“网中白鱼”日语原文有9个音节,因音律破格而飘摇,接着用日语原文同样音律破格的4个音节的“一寸长”来结束,音律安排的顺序为这个场面增添了清爽的感觉。可以说这是作于冬末春初之时,同时反映了海边的寒气、生机及朝气的名句。
1706628295
1706628296 “日暮海水暗,但闻凫声白”,这句原文中5—7—5韵律所带来的余音令人印象深刻。暮色深沉,轮廓模糊,天与海的边界也变得不清晰,此时传来野鸭的声音。虽没能确认野鸭的样子,但声音清晰地传到耳畔。声音不仅仿佛传到读者耳畔,而且仿佛在朦胧的空间中扩散至远处。芭蕉将这种声音形容为色彩的“白”。读者虽不知如何凭借声音产生“白”之感,但当与这个字相遇的瞬间,读者便仿佛伫立在了慵懒与安静相伴的傍晚海滨。日文原文中结尾的7个音在末尾留下余音,貌似野鸭声,虽小却不绝于耳。
1706628297
1706628298 仅仅排列了17个音节构成的表述,就能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小世界。这虽令人惊讶,但正因为芭蕉预感到俳句的这种可能性,才对风雅之旅有了觉悟和决心,即使暴尸荒野也要走上这一遭。“海上朦胧曙光里”一句也好,“日暮海水暗”一句也好,在语言相互交错中,海边黎明的生命感,或是海边傍晚的怀念与悲伤,都被柔和的、纤细的、耐人寻味的文字表达出来,给读者带来了难得的经验。以俳句为媒介来获得经验的艰难,身为俳句之父的芭蕉本人应该比读者更加强烈地、真实地感受过,那种真实的感受成为芭蕉朝着情景深处、心情深处一步步迈进的驱动力。
[ 上一页 ]  [ :1.70662824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