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28299e+09
1706628299
1706628300 《野曝纪行》问世后的第三年,结束了鹿岛短程之旅的芭蕉,立刻开始了为期6个月的旅行,途经东海道的尾张、三河、美浓,在故乡伊贺迎来新年,然后游览伊势、吉野、奈良、大阪、须磨、明石等地,最后回到江户。此行以接触自然、拜访名胜古迹、与老友重聚、与俳友举行俳句会为目的。《笈之小文》记录了此行的内容,开篇之处芭蕉是这样阐述自己对俳谐的想法的。
1706628301
1706628302 百骸九窍[16]之中有物。且自名为风罗坊。风罗者即形容其身犹如风吹即破的薄衣一般脆弱。彼好俳谐之狂句久矣,已成为毕生之事业。有时倦怠而欲抛掷,有时奋进自励,企图夸耀于他人。有时首鼠两端,心烦意乱,不能安住。其间曾打算立身处世,但为此种事业所阻,有时又想学佛以晓晤自愚。然而亦为此种事业所破。终于无能无艺,只是专此一道。西行之于和歌,宗祇之于绘画,利休之于茶道,虽各有所能,其贯道之物一也[17]。然而,此类风雅人物,顺应造化,以四时为友。所见者无处不花,所思者无处不月。若人所见者不是花,则若夷狄,若心所思者不似花之优雅,则类鸟兽。出夷狄而离鸟兽,顺造化而归于造化。
1706628303
1706628304 十月之初,天欲雨而不稳,身如风叶心不宁。
1706628305
1706628306 时雨[18]欲隆早起程,谁人呼我是游子?
1706628307
1706628308 (出处同上,第52页)
1706628309
1706628310 与《野曝纪行》的开篇相比,此处的文字让人感受到了作者的游刃有余。这是冷静地回顾过去,与俳谐之路保持距离,从远处眺望俳谐之路的芭蕉。他抓住了个人新境界的自信,让自己游刃有余地审视自己的行动成为可能。
1706628311
1706628312 引用的前半部分,简洁地总结了芭蕉至今为止的俳谐人生。虽说将自己喜欢的事情作为人生事业来奋斗是幸福的,但这个过程也经历了很多的心灵波动、内心的煎熬与斗争,经历了这些后,芭蕉确认了要一心一意走的俳谐之路。“无能无艺”在当时是谦虚的说法,芭蕉在俳谐的路上自成一家的自信,反而让这样的谦逊成为可能。
1706628313
1706628314 引用的后半部分,用“风雅”这一概念更宽泛地定义俳谐,如用近代的说法来讲,这是“艺术论”。此段引用虽短,但能看出芭蕉思考的宽广与深远。
1706628315
1706628316 俳谐之道与现实社会中的金钱、地位、名誉无关,与学问之道、佛道等处于不同的领域,芭蕉将其称为“风雅”。深入大自然,与四季为友,所见之物皆有花之美,所想之物皆有月之美,用撼动心灵的准确语言、水墨画、动作行为将这些表现出来,就是风雅。接下来,他追寻风雅之道,回溯过去,让人们看到了风雅的主要谱系可追溯到具有悠久历史的西行和歌、宗祇连歌、雪舟的画、利休的茶。这样的追溯,让人们看到了俳谐之道扎根于自古以来的风雅传统,这是一次洋溢着骄傲情绪的追溯之旅。我们也可从中读出芭蕉的自负,认为自己的俳谐渐渐达到了前辈留下的名作的水准。
1706628317
1706628318 上面说的这些我们暂且放一下,有人指出西行、宗祇、雪舟、利休所体现出来的风雅——用近代的话讲是艺术——是顺从大自然。风雅在以四季为首的大自然的密切关系中成立,这种看法可以说是日本自古以来的艺术传统的核心(与之相对的西洋艺术,可以说其中大部分是与世事相关的)。风雅,或称艺术,归为一体之后就是芭蕉所说的大自然,自然并不是与人类、世事相对立的,或者说,自然没有排除人类和世事,而是包容了人类和世事(当然,大自然也包容了艺术)。相反,人类和世事不可能包容大自然。能包容的是大自然,被包容的是人类和世事。宏大无边的大自然,正因为其宏大无边,所以很难成为所指的对象。我们在此处称为“大自然”的东西,芭蕉在《笈之小文》中用汉语词“造化”来称呼它。当大自然被命名为“造化”时,芭蕉是如何将他所指的东西对象化的呢?
1706628319
1706628320 若要将包容了人类与世事的“造化”变成所指的对象,必须将自我、思考、感性全部注入其中,芭蕉无论如何都想用俳谐的语言表现出宏大无边的大自然,他为此不断地努力着。这对芭蕉来说就是以俳谐为生,以风雅为生。芭蕉想用语言表达的,不仅是大自然中的四季或花鸟风月,不仅是被大自然包容的人类和世事,而且是大自然本身的深奥之处。仅有17个音节的俳句,或者在俳句前后配上散文形成的短小俳文,虽不能将大自然完全地对象化,但它们以多彩的语言,多角度、多侧面地暗示了被大自然包容着的俳谐、风雅、草庵生活以及旅途的样子。不管怎么说,近千首的芭蕉俳句,无论是吟咏了四季或花鸟风月的句子也好,还是吟咏了人类和世事的句子也好,其创作都是以俳谐被大自然包容的真实感受为基础的,这充分显示了芭蕉风俳谐的文学性。上面引用的最后一句“时雨欲隆早起程,谁人呼我是游子”正是因为芭蕉确信“俳谐之旅即迈向大自然的旅程”而创作出来的,我们不得不说这是非常具有芭蕉特色的,为芭蕉独有的句子。
1706628321
1706628322 创作《笈之小文》之旅的4个月后,芭蕉踏上了行程更短的创作《更科纪行》的旅途。7个月后,芭蕉毅然开始了大规模的创作《奥州小道》之旅。此行从江户朝着奥羽、北陆出发,经日本海,沿海途经出羽、越后、越中、加贺、越前、美浓,最后抵大垣。
1706628323
1706628324 《奥州小道》的开篇这样写道:
1706628325
1706628326 日月乃百代之过客,去而复来的旧岁新年也是旅人。浮舟江海送走一生的船头,以及执辔牵马迎来老迈之人,日日都在旅行,长久羁旅异乡。古人多有死于行旅之中者。予不知从何年起,风吹片云,激起漂泊之思……
1706628327
1706628328 (出处同上,第70页)
1706628329
1706628330 这里引人注目的是,不仅是空间上的移动,时间上的来回游走亦为旅行。这次旅行既是空间旅行亦是时间旅行的实际感受,支撑了他在旅途中寻找歌枕[19],寻找名胜古迹,将旅行给人的印象扩大了。寻求风雅的传统从而跨越时空,与西行相遇,与宗祇、雪舟、利休相遇,对芭蕉而言,这些也是可以被称为旅行的事情。如借用自然观的说法,可以说大自然甚至包容了时间和历史。
1706628331
1706628332 为了回归大自然,他既要在空间中行走,亦要在时间中行走。芭蕉最后的长途旅行就是这次《奥州小道》之行。他在途中吟咏了很多句子,我们从中挑选一些佳句。
1706628333
1706628334 夏草扶疏,将兵残梦难寻觅。
1706628335
1706628336 五月雨骤,光堂依稀留旧影。
1706628337
1706628338 四周多岑寂,蝉声入岩石。
1706628339
1706628340 偶同游女共宿馆,明月高照胡枝花。
1706628341
1706628342 烈日当头照,秋风已渐凉。
1706628343
1706628344 (出处同上,第84—93页)
1706628345
1706628346 这样将俳句罗列出来后,不知懈怠、不屈不挠创作俳句的俳人形象就浮现在我们眼前。如“所有事情均与这条一心一意的俳谐之路有关”所说,芭蕉对俳谐的专注如同求道般。但是,宗教色彩浓厚的求道又不适合芭蕉。芭蕉不是宗教世界的人,始终是一个俳谐世界之人。他们之间哪里不同呢?
1706628347
1706628348 我们可以列举出两大不同。
[ 上一页 ]  [ :1.70662829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