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28636e+09
1706628636
1706628637 [9]莲叶女,日本江户时代批发店、旅馆等处雇用的接待客人的女性。——译者注
1706628638
1706628639 [10]本节前半部分内容中出现的松尾芭蕉相关作品的现代汉语译文均引自陈德文译《松尾芭蕉散文》,作家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据引文原译者注,“残梦”出自杜牧《早行》,“垂鞭信马行,数里未鸡鸣。林下带残梦,叶飞时忽惊”。——译者注
1706628640
1706628641 [11]东海道,现日本三重县至茨城县间的太平洋沿岸地区。——译者注
1706628642
1706628643 [12]“旅行千里,不聚路粮”一句,据引文译者注,典故出自《庄子·逍遥游》,“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译者注
1706628644
1706628645 [13]“三更月下入无何”一句,据引文译者注,出自宋代诗集《江湖风月集》,广闻和尚偈:“路不粮笑复歌,三更月下入无何。”——译者注
1706628646
1706628647 [14]木因,据引文译者注,指谷木因,他是大垣船具商人,后为芭蕉弟子。——译者注
1706628648
1706628649 [15]竹斋,据引文译者注,指的是假名草子《竹斋》的主人公江湖医生竹斋,他曾一边吟诵着狂歌,一边沿东海道旅行,停驻于名古屋。“狂句”,芭蕉谦虚之词,犹言自己写的不合规则的俳句,或狂傲的文句。——译者注
1706628650
1706628651 [16]百骸九窍,据引文译者注,出自《庄子·齐物论》,“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译者注
1706628652
1706628653 [17]“其贯道之物一也”一句,据引文译者注,借用《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译者注
1706628654
1706628655 [18]时雨,据引文译者注,指秋冬之交时的雨。——译者注
1706628656
1706628657 [19]歌枕,古代和歌中吟咏过的名胜。——译者注
1706628658
1706628659 [20]此句的现代汉语译文引自陈黎、张芬龄译《但愿呼我的名为旅人松尾芭蕉俳句300》,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2月第1版。下同。按原书译者注,此诗写于元禄七年(1694年)九月二十六日的大阪。——译者注
1706628660
1706628661 [21]浪人,是指幕府时期失去禄位背井离乡谋生的武士。——译者注
1706628662
1706628663 [22]公家,古代日本供职于朝廷的贵族和上级官员的总称。——译者注
1706628664
1706628665 [23]纪行文,用以描述旅途中风景及旅情的韵文体。——译者注
1706628666
1706628667 [24]本节中出现的近松门左卫门作品的现代汉语译文均引自钱稻孙译《近松门左卫门选集》,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译者注
1706628668
1706628669
1706628670
1706628671
1706628672 珍宝中的日本精神 [:1706620307]
1706628673 珍宝中的日本精神 第十四章南画及其周边
1706628674
1706628675 ——
1706628676
1706628677 池大雅和与谢芜村
1706628678
1706628679
1706628680
1706628681 在江户时代的约260年间,绘画领域出现了诸多不同体系的流派,这个时代是各流派共存的百家争鸣的时代。狩野派从室町末期延续到安土桃山时代,在各座城郭和寺院的屏风画上挥动着粗犷豪放之笔。即使进入江户时代,作为将军家的御用画师,狩野派仍然继续扩张着势力。狩野派的周围分别有继承了大和画传统的土佐派,土佐派的分支住吉派,还有擅长表现新题材的风俗画家。时间稍往后推移,俵屋宗达开创了装饰画,自成一派,也跻身于各流派中参与共存与竞争。江户中期出现的尾形光琳,还有江户后期出现的酒井抱一和铃木其一,都让画作在构图和色彩上产生了新的可能性。
1706628682
1706628683 尾形光琳是活跃在江户中期的大画家,几乎与他处在同一时期的,有学习中国南宗画的南画、圆山应举的清新明快的写生画、依据西洋风格采用透视写实法的西洋画等新流派。被称为“锦绘”的浮世绘是一种多色折木版画,其登上历史舞台也是同一时期的事情。多个流派共存,当然会相互影响,而画风也会因此发生变化,出现新的主轴或中心。如此一来,既成流派间不断相互对立、融合、变化、消长,就构成了江户后期的绘画史。在这个过程中,绘画的创作者与欣赏者群体都在不断扩大。绘画,曾经与文学一样,是专属于上流社会的,但渐渐地拓展到了普通百姓的层面,成为人人都可享受、欣赏、玩味的存在。
1706628684
1706628685 以上述总体发展历程为背景,本章主要关注南画之集大成者——池大雅和与谢芜村。
[ 上一页 ]  [ :1.70662863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