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628686
1706628687
*
1706628688
1706628689
池大雅可以说是一位放任、豁达的画家和书法家。悠然自得、落落大方,是人们讨论和评价大雅时经常会用的两个词。大雅代表作中的任何一幅画一幅字,都没有辜负过这种评价。画中的风景、人物、笔墨的处理,字中所见的运笔、节奏的强弱,都做到了悠然自得、落落大方。
1706628690
1706628691
南画又被称为文人画。因为在中国,南画主要由生活富裕的知识精英(士大夫)来创作,所以被称为文人画。从书画的风格来看,大雅好像是活在兴趣爱好中的知性精英。然而,他的实际生活却与之相去甚远。大雅生于京都北山的一户农家,幼年丧父,他之所以能发挥出书画方面的才能,是因为母亲以卖扇画为生的经历。大雅在二十多岁时,画了很多手画——不用笔,而以手指、指尖、手掌作画的作品。手画的创作需要在众多观众面前,现场接单,现场作画,他也因此而出名。这让他想到用这种方法多赚些钱。年轻的大雅,是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并不是一个因兴趣而嗜画之人。大雅成名之后,依旧进行着扇面画、画册、卷轴画、屏风画、隔扇画等多种形式的创作,在这些创作中,他充分发挥着职业画家的经验。
1706628692
1706628693
大雅40岁左右时的名作有两幅,也就是《山水人物图》(又称《山亭雅会图》,现藏于和歌山边照光院)和《楼阁山水图屏风》(又称《醉翁亭》,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1706628694
1706628695
边照光院收藏的《山水人物图》是一幅隔扇画,是中国画风格的作品,描绘了一群风雅之人在环绕着岩石和树木的山庄里度日。这是一幅恬静的山水人物画,以黑墨和绿色颜料为基调,偶尔施以朱墨。虽以中国画作为范本,但无论风景还是人物的描绘,都没有让人感觉到这幅画有源于异国的陌生和冷淡。喜欢旅行的大雅,曾画过富士山等日本的各大名胜,所以这幅山水人物图让人感到亲切和怀念,实质上与那些实景图让人感到亲切和怀念是一样的。其实画的本身并没有构成另一个远离观赏者的世界,画中的场景就像在面前一般,让观者想主动走进去。从图案的角度来说,这些风景和人物都是悠然自得的、落落大方的。
1706628696
1706628697
大雅对岩石和树干的描绘是充满力量的、粗犷豪放的。但这不是说画风凌厉而粗野,而是说画家原原本本地再现了岩石和树干本身的那种充满力量、粗犷豪放的感觉。作者运用皴笔点画法描绘了岩石的褶皱和树干周围厚厚的、柔软的树叶。这种感觉与岩石和树干的充满力量的、粗犷豪放的感觉并不矛盾,也没有与它们冲突,二者构成一种中庸般恬静的存在。空间上的深幽之处,像是穿过了隔扇,延伸到没有尽头的远方,进一步缓和了岩石和树干的尖锐印象。画的深幽,主要源于颜料和墨的浓淡调节,其精湛技法让人赞叹。无数浓淡程度不同的黑色、绿色、青色的微小的点和细细的线,让人不禁用目光追逐着它们,而这种追逐是非常有趣的。点和线构成了群,也就是分布在各处的针叶树与阔叶树树叶的色块,观赏者凝视这些群的有趣程度也毫不逊于追逐点和线。色块的浓淡不同,有些跃然纸上,有些隐于深处。浓淡的程度分成很多等级,其微妙的变化让人赏心悦目。深幽的空间里没有一丝浑浊,让人感觉周围仿佛流动着清凉的空气。
1706628698
1706628699
岩石和树木环绕着宁静的大山,山中有两间简陋的山庄,一大一小,都是稻草屋顶。大山庄里有三位长者,小山庄里面有一位长者,大家抛开工作,在山庄中悠闲度日。小屋里的老人,左手拿着筷子,好像正在放着水壶的火盆旁边夹着什么,同时他面朝斜前方,露出笑容。大山庄里的三个人,大致位于四面隔扇的中央。如果说刚才的那个老人是配角,那么这三个人是被赋予了光环的主角。他们仿佛在看着划过天空的鸟儿,谈笑间,将目光投向右上方的远处。三个人都穿着白色的宽松衣服,头顶都已经秃了,眼睛因皮肤下垂而显得很大,颧骨突出,蒜头鼻,嘴的周围和下颌都是没来得及刮掉的胡子。无论是相貌还是打扮,让观赏者一看就知道是中国人,但就像前面说的那样,观赏者丝毫没有因为他们是外国人而产生陌生感。三人营造出的祥和氛围,让岩石和树木的风景也一起变得祥和,让站在隔扇前的观赏者也一起平静下来。在描绘山水的作品中,让人物有这般存在感的画很少见。周文、岳翁、雪舟等人,曾在室町时代的水墨山水画中描绘过人物,那些人物虽然或多或少地让人感受到人情味,但人物像被风景整体吞没了一般,人的存在感不足以展示出不输风景的力量,人是作为风景的点缀甚至添景出现的。然而,对于这幅画中在朴素山庄内谈笑风生的三个人,我们却不能说他们是点缀,更不能说他们是添景。
1706628700
1706628701
三人中,最右侧的长者腰间系着朱红色的细腰带。这朱红色很引人注目,让人禁不住想称赞它的漂亮。本应脱俗的文人系着朱红色腰带,这种组合让人想笑。这是源于大雅嬉戏之心的一笔,而大雅的嬉戏之心也体现在画中文人的身上。创作者和被创作的对象之间的气脉相通,正是由大雅落落大方的画风带来的。
1706628702
1706628703
说到朱红,我们还能在山庄左侧斜下方的灌木丛中看到朱红色的花丛。此处也是大雅源于嬉戏之心的着色,也成了收紧整幅画的点睛之笔。这体现了大雅20年来练就出的纯熟技能。
1706628704
1706628705
同一时期的作品《楼阁山水图屏风》,是一幅华丽之作,与藏于边照光院的隔扇画截然不同。隔扇画是在白色和纸上施以淡淡彩色,而《楼阁山水图屏风》是在铺满了金箔的底上施以多种颜色——朱红、铜绿、群青和白——形成一幅宛如画面本身就会发光的作品。
1706628706
1706628707
虽然如此,大雅悠然自得、落落大方的风格,也一如既往地体现在这幅画中。刚才的隔扇画中,首先有岩石和树木营造出的深幽空间,然后才有被这些环绕着的房子和人。如刚才隔扇画中的有力的、粗犷的岩石和树木般,这幅《楼阁山水图屏风》中矗立着威严庄重的楼阁。楼阁里里外外的人们,经营着独立于自然的生活,20多人的举止动作沉稳有余,营造出了悠然自得、落落大方的氛围。
1706628708
1706628709
楼阁大厅里摆着一张朱红色的大桌子,围着桌子坐的四个男人谈笑风生。从正殿向右侧深处延伸着弯弯曲曲的回廊,这条曲线让楼阁的庄严之感得以缓和,成了轻快的一笔。
1706628710
1706628711
在楼阁的外面,位于画面右下角近处的是山中少见的宽阔道路,路上有十五六个人,大多是老人和孩子,没有女人。这些人大多在悠闲地散步,也有人坐下来享受美食,还有人用扁担挑着货物。人们穿的都是用大块布做的宽松裹身的便服,有白色、绿色、青色、朱红色,色彩多样不拘一格。悠闲自在的人们,各自享受着自然风光,享受着生活。
1706628712
1706628713
楼阁周围的空间也是由岩石和树木填充的,另外右前方和左前方还画了河流。河水隆起巨大的波浪,右侧的河上架着横跨两岸的平桥,左侧的河上架着有三个拱门的厚重石桥。
1706628714
1706628715
作者将岩石和树木描绘成向左右两侧扩展的样子,因此,这幅画的景深并不深。画面下端从左到右延绵不断地描绘着许多人物。观赏者的视线追随着这些人物从左向右、再从右向左不断移动。随着视线的移动,你会发现岩石、树木、河流,出现了又消失,消失了又出现。这样具有动感的自然,与边照光院的隔扇画中的自然一样,既不冷淡又不粗暴。无论是岩石还是树木的形状,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凸凹不平、枯瘦、粗糙来形容,然而包容着这一切的山间空气是明朗祥和的,让人能以亲切之感眺望整个画面。
1706628716
1706628717
尽管这样,站在纸本淡彩的《山水人物图》前的感受,和站在纸本金地着色的《楼阁山水图屏风》前的感受有很大不同。这边是朴素之作,描绘文人们在清凉空气包围着的大自然中,在朴素的山庄中低调地生活,另一边是热闹之作,画作一边彰显山水自然,一边构建威严庄重的楼阁、道路、桥梁,人类形成了小的生活共同体。淡彩与金地着色的不同,完美地照应了图案的不同。即使单拿朱红色所带来的效果来说,隔扇画中的朱红色是一不小心便会错过的、有节制的、不起眼的红色,而屏风画中有四处朱红色,包括左侧男子穿的和服的朱红色,稍偏右侧少年穿的裤子的朱红色,立于中央的大桌子的朱红色,非常靠近右侧的扁担上货物的朱红色,这些颜色在任何人眼中,都是清晰鲜明的,让画面变得明亮且华丽。这华丽能让人们联想到俵屋宗达和尾形光琳。
1706628718
1706628719
但屏风画表现出的热闹和华丽,与装饰画的又不同。设计的崭新之处、形状的跃动感、色彩的鲜艳对比等并不是在表现热闹与华丽。当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快乐和喜悦得到表达时,热闹与华丽也就应运而生了。所以这是一种沉稳的热闹,是一种温和的华丽。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大雅的眼中,一定是明亮、愉快、恬静、安详的。不论中国人还是日本人的生活都是如此。大雅将从周围生活中看到的恬静、安详的愉悦,看作是无处不在的、皆有可能的愉悦,所以他将中国的山野生活也表现为这样的世界。大雅所描绘的自然,我们一旦看习惯了,就能感到它如同故乡的自然景色般怀念。这种心境意味着大雅内心深处的自然与生活之间,有着深厚的关系。即使眺望风景,也要让人不自觉间将景色与人们的生活重叠起来欣赏,这就是大雅。
1706628720
1706628721
1706628722
1706628723
1706628724
池大雅《楼阁山水图屏风》
1706628725
1706628726
《十便帖》是与隔扇、屏风上的大幅作品齐名的大雅名作,它是由一组十张、每张长宽都不到20厘米的小画组成的。与谢芜村创作的《十宜帖》和大雅的《十便帖》构成一对,合称为《十便十宜画帖》(现藏于神奈川县川端康成纪念馆)。中国诗人李渔(李笠翁)以自己的别墅伊园为题,用20首诗讴歌了隐居生活之妙处,分为以人事为主题的“十便诗”和以自然为主题的“十宜诗”。受到李渔的诗作影响,大雅和芜村各用十幅画呼应了这些诗的画帖便是《十便十宜画帖》。
1706628727
1706628728
《十便帖》中有一幅《钓便图》。这幅画是基于一首诗描述的内容创作的,笠翁在别墅伊园里钓鱼,不需要蓑衣、斗笠,更不需要乘船,只要坐在园内河畔的小屋里垂钓就可以了;如有客人来,请大家一起喝酒度过时光。大雅充分发挥了嬉戏之心,画出了一幅幽默、愉快的作品。
1706628729
1706628730
1706628731
1706628732
1706628733
池大雅《十便帖·钓便图》
1706628734
1706628735
看上去应是别墅主人的老者,在小屋里朝着观赏者这边盘腿而坐,向河里挥出渔竿。屋里面有两位客人,面对面地聊着些什么,看起来很开心。虽然是随处可见的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但从整幅画中传出了隐居生活中时光悠闲流逝之感。画家用粗笔画出的柔和曲线,让观赏者的心情舒畅。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渔线的曲线和流水的曲线。从渔竿的前端到老者手边的渔线缠绕着渔竿,在渔竿正中央附近垂入水中,这是渔线的曲线,河面上的流水的曲线仿佛与渔线最前端相接。除此之外,横着的地板围栏轮廓线,竖着的柱子轮廓线,三人的衣服、头部的轮廓线等,都是随心所欲、无所拘泥地画出来的。观赏者感到作者也如画中三位老者般处于悠闲自在的环境中。作者在这样的小画中,也具备轻松运笔的作画条件,这是这幅画唤起舒畅心情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在人们年老后乍看上去无所事事的生活中,发现了略带新鲜感的喜悦,而且将它作为日常生活的一个场景表现出来。大雅的这种构想力和技术,赋予了画面宽裕感。大雅的画风,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自由的程度也终于得以提升。
[
上一页 ]
[ :1.7066286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