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629055
1706629056
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这是非常漂亮的一段话,也不能说和阅读《古事记》完全没有关系。但是显然这和逐字逐句进行严密的文献学考证的实证观念不同,也难自圆其说。所以这一段议论到底目的何在呢?下面这一段文字或许会给我们提供一些线索:
1706629057
1706629058
我国的天皇,从建国的祖神之处得到了继承皇统的授权,自天地初生之时起,就是天皇在治理国家。既然天照大御神不曾留下诸如“天皇作恶之时不必服从”这样的指示,所以我们也不应当围绕天皇的统治措施推测其善恶,天皇的地位就像天地、日月那样历经几万年都不曾改变。所以按照古训应该将当代天皇也视若神明,既然是真正的神,那么就不需要议论他统治的善恶,只要带着敬畏侍奉就可以了,这也是真正的道。
1706629059
1706629060
(出处同上,第56页)
1706629061
1706629062
人在谈论道的时候就会成为道学家,之前一直在避讳谈道的宣长也不例外。宣长将神代的传说当作真实的,他认为现在也应当延续这份真实。“敬畏”“侍奉”这样的词汇非常引人注目,宣长认为不仅自己敬畏作为神的天皇,还将这当作日本自古以来的道,要求人们都敬畏天皇、侍奉天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身为道学家才有的高昂热情,甚至有些接近宗教的意味。但说出这些话的人是宣长,一个用严密的实证研究做出了令人惊叹的成果的学者。我们必须认识到宣长既是写出十几页的“直毘灵”的人,也是写出两千多页其他内容和注释的人,《古事记传》中真真切切地存在着这样两个迥然不同的宣长。
1706629063
1706629064
[1]老中格即老中候选人。——译者注
1706629065
1706629066
1706629067
1706629068
1706629070
珍宝中的日本精神 第十六章浮世绘的出现与发展
1706629071
1706629072
——
1706629073
1706629074
春信、歌麿、写乐、北斋、广重
1706629075
1706629076
1706629077
1706629078
在江户时代的绘画中,浮世绘是最有资格被称作大众绘画的绘画形式。关于江户时期的绘画,我们已经介绍了以俵屋宗达和尾形光琳为代表画家的装饰画(第十一章),也介绍了以池大雅和与谢芜村为代表画家的南画(第十四章),这些绘画形式都以古代传统文化底蕴丰厚的上方地区[1]为大本营,浮世绘则以江户为大本营,在江户的城市居民中备受欢迎。可以说浮世绘是在新生城市中发展出来的新兴绘画。
1706629079
1706629080
浮世绘的鼻祖是活跃在元禄时代的菱川师宣。师宣的作品并非被称为锦绘的多色印刷木版画。在他的作品中,描绘穿着红色和服的女子突然停步回眸的《回首美人图》最为有名,但这幅画也不是木版画,而是肉笔画[2]。除去这幅画,师宣还亲笔画了很多美人画和风俗画,那么师宣为什么被称作浮世绘的鼻祖?这是因为他创作了很多物语的插图,还有取材于江户本地风俗的绘本和艳本。这些画都用了木版印刷的小册子形式发行。师宣不只创作插画,他还使木版画以“一枚绘”的形式从物语中独立出来,将多张画作制成合集出售。其中的代表作便是收录了12张画作的《吉原之体》。这里面包含了最能代表“浮世”的花街柳巷和曲艺元素,是描绘江户游乐风俗的作品,另外,《吉原之体》并不是全黑墨迹印刷品,而是足以被称作浮世绘的彩色艺术品。
1706629081
1706629082
与菱川师宣同时代的还有井原西鹤和近松门左卫门。师宣是江户人,而西鹤和近松是上方人,这便是他们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他们三位都是表现浮世,或者说表现花街柳巷和曲艺游乐的大家。不论是在游乐中还是在曲艺中,人们都能暂时从严格的社会秩序中解脱出来,虽说这其中也不乏颓靡和危险的元素,但也正因如此,创作者们才不断被吸引。或许受影响的并不只有创作者,也有流连于花街柳巷和曲艺游乐之中,受到安逸享乐氛围影响的城市居民们,还有虽然和这些玩乐保持距离但也心怀憧憬的居民们。当时的人们如此喜爱描绘游乐氛围的小说、戏曲和绘画作品,大概是因为它们能将大家带入繁缛富丽的俗世中吧。
1706629083
1706629084
不论是西鹤的“好色”系列,还是近松的殉情系列,都是这样的作品。作为大众绘画代表的浮世绘,也逐渐沾染了这些和现实社会相关的元素,并且不断探索着合适的表达方式,力图把它们表现出来。
1706629085
1706629086
*
1706629087
1706629088
菱川师宣死后,鸟居清信接替他作为首屈一指的版画画家活跃在绘画的舞台上。
1706629089
1706629090
清信跟随歌舞伎演员的父亲从大阪迁居到江户,他从江户的公演海报和节目单中获得灵感,创造出了被俗称为“瓢箪足蚯蚓描”的新技法。“瓢箪足”是指作画时为了表现肌肉的夸张隆起,将脚画成葫芦一样中间细两头短粗的形状,“蚯蚓描”是说勾勒的线条有粗细变化,看起来像蚯蚓爬行出的线条,于是这种技法便有了这个形象的名字,用来描绘歌舞伎演员那夸张的动作再合适不过了。
1706629091
1706629092
清信将海报中用来引人注意的绘画方法融入版画中,其代表作是《上村吉三郎的女三宫》。这幅画用大篇幅描画了女形[3]上村吉三郎出演女三宫时的画面,生动地表现出穿着华丽又沉重戏服的女形,却像是未曾负重一般充满爆发力的演技。
1706629093
1706629094
演员只有脖子以上的部分和双手从衣服中露了出来,但头部和双手就像是有血管在跃动一样鲜活。画中的女形双手握着一根绳子,顺着这根绳子向下看,便能发现另一端拴着一只猫,猫头向后扭转,正好和女三宫的俯视视线汇合。这是一幅充满着戏剧张力的画作。
1706629095
1706629096
作为背景的柳树枝层叠的柔软曲线与和服上衣襟、衣袖、衣袂和衣摆翻飞的曲线,共同形成一种轻快的节奏,最大限度地展现了演员的美。
1706629097
1706629098
浮世中最鲜明的要素便是游乐和戏曲,所以取材于浮世的画作中,最常见的就是美人图和演员图,而且这两种画又是十分相近的。比如清信的《上村吉三郎的女三宫》,从题目上看我们或许可以把它归类为演员画,但若是考虑这幅画的实质,说它是美人画也未尝不可。实际上,清信还用同样的画法创作了一幅名为《立美人图》的美人画。
1706629099
1706629100
清信将新技法带入演员画和美人画中,他创作的版画却不是多色印刷木版画(锦绘),而是全黑的墨色木版画,或者是在墨色木版画上添加一些简单的手绘色的丹绘和漆绘。
1706629101
1706629102
多色印刷木版画(锦绘)在江户时代后半期才被发明出来,它的发明者是浮世绘画师铃木春信和一些协助铃木春信的雕刻师与印刷师。
1706629103
1706629104
当时,带画的日历(画历)非常流行。在一些追逐潮流的人之间,画历交换会盛行一时。春信拼尽全力想要在画历的竞争中拔得头筹,1765年,他在雕刻师和印刷师的协助下,准备了各种版木,试着将七八种颜色叠加印刷。这与之前在墨色印刷版画上手工添加一些简单颜色的方法截然不同。在锦绘出现之前,虽然就有过有色印刷木版画,即使用红色和绿色的红色印刷木版画,但这和含有七八种颜色的、细腻开放的锦绘是完全不能比的。随着锦绘技术的普及,红色印刷木版画便自然而然地消失了。画家准备数块版木,在一块版木上只雕刻同一颜色的部分,比如只刻梳子、发簪、和服纹样、衣带,然后将整幅画分成几部分上色印刷。以这种技术制作出来的多色印刷木版画(锦绘),要求画师对色彩要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而且对画面整体的构图和色彩搭配都有细致的掌控。于是一直热衷于收藏墨色印刷木版画、丹绘、漆绘和红色印刷木版画的江户浮世绘爱好者们,兴趣都转向了锦绘,他们为画面中那随处可见的色彩的鲜艳和精细而惊叹。“锦绘”(就像豪华纺织物一般的画)这个称呼,就表达了人们饱含赞叹之意的夸奖。
[
上一页 ]
[ :1.70662905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