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639971
①建隆观:始建于五代后周世宗时期,北宋太祖建隆(960—964)初年重修,以年号为观名。宋人李攸《宋朝事实·道释》:“建隆初,太祖遣使诣真源,祠老子,于京城修建隆观。观在阊阖门外,周世宗建,曰‘太清观’。帝命重修,赐今名。自是斋修,率就是观。”
1706639972
1706639973
②蔡太师宅:蔡京的宅第。政和二年(1112),徽宗召还以太子少保退居杭州的蔡京,仍为宰相,改封鲁国公,赐第。徽宗特为作《宫词》:“相府元勋赐第雄,构成高阁倚晴空。落成颁宴延台甫,唯有珠玑落尘中。”其宅第“南临汴水,北枕通衢,连楹千百,壮丽冠天下”(宋人马纯《陶朱新录》),其中“有六鹤堂,高四丈九尺,人行其下,望之如蚁”(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府宅前的桥梁称为“太师府桥”。政和八年(1118)茂德帝姬下嫁蔡京第五子鞗,亦于此居住。蔡絛有记述艮岳等园囿的《宫室苑园篇》,其中说“岳之北,乃所谓景龙江也,江外,则诸馆舍尤精。……其西,自天波门桥引河水入西,直殆半里,河乃折南又折北。折南者,过阊阖门桥,为复道,通茂德姬宅”,并说“实鲁公赐第,时政和八年絛以此抵狂妄罪者也”。《续宋编年资治通鉴》载徽宗“时轻车小辇幸京第,命坐赐酒,略用家人礼”,宣和元年(1119),宋徽宗曾经乘坐龙舟,带着宠妃,从景龙门宝箓宫,顺着景龙江进入天波溪,一直抵达蔡京府第,并说“今岁四幸鸣銮矣”,蔡京为此特意写了一篇《皇帝幸鸣銮堂记》。蔡京死后,其宅第籍没入官府,借给被火烧了宅院的仁宗第十女大长公主(鲁国公主)居住,据宋人马纯《陶朱新录》记载,时有“卓椅之属皆白昼自行”等怪异发生。
1706639974
1706639975
③州西瓦子:位于东京城西部的瓦子。
1706639976
1706639977
④亚其里瓦:靠近它的里瓦。亚,挨着,靠近。又,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解释,“亚”通“淹”,深藏之意,是说州西瓦子所占之地,南自汴河堤岸,北到梁门大街,将“里瓦”深藏在后面。
1706639978
1706639979
⑤熟药惠民西局:设置在北宋京城西区的熟药惠民药局。
1706639980
1706639981
⑥刑人:对犯人行刑。《礼记·王制》:“刑人于市,与众弃之。”
1706639982
1706639983
⑦盖防御:盖姓行医者,曾任过防御使或防御副使,或祖上有人担任此职。
1706639984
1706639985
⑧大佛寺:即宝相寺,又名“宝相禅院”。建于五代后唐长兴元年(930),后晋高祖天福三年(938)赐额。寺内有慈尊阁和弥勒佛大像,故而俗名“大佛寺”。寺内又有罗汉洞及罗汉塑像五百尊。寺中的感慈塔,始建于北宋仁宗时期,英宗治平元年(1064),司马光曾因诸路大旱而上《乞罢修感慈塔札子》,至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塔方建成,高二百二十尺,由木工杨琰主持修建。
1706639986
1706639987
⑨都亭西驿:原为东京上源西驿,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隶属鸿胪寺。在惠宁西坊,右掖门外宝相寺以东。起初用以接待河西蕃部诸贡使,后来成为接待西蕃、阿黎、于阗、新罗、渤海使者之所。西夏立国后,成为接待西夏使者的专用馆驿。史书中可见仁宗庆历三年(1043)、六年(1046)和嘉祐七年(1062),神宗熙宁元年(1068),徽宗崇宁二年(1103)都亭西驿接待西夏使者的记载。都亭西驿后废,在其址建三圣堂,成为祭祀观音大士、义勇武安王、清源妙道真君的场所。
1706639988
1706639989
【译文】
1706639990
1706639991
出了梁门向西去,街道北面是建隆观,观内的东廊上,于道士专卖治齿病的药物,都城中人都用他的药;街道南面是蔡太师的宅第。再向西去,是州西瓦子,南起汴河堤岸,向北一直抵达梁门大街,与里瓦相连,大约有一里多地。走过街道,北面就是原先的宜城酒楼。再向西去,是金梁桥街、西大街,有荆筐儿药铺、枣王家金银铺。最北面的巷子口,有熟药惠民西局。再向西去,是瓮市子,那里是开封府对犯人行刑的地方。再向西去,是盖防御药铺、大佛寺、都亭西驿,与之相对的是京城守具所。自瓮市子朝北去的大街上,有班楼酒店。再往北是大三桥子,到白虎桥,一直往北去,就是卫州门。
1706639992
1706639993
1706639994
1706639995
1706639997
东京梦华录 大内前州桥东街巷
1706639998
1706639999
【题解】
1706640000
1706640001
本条170余字,介绍北宋东京州桥向南、御道东侧的街区:
1706640002
1706640003
先介绍州桥到内城保康门之间的区域。这一带的重要建筑是大相国寺,因下一条“相国寺内万姓交易”作专门介绍,故此处只介绍寺桥及周边店铺、桥南保康门一带的药铺和属于皇家禁区的特殊道观延宁宫、保康门瓦子、城墙根儿下的客店以及四圣观、定力院等。
1706640004
1706640005
后介绍保康门外的街区,特别提及三尸庙、德安公庙等两处新建庙宇,以及英宗之女卫国公主所建法云寺及其丈夫张驸马的宅院。
1706640006
1706640007
大内前,州桥之东,临汴河大街,曰相国寺。有桥,平正如州桥①,与保康门相对。桥西贾家瓠羹、孙好手馒头。近南即保康门,潘家黄耆圆②、延宁宫(禁女道士观,人罕得入)③。街西,保康门瓦子④。东去,沿城皆客店,南方官员、商贾、兵级⑤,皆于此安泊⑥。近东,四圣观⑦、袜袎巷⑧。以东城角,定力院⑨,内有朱梁高祖御容⑩。
1706640008
1706640009
【注释】
1706640010
1706640011
①有桥,平正如州桥:此桥可能即为延安桥,因其正处开封大相国寺前,故而俗称“相国寺桥”,也简称“寺桥”。
1706640012
1706640013
②黄耆(qí)圆:即黄耆丸,一种由黄耆、杜蒺藜、川楝子等组成的药剂,具有益气温阳、祛风舒筋的功效。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写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诸虚》中有“黄耆圆”:“治丈夫肾脏风毒上攻,头面虚浮,耳内蝉声,头目昏眩,项背拘急,下注腰脚,脚膝生疮,行步艰难,脚下隐疼,不能踏地,筋脉拘挛,不得屈伸,四肢少力,百节酸痛,腰膝冷痛,小便滑数,及瘫缓风痹,遍身顽麻。又疗妇人血风,肢体痒痛,脚膝缓弱,起坐艰难。”黄耆,中药材名,是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根,今俗称“黄芪”。性温,味甘,有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等功效。李时珍说“耆”意为“长”,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1706640014
1706640015
③延宁宫(禁女道士观,人罕得入):延宁宫,其地本为仁宗朝宦官王中正的宅第,景祐三年(1036),仁宗养母、保庆皇太后出资购买其地,建延宁观。庆历六年(1046)改为延宁宫。禁女,宫女。孟元老特别说明延宁宫是“禁女道士观,人罕得入”,说明延宁宫这座道观属于皇家禁区,观中的女道士来自宫廷,原为宫女。据宋人汪藻《靖康要录》:靖康二年(1127)金人攻陷汴梁,二月二十八日,“保康门里火,沿烧延宁宫,顷刻而尽”。被宋哲宗废黜的孟皇后当时正居宫中,“急就天汉桥南遇仙店,门垂帘幕以避,移居观音院,回私第”。
1706640016
1706640017
④街西,保康门瓦子:李合群以为“街西”应为“街东”。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靖康)别录》曰:太后先居瑶华宫,……城破,迎入延宁宫。二月二十八日,保康门里瓦子沿烧街西延宁宫时,太后急就天汉桥南遇仙店,门垂帘幕以避。移居观音院西私第。《靖康后录》曰:元祐皇后(按,指孟后)居瑶华宫近二十余年,缘金人破城,移入旧城。延宁宫火,自东瓦子,经五楼,归私第。”
1706640018
1706640019
⑤兵级:宋代对兵丁和节级的合称。级,节级,唐宋时低级武职官员。
1706640020
[
上一页 ]
[ :1.70663997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