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661794
当两广总督府设在肇庆时,端溪书院是总督课士之所,“为两广作育人才之区”,乃一省会书院。自清乾隆十一年(1746) 总督府移驻广州,肇庆不再是两广之省会,而是偏僻之州府。加之,端溪书院占地不广,难以拓展斋舍等教学空间,到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他开始创办广雅书院,把教育重心移到广州,端溪书院在岭南的教育地位日趋落后。清末书院改学堂时,原本为省会书院的端溪书院仅被当作了府级书院,只好改为中学堂。
1706661795
1706661796
不管怎样,端溪书院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如同全国各地众多的书院一样, 退出了历史舞台。曾经的荣耀与辉煌,曾经的书香与师范,只能在一本叫做《端溪书院志》的小书内寻觅。
1706661797
1706661798
如今,少年小子漫步于古城墙后的肇庆中学校园,可知校道上那一块块石板曾是端溪书院的旧物?
1706661799
1706661800
(赵克生 钟玉发)
1706661801
1706661802
1706661803
1706661804
1706661806
1706661807
端州风物
1706661808
1706661809
1706661810
1706661811
1706661812
端州风物 静静的观音堂
1706661813
1706661814
自梳女,温和从容,淡然乐观,姊妹情深,观音照拂,用自己的双手把日子打理得如同花席一样平整、美丽。
1706661815
1706661816
观音堂是肇庆自梳女的家。它坐落于肇庆市江滨东路塔脚巷里,西邻古塔路,北侧为塔东二路,南靠西江。
1706661817
1706661818
古代广东地区盛行女子“临嫁始髻”。未婚女子都梳着一条长辫子垂在背后,结婚时,由母亲或女长辈替其把辫子绾成一团,紧贴在脑后勺,称为髻。盘头梳髻成为婚嫁的必经仪式。19世纪中期以后, 在广东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抗婚拒嫁的女性群体。她们通过特别的盘髻仪式以宣誓独身终老, 这种仪式被称为自梳或梳起,经过这种仪式的独身女性被称为自梳女。本地人也称这些终生未嫁的自梳女为姑婆,因此,观音堂又称“姑婆屋”。
1706661819
1706661820
观音堂建于清道光年间,原为附近一对梁姓夫妇的家宅,由于梁夫人何妙乜信奉佛教,诚心礼佛,其居宅设有佛堂,时任肇庆知府的杨霈曾为佛堂题名“观音堂”。后来梁姓夫妇将居宅捐出,用作收留自梳女,居住观音堂的自梳女们受香火熏陶,自然信奉佛教,早晚烧香拜佛便成为她们的精神依托,观音堂一直供奉着观音等神佛。香火就这么寂寞、顽强地燃着,明灭之际,经历了160余年的世事沧桑。
1706661821
1706661822
1706661823
1706661824
1706661825
观音堂内景(梁茂超摄)
1706661826
1706661827
现在的观音堂已经没有人居住。小巷狭窄、幽静,但当你走近这座古老的大屋,仍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火味,那是健在的几个自梳女有时回来上的香。
1706661828
1706661829
肇庆观音堂,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现存有门楼、祖堂、佛堂、紫薇厅、厨房、大厅等主体建筑,院落三进,厅堂轩敞。主体建筑前为空地,有一口清代的水井。
1706661830
1706661831
佛堂是自梳女烧香拜佛和举行“自梳”仪式的地方,后壁设有二级神台供奉自梳女们信奉的观音、护法、斗姥等诸神佛。佛堂明间檐下镶嵌杨霈题名的“观音堂”石匾额,门两侧曾有“一尘不染清修界,众善同修自在天”楹联。女人要“自梳”前,须由自梳女的“老大”选择吉日吉时,良辰吉日一到,就举行“梳髻”仪式。在佛堂里摆上一对灯、一把尺、一把秤、一把剪刀和一只米斗,准自梳女换上新衣后坐在镜前,由专职“姑婆”将其辫子绾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整个“梳髻”仪式由观音堂的自梳女们主持和参与。仪式当日,自梳女们会共同出钱摆上几桌酒席,宴请亲戚和村里一些德高望重的人,以示公众。对于自梳女来说,自梳仪式如同婚礼,是个大喜的日子。对于女儿自梳,父母及家庭一般都不干涉,也不感到有失脸面。
1706661832
1706661833
紫薇厅是自梳女们的居室,二进深,设有阁楼。厨房设置大灶,是她们饮食的地方,同时也是通向后庭院的通道。后院有房舍,也是自梳女们居住的地方。自梳女是群体相约的独身者,自梳起的那天起,她们就不再属于父母之家,而是观音堂的一分子了。她们平时各自以手编草席维持生计,自食其力。如有重大事情,自梳女们会一起聚到观音堂来。如有姐妹过生日了,她们便会共同出钱摆上几桌酒席为她道贺等,如病卧在床则轮流端茶送药侍奉左右;有姐妹快要“走”了,自梳女们则会一起聚到观音堂,陪伴自己的姐妹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有的自梳女会通过收徒弟的方式,建立起一种特殊的相扶关系。自梳女所收的徒弟也必须是自梳女,收徒还得有一种仪式,即要在神前拜神上契,徒弟对师傅要尽孝道,病时要侍奉身前,端茶送药,死后要为其安葬,立神祭扫。因此,自梳女在选择徒弟时要经过长期观察与多方考验才能接纳。一旦结成师徒关系,双方永远不能反悔。
1706661834
1706661835
庭院幽秘藏春,古朴秀雅,如今还生长有百多年的铁树、近百年的鸡蛋花树各一棵和几棵黄皮树,以及舂草的石板条等。这是自梳女们舂草织席和休憩的地方。据健在的自梳女回忆,观音堂的自梳女都来自肇庆对岸的金渡一带。金渡花席历史悠久,明朝中叶,蒲草“芏”从福建省传入金渡,从那时起,金渡及宋隆河流域一带的妇女就开始编织草席。自梳女们自小就学会了编席,这让她们有了一种安身立命的手艺,即便走出家门、不嫁人,也能够养活自己。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济独立,自梳女们才会做到“自己的头发自己梳,自己的衣服自己缝,自己的生活自己理,自己的苦乐自己享”。广东产生自梳的特殊风俗,主要在顺德、番禺等地,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地方的纺织等手工业发达,过去足不出户的女人们成了养蚕、缫丝、织锦的好手,渐渐地有了养活自己的能力。她们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后,在婆家受气,地位低微,不甘受此束缚,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一群经济相对独立的女人,像已婚妇女一样自己将辫子绾成发髻,成为自梳女。把顺德、肇庆等地自梳女产生的原因综合起来看,有手艺、经济独立是非常重要的条件。然而,经济独立不是产生自梳女的唯一因素,当时的社会风俗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古代广东人认为女子不嫁会“驮衰家”,给家中带来不吉利,如果独身不嫁,将面临无处容身的境地,哥嫂、弟妻、父母都会为此事着急, 担心家里有不祥事发生。珠江三角洲地区还存在“阻头不便”、“跨头不祥”等观念。所谓阻头,即是兄姊延误弟妹的婚期;跨头,即弟妹嫁娶在兄姊之前。阻头和跨头多为世人所嘲笑、厌恶。因此,女性保持独身不嫁是行不通的。但自梳仪式具有婚嫁的隐喻, 既使自梳女拥有已婚女性的形象, 又可以满足自 己不想嫁人的愿望。
1706661836
1706661837
1706661838
1706661839
1706661840
肇庆健在的自梳女(梁茂超摄)
1706661841
1706661842
祖堂是自梳女祭祀先人、停放行将离世自梳女的地方。后壁设有三级灵台,中央供奉着自梳女们的师祖何妙乜以及历代自梳女们的“老大”牌位,左右安放着已故的自梳女的牌位(木牌已毁,现用白纸镶框代替)。按照当时风俗,女子不能死在本村, 更不能死在娘家, 临终时要搬出家门, 在山边或溪边茅舍中等死, 她们的神主也不能放在父母家中。住在观音堂的自梳女们更不能临终还家,她们普遍有一种担忧:自己死后将可能成为孤魂野鬼,无人祭拜。为解决人生最后的大事,观音堂里的自梳女们以集体义务的形式,担当起亡故姊妹的丧葬祭祀之责,或有自梳女生前招收的徒弟来立神祭祀,尽养老送终的义务。由此可以看出,自梳女的世界中有一种相扶相助的契约关系。
1706661843
[
上一页 ]
[ :1.7066617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