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693557
1706693558
在地域之分上,北川羌族无论是居城居乡,可能比其他地区的羌族更热衷于强调本民族认同。首先,这是由于北川羌族受汉文化影响比他处羌族都来得深远,他们较能娴熟地掌握、吸收汉文知识,也因此容易接受汉文传播的民族知识。其次,由汉语文知识中,他们得知过去本地土著有青片羌、白草羌,后来经明代将领何卿血腥镇压及在民族歧视下,本地居民皆自称汉人以免遭迫害,这个悲情历史,使得他们更珍惜、重视目前得以恢复的少数民族身份。10最后,北川与绝大多数羌族所居的阿坝州分属不同水系,在深度汉化下北川的本土文化大量失去,因此北川人可以说处于羌族的边缘位置。此边缘位置与相关认同危机,使得北川羌族更需要强调本身的羌族认同。
1706693559
1706693560
由口述记忆与相关文献,我们知道这样的羌族认同主要是在1950年代之后才逐渐产生的。许多本地人愿将自己登记为羌族,甚至争取成为羌族,无疑归功于国家在消除民族歧视上的努力,在经济、教育各方面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以及逐步施行民族区域自治所带来的大量公职就业机会。在成为羌族之后,在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鼓舞激励下以及在与其他民族的往来关系中,1980年代以来羌族的民族情感与民族认同意识高涨。如今人们宣称自己是羌族,不只是为了可分享少数民族待遇与资源,也是认同于一个伟大的、可自豪的民族群体。对于如此羌族的特性,他们常由本民族与邻近其他民族间的区分来表述。
1706693561
1706693562
羌族与藏、彝、回、汉之区分
1706693563
1706693564
像所有的民族或族群一样,羌族认同经常由其“族群边缘”来刻画、衬托。族群边缘表现在人们刻意演示的文化表征上,也表现在人们主观上对“他族”的描述以及他族与我族区分的看法上。在民族划分、识别之后,被称作羌族的人逐渐由民族知识中知道哪些地方的人是羌族,也因此知道邻近哪些地方的人不是羌族——他们是藏族、汉族、回族与彝族。这些外族刻画“羌族”的边缘。事实上这些异族,特别是藏族与汉族,对他们来说都不是全新的概念。他们将过去的“赤部”“识别”“费儿”或“蛮子”等概念转变为“藏族”,将“而”转变为“汉族”。因此,藏族便是上游生活条件差的人群;汉族则是下游占好地方的、较文明的人群。不同的只是,由于“羌族”(尔玛)范围扩大与确立,以“藏族”与“汉族”来划定的“羌族”边缘相对地往外推移。
1706693565
1706693566
羌族民众最常流露他们对紧邻的汉族、回族与藏族的看法。这经常有相当分歧,视当时的状况以及视人们的历史记忆而定。在许多村寨居民的观念中,有时他们觉得本民族与藏族较接近,与汉族较疏远。如一位北川青片乡上五寨的老人说:
1706693567
1706693568
客边就是“而”,我们是“莫儿”。一句话,就是羊子不跟狗打伙。“而”狡猾,“莫儿”性格直爽。松潘、黑水的人来跟我们摆条,都比较亲切些。
1706693569
1706693570
这位老人在访谈中一直自称“藏族”。这是因为,过去他认为被骂成“蛮子”的都是“藏族”,所以他也是藏族。后来在地方民族干部的解说与协助下,他才将自己改登记为羌族。由于上五寨人以前很受下游“汉人”的歧视,自然他觉得藏族要亲切些。
1706693571
1706693572
一位理县薛城水塘村的羌族,也认为藏族与羌族较亲近。他说:
1706693573
1706693574
羌族做官的与汉族做官的争,争不过他们,文字都被烧了。羌族打战只会猛冲猛打,没计划。把金砖、官印、银子挂在崖上,纪念以前有印,很富裕。羌族是从草地那逃来的,逃出来几个,在这儿安家。羌、藏从前是面对面的,对汉族是背对的,所以藏族对羌族好。
1706693575
1706693576
薛城水塘村羌族所居住的山沟,上游内沟部分便是嘉绒藏族村寨。这儿的羌、藏族多少都会说一些对方的语言。这应是他们认为藏族与羌族是“面对面的”原因之一。
1706693577
1706693578
部分羌族人认为藏、羌较接近,是由于他们认为,相较于汉族而言,藏族、羌族都较笨、直率且落后,都是老实、落后的“民族”。但相反地,许多羌族民众又认为,相较于藏族或彝族而言,本民族是进步的、比较聪明的。从这一角度,他们认为本民族与藏族、彝族比较远,而与汉族比较接近。这种进步与落后的区分观念,最常表现在他们主观认定的“卫生”程度之上。如一位茂县雅都人所言:
1706693579
1706693580
羌族挨着汉族近,所以我们比彝族进步。从卫生上,比较卫生、比较进步。彝族跟汉族不接近,所以不进步……
1706693581
1706693582
羌族人有时觉得他们与藏族接近些,有时又觉得自己与汉族接近些,这也显示他们的羌、藏、汉等民族概念与过去的“尔玛”“赤部”与“而”等人群区分概念类似。在自称“尔玛”时,他们也知道本地人有些“赤部”或“而”的特质,因此被他处人视为“赤部”“蛮子”或“而”。这使得他们的认同与区分可以摇摆于汉、藏之间。与此不同的是,他们认为本民族与回族之间,在文化习俗上几无任何共通之处。
1706693583
1706693584
在“共同的起源”上,羌族村寨民众多认为他们与藏族、彝族较亲近,这是因为在当前流行的历史与民族知识下,藏、彝与羌都被认为是古羌人的后裔。因此羌族的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常表现在他们将本民族视为历史上一个“广大羌族”的起源与核心,而藏族、彝族则为古羌人支裔、边缘。此主干与分支之别,也表现他们心目中羌族优于他族的地位。法国人类学者路易·杜蒙(Louis Dumont)对印度种姓制度的研究中,已指出此种包含者与被包含者(整体与部分)关系所形成人群阶序(hierarchy)现象。11
1706693585
1706693586
“历史知识”也告诉他们,羌族与汉族有密切关系,因为他们同是古华夏的一部分。一位北川羌族知识分子说:
1706693587
1706693588
彝族是羌族的后代,藏族也是羌族的后代。羌族是最古老的民族,以前很强大,后来分成十几种民族。云南那的白族、普米、纳西、景颇,都跟羌族同一个祖宗。华夏族就是,华就是汉,夏就是羌,这是历史学家研究的,华夏就是汉羌。
1706693589
1706693590
因此同样地,“历史”使得羌族可以摆荡于汉、藏(与彝)之间,他们认为本民族与汉族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也认为自身与藏族、彝族原出于一个民族。另一方面,“历史”也造成羌族与其他民族间的区分。对于人口与地域在少数民族或中华民族中皆占比很小的羌族来说,一个悠久的、伟大的“历史”是他们认同本民族以及自我区别于他族的主要社会记忆。
1706693591
1706693592
至于回族,羌族认为他们与回族间没有任何共同的历史起源关系。
1706693593
1706693594
“尔玛”、汉族与中华民族
1706693595
1706693596
羌族认为他们与藏族、彝族较接近而他们与汉族有较大的差别。目前当地的羌族与藏族民众,普遍以“民族”来称所有的少数民族,以此相对于“汉族”。因此如今在有些村寨民众心目中,“尔玛”更广泛的定义便是指所有的“民族”。
1706693597
1706693598
一位松潘小姓沟的羌族老人曾对我说过一个故事。这故事说,汉人与“民族”分地盘,相约各自在所占的土地上作记号。“民族”结草作记号,汉人则在石上刻字作记号。后来汉人放了一把火,把“民族”作的记号都烧了,只剩石上的刻字,所以好的土地都归了汉人。他又说:
1706693599
1706693600
民族都在山包包上,平坝汉族占到了。还有呢,树子都这样打疙瘩。汉族怪了,都是刻字,在石头上刻字作记号。汉族就是,我们两个分家就是,烧火。过后一烧,民族那个都烧掉了,没得根据;汉族那个,这是我的地盘,这是我写的字。汉族占了平坝,民族占了高山。民族就是羌族。不只是羌族,所有的民族。用羌语讲这故事,民族就是“日麦”,在这里“日麦”包括所有民族。回族不是“日麦”,藏族、彝族都是“日麦”。
1706693601
1706693602
在此“日麦”(尔玛)就是“民族”(少数民族),也就是“住在山上的人”。由于回族都住在城中或街市上,因此他不认为回族是“民族”之一。这位小姓沟老人所说的,汉人有文字,“民族”没有文字,这便是原住民心目中“民族”与汉人的重要的区分之一,也是他们心目中“民族”所以处于弱势的原因,其他许多西南少数民族中也都有类似的故事。
1706693603
1706693604
茂县雅都是最接近黑水的一个羌族乡。在一位雅都羌族老人记忆中,“尔昧”也曾包括当地所有的非汉人。他对我说:
1706693605
1706693606
“尔昧”包括得比较多,羌族是“尔昧”,藏族也喊“尔昧”。“尔昧”就是民族,汉人是“而”。彝族说不来我们的话,他们不是“尔昧”。黑水的也是“尔昧”,就是少数民族。四土的人是赤部,他们说的话我们不懂。草地的人是识别。北川那我们一般称他们“而”,就是汉族。“尔昧”里面还能分“识别”和我们。赤不苏地方的人还是称“尔昧”。羌族是解放之后读书了才知道的,以前凡是不是汉族就是“尔昧”。
[
上一页 ]
[ :1.7066935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