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706709
1706706710
[24] 同上书,第287页。
1706706711
1706706712
[25]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第399页。
1706706713
1706706714
[26]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第400页。
1706706715
1706706716
[27] 转引自《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第310页。
1706706717
1706706718
[28] 《李文忠公全集·电稿》卷五,《寄译署》(光绪十一年正月十三日申刻),《驻德许使致译署》(光绪十一年正月十四日亥刻到)。
1706706719
1706706720
[29]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第三册,第434,435页。
1706706721
1706706722
[30] 《清史稿》第四十二册,第12691页。
1706706723
1706706724
[31] 《光绪朝东华录》第二册,总1912页。
1706706725
1706706726
[32] 《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463页;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第一册,第27页。
1706706727
1706706728
[33] 罗悙触《中法兵事本末》,胡寄尘编《清代野史》,岳麓书社1985年,第214页。
1706706729
1706706730
[34] 《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466页。
1706706731
1706706732
[35] 转引自《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第319页。
1706706733
1706706734
[36] 《清季外交史料》二,第1176页。
1706706735
1706706736
[37] 转引自陈恭禄《中国近代史》上册第317页,商务印书馆;《清季外交史料》二,第1128页。
1706706737
1706706738
[38] 《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485页。
1706706739
1706706740
[39] 《清季外交史料》二,第1418页。
1706706741
1706706742
[40] 《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552页。
1706706743
1706706744
[41] 同上书第567页。
1706706745
1706706746
1706706747
1706706748
1706706750
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增订版) 西法入华和中国社会的节节变迁
1706706751
1706706753
天朝体制之后:外国使节觐见皇帝和中国派遣驻外公使
1706706754
1706706755
一
1706706756
1706706757
咸丰八年(1858),中英《天津条约》立公使驻京一款,并由公使驻京牵及觐见,由觐见牵及礼仪,专门用一节文字特别列明:“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作为代国秉权大员,觐大清皇上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1]这里所举的“有碍于国体之礼”,便是外国公使对中国皇帝叩头。对于英国人来说,拒绝叩头曾直接导致了乾隆五十七年(1792)马戛尔尼(MaCartney,George MaCartney,Earl)使华受挫,而后又直接导致了嘉庆二十一年(1816)亚美士德(Amherst,Lord William Pitt)使华再挫。在半个多世纪里的这种一挫再挫之后,英国人不能不成为西方世界中于此尤耿耿者。因此此日引之以入条约,其立意所在,自是代表西方世界为中国另立一种规范。
1706706758
[
上一页 ]
[ :1.70670670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