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706858
1706706859
[24]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五十,第32页。
1706706860
1706706861
[25]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五十二,第33页。
1706706862
1706706863
[26] 同上书,卷五十,第32页。
1706706864
1706706865
[27] 同上书,卷三十九,第1—2页。
1706706866
1706706867
[28] 同上书,同上卷,同上页。
1706706868
1706706869
[29] 《赫德日记—赫德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第453、455页。
1706706870
1706706871
[30] 《东华录·东华续录》第十三册,第52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七十三,第10页。
1706706872
1706706873
[31]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五十,第32页。
1706706874
1706706875
[32]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七十八,第7页。
1706706876
1706706877
[33] 同上书,卷七十二,第30页。
1706706878
1706706879
[34] 《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347页。
1706706880
1706706881
[35] 《清季外交史资料》一,第61页。
1706706882
1706706883
[36]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第344页。
1706706884
1706706885
[37] 《湘绮楼日记》第一卷,第460页,岳麓书社1997年。
1706706886
1706706887
[38] 《郭嵩焘诗文集》第195、197页。
1706706888
1706706889
[39] 《郭嵩焘日记》第三卷,第4、21、22、29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1706706890
1706706891
[40] 《郭嵩焘日记》第三卷,第49、38、50页。
1706706892
1706706893
[41] 《郭嵩焘诗文集》第693页,岳麓书社1984年。
1706706894
1706706895
[42] 《光绪朝东华录》第一册,总298页。
1706706896
1706706897
[43] 同上书,总299页。
1706706898
1706706899
[44] 《郭嵩焘日记》第三册,第60页。
1706706900
1706706901
1706706902
1706706903
1706706905
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增订版) 借法自强催生的第一批留美学生
1706706906
1706706907
中国人的自强以船炮为起点,在这种设定的路向中,借取西法本自从技术开始,之后又不能不沿着技术深入。时至同治后期,由此引入的“制器之器”和雇用的西国工匠,已为中国促成和维持了一种用移来的技术仿造洋器的过程,但前者的技术是物化的,后者的技术是没有源头的。就其本源而论,这种物化的技术和没有源头的技术显然都不是西法的止境。因此,在其存在和发展的内在逻辑里,借取西法的过程一定会要求朝前走得更远。而久怀“西学东渐”之想的容闳,正以他所倡说的“出洋留学”的“教育计划”[1]提供了一种可以对应的路径,历史地助成了洋务事业在深度上的再进一程。
[
上一页 ]
[ :1.7067068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