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717782
1706717783
[51]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记录》,1948年9月,等。
1706717784
1706717785
[52] 参见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和结论》,1948年9月;刘少奇:《关于新民主主义的建设问题》,1948年9月13日,《共和国走过的路——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49—1952)》,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6—26页。
1706717786
1706717787
[53] 参见《中共中央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1948年10月10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3月5日,《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351、1432—1435页;刘少奇:《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与合作社》,1948年9月;《中共东北局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东北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草案》,1948年9月13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687—688页。
1706717788
1706717789
[54] 参见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和结论》,1948年9月8日、13日。
1706717790
1706717791
[55] 列宁:《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列宁选集》第1卷,第650—651、693—694页。
1706717792
1706717793
[56] 《列宁选集》第1卷,第693—694页;《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0—83页。
1706717794
1706717795
[57]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313—314页。
1706717796
1706717797
[58] 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1949年6月6日,《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毛泽东:《在全国统战会议工商组讨论会的一份发言记录稿上的批语》,1950年4月,《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第292页;《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2、7页;《刘少奇给联共(布)中央和斯大林的报告》,1949年7月4日,见《当代史研究》1997年第2期,等。
1706717798
1706717799
[59] 转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191页。
1706717800
1706717801
[60] 参见《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文献选载》,1953年6月、12月,《党的文献》2003年第4期;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第213页。
1706717802
1706717803
[61] 《毛泽东致罗迈》,1952年6月6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3册,第458页。
1706717804
1706717805
[62] 前引《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文献选载》。
1706717806
1706717807
[63] 毛泽东:《批判离开总路线的右倾观点》,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81—82页。
1706717808
1706717809
1706717810
1706717811
1706717813
读史求实:中国现代史读史札记 评论
1706717814
1706717815
1706717816
1706717817
1706717819
民族革命史观的解读尝试
1706717820
1706717821
——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706717822
1706717823
为救国而建共产党,共产党为救国而革命、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奋斗,这其实就是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一书的中心论点和叙述逻辑之所在。金著显然更多的是基于一种民族史观或曰民族革命史观。这应是金著与此前许多中国近代史、现代史、革命史和党史著作最为不同之处。
1706717824
1706717825
金著的使命感
1706717826
1706717827
粗粗读完金冲及先生的这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以下简称金书),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的使命感。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尤其是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思想冲击和历史变迁,曾经长期被许多共产党人视为傲人资本的革命经历,多半已失去了其耀人的光环。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接连不断的政策失误,以致遭遇重大历史挫折,由于人们已置身于全新的国际环境和社会关系中,接受了全新的生存准则和发展理念,处处都引导着国人“告别革命”,过去那套革命的话语和理念,潜移默化中早已受到了极大的质疑,甚至是挑战。金书正是面对这样一种情势,出于为革命正名,和全面论证中共执政的合法性而作的。金书通篇其实都是在告诉读者: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在100年内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它不是,也不可能一步达到,必然会是一个复杂艰苦的探索过程。无论革命还是建设,许多事情都是头一回经历,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缺乏成熟的经验,怎样根据中国的国情,走出一条切合中国实际的新路子来,必须通过成功与失败的反复实践,逐步摸索出,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因此,金书明确告诉读者,“失败是成功之母”,不能因为看见了挫折、失败,就怀疑,甚至是否定前人艰苦的努力和探索。用书中的话来说,就是:
1706717828
1706717829
既然是探索,自然不可能把什么都预先弄得清清楚楚,都已有了百分之百的把握。周围的局势又往往那样危急而紧迫,不容许你从从容容地做好一切准备后再起步。许多事只能看准一个大的方向,便勇敢地往前闯,在闯的中间作种种尝试。其中难免会有风险,会有曲折。有时,人们的认识不符合客观实际,再加上不那么谦虚谨慎,还会付出很大的代价,碰得头破血流。人们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发现问题就去解决,认识错误就去纠正,才能逐渐学会应该怎么做。路就是这样闯出来的。……
1706717830
1706717831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曾经遭受过两次大的失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犯过两次严重错误……但是……这个党的本质是好的。无论怎样艰难困苦的环境,无论多少巨大的外来压力,无论自己一时犯过多么严重的错误,遭受多么巨大的挫折,都没有把它压垮。它不但总能在失败和挫折中挺过来,并且总能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由别人来纠正这些错误,经过用几年时间严肃地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更加聪明,使自己没有白白付出那些代价,而从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条正确的路子来。这是一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所反复证明了的。
[
上一页 ]
[ :1.7067177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