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729833e+09
1706729833
1706729834 [16]同上。
1706729835
1706729836 [17]黎玉的《群众路线与山东群众运动》,有关租赁关系的表格,见第86—88页。第四次调查仅包括胶东半岛的3个小村庄。这个村庄共有500个农民家庭,其中有185户是贫农家庭。有91户贫农家庭,即全部农户的18%,完全靠租种土地维生。租种了一部分土地的家庭为159户。第五次调查的范围更小,仅仅为沾化县的327户农民。调查数据显然是不完整并经过了修改,因为结果显示所有74户中农和226户贫农家庭没有任何土地。
1706729837
1706729838 [18]列宁:《农民生活中的新经济发展》(1893年),《列宁选集》,第一卷,莫斯科:外文出版社,1960年,第13—73页。
1706729839
1706729840 [19]马若蒙:《中国的农民经济》,附录A,表A—5,第302页。
1706729841
1706729842 [20]马若蒙:《中国的农民经济》,附录A,表A—1,第299页。马若蒙发现在可获得数据的9个县里,只有其中的一个村庄,估计足够养活全家需要10亩地。其他9个村庄若要养活全家估计要25亩到75亩不等。在这些村庄里,平均每户拥有农田的面积从5.5亩到28亩不等。6个村庄的平均每户拥有土地面积小于10亩。
1706729843
1706729844 [21]马若蒙:《中国的农民经济》,第242页。
1706729845
1706729846 [22]彭真的报告作为党内文件传阅。另一份发表于同年代的报告,强调了抗日战争土地政策的成就,宣称在1937—1942年间,在同一地区,作为一个样本群的35个村庄发生了变化。在这些年里,地主家庭占农民家庭总数的比率从2.4%下降到1.9%,他们占有的土地从总数的16%下降到10%。富农从占家庭总数5%和占土地总数的22%上升到7.8%和19.5%。中农所占家庭从35.4%上升到44.3%,所占土地从41.6%上升到49%。贫农和雇农人口从47.5%下降到40.9%,他们占据的土地从19%上升到20%。《晋察冀边区实施土地政策的经验》,1945年1月15日,来自力耕编写的《解放区的土地政策与实施》(以后引用时称作《土地政策》),第49页。
1706729847
1706729848 [23]彭真:《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载于《土地政策重要文件汇编》(以后称作《重要文件》),第98—101页。9个县是:涞源县、阜平县、曲阳县、易县、定县、平山县、灵寿县(都在河北省),盂县、灵丘县(都在山西省)。
1706729849
1706729850 [24]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第209页。
1706729851
1706729852 [25]《罗晶同志来信》,载于《晋冀鲁豫原曲自觉团结运动的经验》(以后称为《团结运动的经验》),第18—20页。
1706729853
1706729854 [26]H.G.伍德海德编:《1928年中国年鉴》,天津出版社,1928年,第1011—1012页。
1706729855
1706729856 [27]《日本—满洲国年鉴》,1939年,第788页。
1706729857
1706729858 [28]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551页引用了调查雇农的结果。从东北的南部、中部和北部——大致对应原先的三个省:奉天(现在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各选取了一些村庄。三个地区的雇农率分别为13.5%、17.9%和34.4%。无地家庭的调查源自同样的资料(第552页)。该调查选取了三个地区36个不同县的37个村庄。无地家庭分别占32.5%、48.9%和63.2%。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在20世纪的初叶,东北存在许多未开发地区,这意味着东北的土地登记不如中国其他地方精确。在20世纪30年代初,没有登记的土地也许事实上超过了登记的土地。见F.C.琼斯:《1931年以来的满洲》,第169—170页。东北和中国其他地区的差异在“彻底的土地革命:1946—1947年”一节中会提到。
1706729859
1706729860 [29]孙公度(Kungtu C. Sun):《20世纪前半叶满洲经济的发展》,第55页。
1706729861
1706729862 [30]毛泽东:《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1945年12月28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82—83页(第1180页)。
1706729863
1706729864 [31]孙中山:《三民主义》(弗兰克·W.普莱斯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第456页。也可参见史扶邻(Harold Schiffrim)的《孙中山的早期土地政策》,载于《东亚研究杂志》,第16卷第4期(1957年8月),第549—564页。不管孙中山的构想受到多少西方影响,“耕者有其田”和平均地权的概念,早就存在于中国古人对土地革命的想法中,这种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王莽时期(公元9—23年)。参见王国定《古代土地平均分配体系》,载于孙任以都(E-tu Zen Sun)和约翰·德范克(John De Francis)合编的《中国社会历史:选集翻译》(华盛顿:美国学者协会理事会,1956),第157—184页。
1706729865
1706729866 [3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353页(第678页)。
1706729867
1706729868 [33]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298页(第1076页);以及《重要文件》,第8页。
1706729869
1706729870 [34]重庆《新华日报》,1945年10月20日。
1706729871
1706729872 [35]毛泽东:《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72页(第1173页)。
1706729873
1706729874 [36]《中共中央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选自《重要文件》,第1—7页。该指示不对外公开。1950年台湾出版的“内政部”调查处编《奸匪现状汇编:土改》(第40—50页)重印了这一指示。台湾版和此处总结的不同之处主要在形式而不是内容。除了一些小差异,措辞是相同的。但是条款的先后顺序被打乱了,有些条款的内容被重排。
1706729875
1706729876 [37]刘少奇:《抗日游击战争中各种基本政策问题》,(1937年10月16日),来自《重要文件》,第27页;也可参见《刘少奇选集》上卷,第41页。
1706729877
1706729878 [38]《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来自《重要文件》,第29—37页。
1706729879
1706729880 [39]毛泽东:《学习和时局》(1944年4月12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69页(第943页)。
1706729881
1706729882 [40]晋察冀边区成立于1937年11月。边区政府成立于1938年1月(詹姆斯·哈里森:《走向权力的长征:1921—1972年的中国共产党史》,第299页)。
[ 上一页 ]  [ :1.70672983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