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737237e+09
1706737237
1706737238 叮当,噢,叮当,
1706737239
1706737240 打,打,再打几下!
1706737241
1706737242 叮当,叮当,噢叮当,杀敌的钢刀,再打!
1706737243
1706737244 ……
1706737245
1706737246 铁花乱飞,再打;
1706737247
1706737248 叮当,噢叮当,
1706737249
1706737250 钢热欲流,再打,
1706737251
1706737252 这是杀敌的钢刀,
1706737253
1706737254 叮当,多打几下!
1706737255
1706737256 你们在前线上杀,呼——嗞,我们在这里头打,
1706737257
1706737258 叮当,
1706737259
1706737260 绿的是筋
1706737261
1706737262 红的是汗,
1706737263
1706737264 叮当,噢,叮当,
1706737265
1706737266 杀敌的钢刀在炼!
1706737267
1706737268 ——《打刀曲》
1706737269
1706737270 这首载于1933年《文艺月刊》的老舍短诗《打刀曲》充满了侠士精神的浪漫,颇具本土的“团练”色彩,着实豪迈有趣,但现代战争不是靠豪迈就能取胜的,“你们在前线上杀,我们在这里头打”也折射出中国武装力量装备的原始性。
1706737271
1706737272 与国民党军队拥有“三十二倍十五榴”这样的重武器相比,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军事装备就显得捉襟见肘。重武器基本没有,轻武器的小部分来自改编初期国民政府配发,大部分则靠缴获。所以,当时革命队伍里的枪比较杂,有日本的枪,有汉阳造,还有中正式步枪,总之,各式各样的枪都有。即使这样,有枪的士兵也是少数,甚至许多排长都没有枪,而是以马刀、梭镖作为武器,而且即使有枪,也没有多少弹药,步兵一人只发3枚子弹。
1706737273
1706737274 对于这些情况,陈海峰是再熟悉不过了:“弹夹里面装的基本都是玉米秆,子弹只有5发10发8发,看着是两排,子弹好多,实际上没有几颗子弹。”
1706737275
1706737276 电影《董存瑞》中有这样一幕,充分说明了当时的艰苦情况:
1706737277
1706737278 董存瑞:为什么光发我们两盘,你们可全都装得鼓鼓囊囊的,就十发子弹,让我们打什么仗?
1706737279
1706737280 老战士:全掏下来,给他们俩看看。
1706737281
1706737282 老兵们掏出自己的弹夹,露出弹夹里装的玉米秆,新战士们这才恍然大悟。
1706737283
1706737284 由于枪支弹药紧缺,战士们就想方设法从敌人那里夺取武器,15岁的小战士郭宗凯就一直梦想着从敌人那儿夺取一支三八大盖儿。
1706737285
1706737286 八路军武器装备情况
[ 上一页 ]  [ :1.7067372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