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765853
1706765854
(29) 胡适:《全国震惊以后》,《独立评论》第41号(1933年3月12日),第4—6页。尽管发表了上述论点,但胡比大多数撰稿人都显示了对抵抗问题的克制。在1933年4月2日的一篇文章中,他倡议不承认伪满洲国的永久政策,并指出法兰西等待了48年才收回了阿尔萨斯-洛林。中国也能够这样坚持,胡坚持“我们可以等候五十年”。见《独立评论》第44号(1933年4月2日),第2—4页。
1706765855
1706765856
(30)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三),第35—36页。
1706765857
1706765858
(31) 《反蒋运动史》,第573页;China Year Book ,1934,p.362。
1706765859
1706765860
(32)China Year Book ,1934,p.360.
1706765861
1706765862
(33)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三),第37—38页。
1706765863
1706765864
(34) 梁敬錞:《日本侵略华北史述》,《传记文学》第10卷第5期(1967年5月),第15页;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上),第123—124页;《太平洋戰爭への 道:開戰外交史》第3卷,第19—20页;辛公显:《七七事变前天津便衣队暴乱真相》,《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第40—42页。据沈醉和郭旭的叙述,戴笠的特工郑介民策划了暗杀,见《我们所知道的郑介民》,《文史资料选辑》第90辑,第158—159页。
1706765865
1706765866
(35) 梁敬錞:《日本侵略华北史述》,《传记文学》第10卷第5期(1967年5月),第14页;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上),第122页;《太平洋戰爭への 道:開戰外交史》第3卷,第20—21页。
1706765867
1706765868
(36) 梁敬錞:《日本侵略华北史述》,《传记文学》第10卷第5期(1967年5月),第12—13页;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上),第121页;《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第622—623页;左舜生前引书,第91页;Li Huang,“The Reminiscences of Li Huang,”Columbia Oral History Project,pp.431—432。
1706765869
1706765870
(37)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喜峰口战役中宋哲元致国民政府电报选》,《历史档案》1984年第2期,第72—82页;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上),第121—122页;《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第625—630页。
1706765871
1706765872
(38) 徐淑希:《华北问题》,第7页;《论评选辑》,《国闻周报》第10卷第12期(1933年3月27日),第3—5页;李云汉:《宋哲元与七七抗战》,第28—29页。
1706765873
1706765874
(39) 文静:《国耻丛集的五月》,《前途》第1卷第5期(1933年5月1日),第3页的那篇文章〔即先启:《守卫我们的长城》——译者注〕。
1706765875
1706765876
(40) Edgar Snow,Far Eastern Front ,p.304;China Weekly Review ,April 22,1933,p.297;Upshur,p.113;《蒋介石秘录》第10卷,第85—87页;黄震遐:《抗日战争之回顾》,《申报月刊》第2卷第6号,1933年6月15日,第13—14页;孟恒昌:《古北口抗战纪实》,《河北文史资料选辑》第7期,第132—148页;黄绍竑:《五十回忆》,第244页。
1706765877
1706765878
(41) James T.C.Liu,p.49;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上),第121—122页。
1706765879
1706765880
(42) 梁敬錞:《日本侵略华北史述》,《传记文学》第10卷第5期(1967年5月),第14页;梁敬錞:《华北停战密谋与塘沽协定真相》,《传记文学》第10卷第6期(1967年6月),第25页;《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上),第641页;《蒋介石秘录》第10卷,第126—128页;T.A.Bisson,Japan in China ,pp.41—43;黄绍竑:《五十回忆》,第252页。
1706765881
1706765882
(43) 《蒋介石秘录》第10卷,第129页;Misiso Hane,ed.and tr.,Emperor Hirohito and His Chief Aide-de-Camp:The Honjō Diary,1933—1936 ,p.179;James T.C.Liu,p.48;梁敬錞:《华北停战密谋与塘沽协定真相》,《传记文学》第10卷第6期(1967年6月),第21页;Shimada Toshihiko,“Designs on North China,1933—1937,”James,B.Crowley,tr.,in James W.Morley,ed.The China Quagmire ,p.50。
1706765883
1706765884
(44) 梁敬錞:《日本侵略华北史述》,《传记文学》第10卷第5期(1967年5月),第14页。
1706765885
1706765886
(45) Boorman,vol.2,pp.188—192;沈云龙:《黄膺白先生年谱长编》;陈公博:《苦笑录——陈公博回忆录(1925—1936)》,第296—297页。
1706765887
1706765888
(46) 沈亦云:《亦云回忆》,第448—449页;James T.C.Liu,p.51。
1706765889
1706765890
(47) 沈亦云:《亦云回忆》,第450—452页;梁敬錞:《华北停战密谋与塘沽协定真相》,《传记文学》第10卷第6期(1967年6月),第19—21页;沈云龙:《黄膺白先生年谱长编》第2卷,第537—543页。
1706765891
1706765892
(48) 沈亦云:《亦云回忆》,第501页;梁敬錞:《华北停战密谋与塘沽协定真相》,《传记文学》第10卷第6期(1967年6月),第21页;James T.C.Liu,p.51;沈云龙:《黄膺白先生年谱长编》第2卷,第543—545页。
1706765893
1706765894
(49) 在与张群一道工作期间,黄郛收到了几份日本人在上海的报告。通过联系人刘石松(音),他得到了来自东京作战厅的保证。刘是上海的一名商人,也是美国学者刘馥的父亲,见James T.C.Liu,pp.51—52;梁敬錞:《华北停战密谋与塘沽协定真相》,《传记文学》第10卷第6期(1967年6月),第22页。
1706765895
1706765896
(50) 沈云龙:《黄膺白先生年谱长编》第2卷,第550—552页;沈亦云:《亦云回忆》,第477—478页。
1706765897
1706765898
(51) 沈亦云:《亦云回忆》,第477—484、492页;《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第644—654页。
1706765899
1706765900
(52) 沈亦云:《亦云回忆》,第477—478页;梁敬錞:《华北停战密谋与塘沽协定真相》,《传记文学》第10卷第6期(1967年6月),第26页。
1706765901
1706765902
(53) N.Wing Mah and C.F.Chang,Sino-Japanese Relations Since the Tangku Truce,May 31,1933:A Brief Historical Survey ,pp.2—3.《塘沽协定》的文本在许多资料中均可见到:《革命文献》第38辑,第2232—2233页;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上),第140页;《太平洋戰爭への 道:開戰外交史》第3卷,第48页;Chiang Kai-shek,His Life and Times ,p.416。一个慎重的注释:《塘沽协定》最初发表的是不完整的版本(就像文中已指出的那样)。这份当时在报刊上出版的不完整文本有时被重印。例如,在《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第655页中和《蒋中正秘录》第9卷第112—113页中收录的是不完整文本。这份文本内容如下:(1)中国军即撤退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坻、林亭口、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之地区,尔后不越该线而前进,又不行一切挑战扰乱之行为。(2)日本为确认第一项之实行情形,随时用飞机及其他方法以行视察。中国方面对之,应加保护及与〔予〕以各种便利。(3)日本军如确认第一项所示规定中国军业已遵守时,即不再越该线追击,且自动概归于长城之线。(4)长城以南及第一项所示之线以北以东地域内之治安维持,由中国警察机关任之。右述警察机关,不可用刺激日本感情之武力团体。(5)本协定盖印之后,发生效力。以此为证据,两代表应行记名盖印。
[
上一页 ]
[ :1.70676585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