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766015
1706766016
(35) Eastman,Abortive Revolution ,pp.119—120;沈云龙:《黄膺白先生年谱长编》第2卷,第662—663、666、668—671页。
1706766017
1706766018
(36) Eastman,Abortive Revolution ,pp.127—129.
1706766019
1706766020
(37) 李芦洲:《国民政府的政绩》,第37页。
1706766021
1706766022
(38) Eastman,Abortive Revolution ,p.139.
1706766023
1706766024
(39) 胡适:《福建的大变局》,《独立评论》第79期(1933年12月3日),第4页。
1706766025
1706766026
(40) 胡适:《福建的大变局》,《独立评论》第79期(1933年12月3日),第4页。
1706766027
1706766028
(41) 沈云龙:《黄膺白先生年谱长编》第2卷,第598—599页;China Weekly Review ,August 26,1933,p.524;《申报年鉴》,1934年,第A-54—55页;陈嘉训:《中日亲善的前途》,《青年军人》第15期(1933年10月31日),第2页。
1706766029
1706766030
(42) 裴克在1933年3月3日给项白克的信,收录在项白克文件,胡佛研究所关于战争、革命和和平文件,第336箱。
1706766031
1706766032
(43) 翊勋:《蒋党真相》,第106—107页;Boorman,vol.2,pp.440—441。
1706766033
1706766034
(44) 沈云龙:《黄膺白先生年谱长编》第2卷,第604、607页;Boorman,vol.2,pp.440—441;《独立评论》第66期(1933年9月3日),第2—4页。
1706766035
1706766036
(45) 刘健群:《银河忆往》,第106—107页;China Weekly Review ,September 16,1933,p.114。
1706766037
1706766038
(46) Coble,pp.126—127.
1706766039
1706766040
(47) 同上;蒋廷黻:《我们目前对于中央最要的希望》,《独立评论》第67期(1933年9月10日),第2—3页;《时代公论》第3卷第5期(1933年11月15日),第7页;第76期(1933年9月8日),第7页。
1706766041
1706766042
(48) 惜微:《日本朝野对于我国棉麦借款等措施之态度》,《外交月报》第3卷第5期(1933年11月15日),第193—197页。
1706766043
1706766044
(49)The China Critic ,August 31,1933,p.854.
1706766045
1706766046
(50) 惜微:《日本朝野对于我国棉麦借款等措施之态度》,《外交月报》第3卷第5期(1933年11月15日),第202页;Coble,pp.128,295—296;China Weekly Review ,October 21,1933,p.324。
1706766047
1706766048
(51) 胡汉民:《〈塘沽协定〉与棉麦借款》,《三民主义月刊》第2卷第1期(1933年7月15日),第25—30页;《申报年鉴》,1934年,第A-55页。尽管南方攻击蒋的不抵抗政策,但这并不等于支持宋子文。对于广东而言,把蒋清除掉是首要目标,在一条更加强硬的对外政策范围之上和之外,广东认为宋的经济才干是南京国民政府的重要支柱。
1706766049
1706766050
(52) Coble,p.129.
1706766051
1706766052
(53)China Weekly Review ,November 11,1933,p.448.关于宋辞职的官方版本,见《时事新报》1933年10月28日,第1—2页;1933年10月31日,第1—2页。有好几种因素导致了他的下台,尽管日本问题可能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见Coble前引书,第129—132页。
1706766053
1706766054
(54) 关于大连会议及其后果,见沈云龙:《塘沽协定后的所谓“北平会谈”》(一),《传记文学》第11卷第1期(1967年7月),第51—52页;《申报年鉴》,1934年,第A7—9页;China Weekly Review ,September 16,1933,p.90;Shimada Toshihiko,“Designs on North China,”pp.62—64;沈亦云:《亦云回忆》,第503—504页。
1706766055
1706766056
(55) 沈云龙:《黄膺白先生年谱长编》第2卷,第601—608页;China Weekly Review ,September 2,1933,pp.8—9。
1706766057
1706766058
(56) 沈云龙:《黄膺白先生年谱长编》第2卷,第601—608、613页;United States,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Diplomatic Papers,1933 ,vol.3,p.405。
1706766059
1706766060
(57) 杨公达:《唾面自干的亲日外交》,《时代公论》第84期(1933年11月3日),第6—9页。
1706766061
1706766062
(58) 杨公达:《不亲日又怎样呢?》(上),《时代公论》第85期(1933年11月10日),第12页。
1706766063
1706766064
(59) 胡适:《世界新形势里的中国外交方针》,《独立评论》第78期(1933年11月26日),第2—4页。
[
上一页 ]
[ :1.70676601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