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766320
(23) 《一周简评》,《国闻周报》第12卷第3期(1935年1月14日),第1页。
1706766321
1706766322
(24) 《一周简评》,《国闻周报》第12卷第5期(1935年1月28日),第1页。
1706766323
1706766324
(25) 《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要》,《国闻周报》第12卷第6期(1935年2月18日),第1页;《中国外交年鉴》,1936年,第156页。
1706766325
1706766326
(26)China Year Book ,1935,p.136;《中国外交年鉴》,1936年,第155—156页;《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要》,《国闻周报》第12卷第7期(1935年2月22日),第1—3页;崔万秋:《日本广田外交与中国(2)》,《传记文学》第41卷第5期(1982年11月),第109页。
1706766327
1706766328
(27) 松本重治,第1卷,第272—279页;B.Winston Kahn,“Doihara Kenji and the North China Autonomy Movement,”in Alvin D.Coox and Hilary Conroy,eds.,China and Japan ,p.179;James B.Crowley,Japan’s Quest for Autonomy:National Security and Foreign Policy,1930—1938 ,pp.211—212;吴相湘:《王宠惠是蜚声国际的法学家》,《传记文学》第44卷第1期(1984年1月),第35页。
1706766329
1706766330
(28)China Year Book ,1935,p.135.
1706766331
1706766332
(29) 松本重治,第1卷,第285—286页;馬場明男:《支那經濟年表》,第491页;《支那》第26卷第4期(1935年4月),第172—173页;葛生能久:《日支交涉外史》,第605页。
1706766333
1706766334
(30) 《时代公论》1935年3月22日,第2—3、79页。
1706766335
1706766336
(31) 于伟:《三年来东北义勇军斗争的总检阅》,《东方杂志》第32卷第6期(1935年3月16日),第55—60页。
1706766337
1706766338
(32)China Weekly Review ,March 2,1935,p.18.
1706766339
1706766340
(33) 《三民主义月刊》第5卷第3期(1935年3月15日),第63—64页。该刊还提供了每年的数字,通过比较,说明蒋的失地范围甚至更大。
1706766341
1706766342
(34) 《三民主义月刊》第5卷第5期(1935年5月15日),第1—2页的社论。
1706766343
1706766344
(35)China Weekly Review ,March 16,1935,pp.88—89;Lin Han-sheng,“Wang Ching-wei and the Japanese Peace Effort,”p.167;沈云龙:《黄膺白先生年谱长编》第2卷,第851页。
1706766345
1706766346
(36)China Year Book ,1935,p.136.
1706766347
1706766348
(37)China Weekly Review ,March 2,1935,p.18;March 23,1935,p.109.根据Anthony Eden、Lord Privy Seal在当时的说法,1935年3月18日,在国会中,中国曾对1934年12月的贷款提出要求。有吉显然照会汪精卫,日本反对任何这类来自英国或美国的贷款,而汪在3月初同意中国将不接受这样的贷款。汪受其影响发表的声明登在3月9日大阪的《每日新闻》上。
1706766349
1706766350
(38)China Weekly Review ,March 9,1935,p.50;March 16,1935,p.88.
1706766351
1706766352
(39) 白苇:《论“中日经济提携”》,《东方杂志》第32卷第8期(1935年4月16日),第29—44页。
1706766353
1706766354
(40)China Weekly Review ,May 18,1935,p.390.
1706766355
1706766356
(41) Shimada Toshihiko,“Designs on North China,”pp.95—96;在最后时刻大不列颠加入这次行动。东京对驻华大使的任命是和平进程中的高潮,尽管这次行动可能具有复杂的动机。王宠惠显然开始与广田讨论这个计划,他在5月初促使日本内阁讨论此事。重光葵早在关于从北平把公使馆工作人员调往南京时,就反对类似的行动。他的意图是迫使其他列强跟着出牌,把所有根据《辛丑条约》驻扎在那里的外国军队调走。在理论上,这次行动将强化日本的力量,因为在伪满洲国附近的部队将是北平最近的“外国”势力。日本军方强烈反对这次行动,宁愿在河北保持更直接的影响,并对该计划加以阻挠。广田成功地提出了在华日本代表的级别是外务省一个严肃的问题,对此,军方没有理由插手。见Usui Katsumi,“Role of the Foreign Ministry,”pp.200—201;崔万秋:《日本广田外交与中国(2)》,《传记文学》第41卷第5期(1982年11月),第110—111页。
1706766357
1706766358
(42) James B.Crowley,Japan’s Quest for Autonomy:National Security and Foreign Policy,1930—1938 ,pp.211—112.〔原文如此,应为pp.211—212。——译者注〕
1706766359
1706766360
(43) Shimada Toshihiko,“Designs on North China,”p.97;Chiang Kai-shek:His Life and Times ,p.465;梁敬錞:《所谓〈何梅协定〉》,载李云汉编:《抗战前华北政局史料》,第415—416页。
1706766361
1706766362
(44) Shimada Toshihiko,“Designs on North China,”p.114.从中方角度来看,见沈云龙:《黄膺白先生年谱长编》第2卷,第841—843页;李云汉:《宋哲元与七七抗战》,第57、60—63页;廖铁军:《〈塘沽协定〉后(1933—1936)的华北局势》,第31—32页。从日方的角度来看,见《现代史资料》第8卷,第489—490页;上村伸一:《日本外交史》第19卷《日华事变》,第104—107页。宋的部队确实进入了热河省与刘桂堂发生战斗。日军进行反击,并于1933年12月进入沽源县。尽管如此,此时,孙〔疑为宋——译者注〕让黄郛进行停火谈判。见李云汉:《宋哲元与七七抗战》,第61页。
1706766363
1706766364
(45) 梁敬錞:《秦土协定》,载李云汉编:《抗战前华北政局史料》,第478—479页;廖铁军《〈塘沽协定〉后(1933—1936)的华北局势》,第31—32页;Shimada Toshihiko,“Designs on North China,”p.114;《现代史资料》第8卷,第489—490页。
1706766365
1706766366
(46) 李云汉:《宋哲元与七七抗战》,第61—63页;沈云龙:《黄膺白先生年谱长编》第2卷,第841—843页。
1706766367
1706766368
(47) Shimada Toshihiko,“Designs on North China,”pp.116—117;廖铁军:《〈塘沽协定〉后(1933—1936)的华北局势》,第36页。
1706766369
[
上一页 ]
[ :1.7067663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