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766645e+09
1706766645 (15) 沈云龙:《黄膺白先生年谱长编》第2卷,第902—904页。
1706766646
1706766647 (16) 同上,第904—905页;李云汉:《宋哲元与七七抗战》,第99页;李云汉:《抗战前华北政局史料》,第563—575页;《卢沟桥事变前后的中日外交关系》,第144页。
1706766648
1706766649 (17) 李云汉:《抗战前华北政局史料》,第575—576页;Trans-Pacific ,October 31,1935,p.9。
1706766650
1706766651 (18) 全部引自Trans-Pacific ,November 7,1935,p.12;October 31,1935,p.7.
1706766652
1706766653 (19)Trans-Pacific ,November 7,1935,p.12;November 14,1935,pp.8,10.
1706766654
1706766655 (20) Shimada Toshihiko,“Designs on North China,1933—1937,”China Quagmire ,pp.126—127;李云汉:《中国现代史论和史料》第2卷,第467—468页;《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六编(二),第114—116页;T.A.Bisson,Japan in China ,pp.75—76。后并入非武装区中的县是香河、昌平、宝坻和宁乐〔应为宁河——译者注〕。这些县的某些部分早就在非武装区中了。
1706766656
1706766657 (21) 尽管如此,许多日本史学家认为广田始终想要采取一条更加强硬的对华路线,并被南京政府在与日本军方打交道过程中的轻易屈服壮大了胆子。如臼井胜美指出,广田拒绝了对1935年6月的冀察危机或1935年底的自治危机进行干预。另外,臼井胜美指责广田利用了军方吓唬南京的咄咄逼人的姿态。他谴责说:“广田的方法是军事和外交的联合,并且,很难看出两者之间的任何真正的区别。”见Usui Katsumi,“The Role of the Foreign Ministry,”in Dorothy Borg and Shumpei Okamoto,eds.,Pearl Harbor as History ,p.135。
1706766658
1706766659 (22) 引自Tokyo Information Bureau,Cotemporary Opinions on Current Topics ,no.101(November 7,1935),p.4。
1706766660
1706766661 (23) James B.Crowley,Japan’s Quest for Autonomy:National Security and Foreign Policy,1930—1938 ,pp.217—218,226—227.
1706766662
1706766663 (24) 这里对“广田三原则”的叙述是基于蒋作宾向南京的报告,引自Chiang Kai-shek:His Life and Times ,p.473(中文原文见《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三),第641—642页)。10月4日对三原则的表述略有不同。第一个原则也强调终止在中国的抗日活动的必要性,并且,第三个原则特别指出来自蒙古国的威胁。见Shimada Toshihiko,“Designs on North China,1933—1937,”China Quagmire,pp.131—132;James B.Crowley,Japan’s Quest for Autonomy:National Security and Foreign Policy,1930—1938 ,p.230。
1706766664
1706766665 (25) 蒋介石给汪精卫的电报。原文见《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三),第642—643页;部分译文见Chiang Kai-shek:His Life and Times ,pp.474—475。
1706766666
1706766667 (26)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三),第643—645页;Chiang Kai-shek:His Life and Times ,pp.474—475。
1706766668
1706766669 (27) John P.Fox,“Germany and the Far Eastern Crisis,1931—1938,”A Study in Diplomacy and Ideology ,pp.183—185.对南京与德国关系的论述,见Kirby,Germany and Republican China 。也见王益:《一九三五年德国对“调解”中日关系的态度》,《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5期,第180—187页。
1706766670
1706766671 (28) 《一周简评》,《国闻周报》第12卷第43期(1935年11月4日),第1页;China Weekly Review ,November 2,1935,p.292。
1706766672
1706766673 (29) 《三民主义月刊》第6卷第5期(1935年11月15日),第12—20页。
1706766674
1706766675 (30) 《一周简评》,《国闻周报》第12卷第43期(1935年11月4日),第1页。第五次党代会由于宁粤分裂而被长时间地延期。
1706766676
1706766677 (31) 松本重治:《上海时代ジセーナリストの 回想》第2卷,第64—66页。
1706766678
1706766679 (32) 平凡:《中央党部刺汪案内情补述》,《春秋》(香港)第120期(1962年7月1日),第17页。作者称在孙被捕后曾与他谈过话。对刺杀的其他叙述,见周佛海:《往矣集》,第71—72页;陈公博:《苦笑录——陈公博回忆录(1925—1936)》,第320—332页。
1706766680
1706766681 (33) 局外人:《中央党部刺汪案的来踪去迹》,《春秋》(香港)第118期(1962年6月1日),第4页。显然,一份绝密的指定仅供内部使用的蓝衣社议事录曾讨论刺杀汪精卫的计划。邓元忠说,据说有人把它拿给汪看过,汪极为气愤。见邓元忠:《三民主义力行社史》,第512—513页。
1706766682
1706766683 (34) 陈公博:《苦笑录——陈公博回忆录(1925—1936)》,第324—330页。
1706766684
1706766685 (35)China Weekly Review ,November 9,1935,p.346.
1706766686
1706766687 (36) 《藍衣社の 北支に 於ける 最進の 動向》,第78页;波多野乾一:《中国国民党通史》,第463页;Trans-Pacific ,November 21,1935,p.10。
1706766688
1706766689 (37) 平凡:《中央党部刺汪案内情补述》,《春秋》(香港)第120期(1962年7月1日),第17页。也见陈公博《苦笑录——陈公博回忆录(1925—1936)》中编者的话。
1706766690
1706766691 (38) 陈公博:《苦笑录——陈公博回忆录(1925—1936)》,第315页。
1706766692
1706766693 (39) 局外人:《中央党部刺汪案的来踪去迹》,《春秋》(香港)第118期(1962年6月1日),第5页。
1706766694
[ 上一页 ]  [ :1.70676664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