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801874
1706801875
正是靠了这个班底,袁世凯才得在武昌起义一声炮响后东山再起,并把大清给赶下了台,自己则顺顺当当的做上了民国大总统。按理,袁世凯此时手下谋士如群、猛将如云,如果他能以国计民生为念,励精图治,这些人自然可以成为安国经邦之才,但要是老袁要重返专制搞独裁,搞家天下、太子党,那向心力、号召力就没了。特别是老袁在推行“军民分治”、“废都督”、“军事处”、“模范团”等举措后,那些老部下们感到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不满之心也就日渐增长。及至帝制运动时期,一批新进党徒为贪图荣华富贵,不惜将老袁绑上帝制的战车,而老资格的部下如段祺瑞、冯国璋等人知道帝制不可为,暗中萌生自立之心,这民国就不免乱象丛生了。人心要是乱了,这老袁的队伍就不好带了。
1706801876
1706801877
得人才者兴,失人才者亡,说来容易做时难。早在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后,袁世凯身边便有一批人退出政坛,不愿为老袁服务,譬如“北洋三杰”的“龙首”王士珍,他自命忠于清室,民国后便隐居乡里;前清协理大臣徐世昌也曾一度隐退,消极政治;于式枚也以遗老自居,退居青岛;至于那个有个性的辨帅张勋,他则一再声称第一忠于清室,第二才是袁世凯,大清朝都亡了,他的军队还拖着大辫子,也是个不稳定因素;加上民国初年老袁便与唐绍仪失和,加上主管警政的心腹赵秉钧暴死,旧有班底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已经消退,这才给了那些新进党徒机会。
1706801878
1706801879
袁世凯在宣布帝制后,他自己也觉得在原来的那些老领导、老同事、老朋友面前不好意思,于是便有了前文提到的旧侣、故友、耆硕之分,但他的那些老朋友并不买他的帐,譬如袁世凯亲封的“嵩山四友”(即徐世昌、赵尔巽、张謇、李经羲),除了李经羲坦然接受外,其他三人都对此不屑一顾。
1706801880
1706801881
尽管袁皇上给予“嵩山四友”免跪拜称臣、赐朝服肩舆、入朝赐座并许以优厚年金(年薪二万银元)的待遇,但张謇等仍旧不以为然,毫不买账。也许,在他们心里是这么想的:小样,就你小袁这德性,还能称王称帝?做你的白日梦吧。至于徐世昌,他在得知自己被封“嵩山四友”后,非但不高兴,反而抱怨说:“嵩山四友者,永不叙用之别名也。阳尊之,而阴摈之,吾又何贵乎此?”
1706801882
1706801883
徐世昌与袁世凯是几十年的交情了,袁还比徐小4岁,两人在年轻的时候曾结为金兰之好。当年徐世昌无钱赴省应试,袁世凯正值年少,轻财尚侠,他随后便慷慨解囊,馈送了100两银子给徐世昌作为川资,以壮其行色。徐世昌也确实是个才子,他在随后的科举中连连得中(1882年中举,1886年中进士),十年寒窗终于修成了正果,而此时的袁世凯则已经投入军中,并随着吴长庆去了朝鲜。
1706801884
1706801885
徐世昌在中进士后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三年后授为翰林院编修,但由于当时的军机大臣、掌院李鸿藻(也是徐世昌的老师)对他的评价不佳,以至于徐世昌在翰林院九年,连一次外放的机会都未曾有过(翰林一般会外放各省学政或督办乡试,大有油水可捞),生活非常清苦,他过年过节能送给老师的贽敬,只有二两银子。
1706801886
1706801887
等到袁世凯小站练兵后,他知道徐世昌收入菲薄,于是便想办法将他调到自己幕中担任营务处总办,年薪能拿到两千两银子,远高于翰林院的收入。徐世昌与袁世凯为布衣之交,而且很早就知道袁世凯绝非常人,因此也就不顾自己的翰林身份,在军中帮袁世凯操持所有文案工作,如所有来往文书、随营学堂的阅卷、军营中的章程制度、操典律条等,都是出于徐世昌之手。袁世凯对徐世昌也十分优容,但凡家中有事,徐世昌可以来去自由。
1706801888
1706801889
在袁世凯的不断保荐下,徐世昌在仕途上也是平步青云,先后出任练兵处提调、兵部侍郎、军机大臣、民政部尚书等要职。1907年的时候,徐世昌出任东三省总督并兼管三省将军事务,成为名重一时的封疆大吏。二年后,徐世昌回京再任邮传部尚书、军机大臣、协理大臣等要职,而此时袁世凯已经被罢回乡,北洋系的势力实际上都是由徐世昌在暗中维持。在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出山也是靠徐世昌的坚持举荐下才得以成行。由此,徐世昌在北洋系中的地位基本无人可及。
1706801890
1706801891
与徐世昌的消极形成对比的是,袁世凯的另两位老友严修和张一麐却对复辟帝制明确表示反对,他们一再劝阻袁世凯不要走上这条绝路,但袁世凯终究未曾醒悟。严修是天津人,进士出身,他原本是贵州学政,袁世凯在直隶办新政的时候将他延请为直隶学校司督办,将直隶境内的学校教育改革搞得有声有色。1905年,在袁世凯的举荐下,严修升任学部侍郎,在全国推广“废科举、办新学”的教育改革运动。袁世凯被罢官的时候,严修公开站出来为袁世凯上折鸣不平,而且是亲自到车站送袁世凯回乡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为此,严修也被清廷罢官,两人可谓是患难之交。
1706801892
1706801893
袁世凯复出后,几次请严修出任教育总长之职,其中当然也不乏报答老友之意。但此时的严修已经绝意仕途,他一心一意的从事教育(南开大学便是严修创办),就连袁世凯的几个儿子如袁克定、袁克文也与严修有师生之谊。在听说袁世凯要复辟帝制后,严修急忙从天津赶到北京,而袁世凯听说老友来了,他也立即停下手里的工作接待严修。
1706801894
1706801895
严修见了袁世凯后也不客气,他开门见山的对袁世凯说:“我听说大总统受杨度等人的撮弄蛊惑,要变更国体,改行帝制,心里十分着急。杨度这个人一向阴险狡诈,为了自己的发达而不择手段,大总统一定要小心此人。如今共和思潮已经深入人心,倘若逆历史潮流而动,必将天下大乱,后果不堪设想。大总统你想,历朝历代的帝王家有什么好下场?你何苦要去做什么皇帝呢?你别看现在外面搞请愿、搞选举,闹得乱哄哄的,可大总统对外面的事情真相,你知道多少呢?”
1706801896
1706801897
见袁世凯还没有醒悟,严修有些激动起来:“大总统!现在的局面危险万状,你要不及时刹车回头的话,我真是为你担心,为克定和袁氏家族担心哪!”听到这里,袁世凯才频频点头,似有触动。但严修走后,袁世凯又故态复萌。
1706801898
1706801899
曾在经济特科复试中获得一等第二名的张一麐也跟随袁世凯多年,并深得袁世凯的信任。在袁世凯进京担任军机大臣并参与新政立宪事宜的时候,张一麐成为袁世凯最得力的助手,几乎是形影不离。袁世凯一出山,便立即把张一麐调到身边,后来任命他为机要局局长,所有重大事件的策划都少不了张一麐的身影,而机密文件也大都是由张一麐来起草和保存。
1706801900
1706801901
作为袁世凯的心腹亲信,张一麐对帝制运动的猖狂感到忧心忡忡。一天,张一麐终于抓住机会向袁世凯进谏:“大总统,在辛亥革命的时候,我曾经劝你自立为帝,取代清廷,但那时你没有答应。如今时机已失,民心已定,决不可改弦更张,重蹈覆辙啊!如果你现在非要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帝制自为,恐怕真的要大祸临头呢!”
1706801902
1706801903
袁世凯听张一麐说得这么认真,便敷衍他说:“这都是外面的传闻,复辟帝制是没有的事,请仲仁(张一麐,字仲仁)放心!”张一麐听后很高兴,出去后逢人便说袁总统无称帝之意,为袁世凯辟谣。袁克定和杨度等人听到后,气得直牙痒痒,后来终于想方设法将他改任为教育总长,目的就是要把张一麐从袁世凯的身边调开。
1706801904
1706801905
在北洋系的武将中,段祺瑞是唯一公开反对帝制的。在辛亥革命中,段祺瑞在袁世凯的授意下联合北洋将领发电报逼宫,为袁世凯拿下江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也自认为促成共和的有功之臣。等到“二次革命”后,帝制派的活动日益露头,段祺瑞看袁世凯也真是有点想当皇帝,这下可把老段气坏了。
1706801906
1706801907
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他出身于一个军人家庭,但少年时因为祖父、父母相继身亡而导致家道中落,这也使得段祺瑞从小就性格倔强,为人不苟言笑。后来,段祺瑞投考了北洋武备学堂,并成为第一期(炮科)的最优等生,毕业后又被选派到德国留学并在克虏伯工厂实习。回国后,由于当时的军队系统排斥科班出身的军校毕业生,段祺瑞和王士珍、冯国璋等人都郁郁不得志,直到袁世凯小站练兵后才得到重用,由此段祺瑞也在军界中一飞冲天,成为新军中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1706801908
1706801909
在袁世凯练新军的时候,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等人都是重要的辅佐人物,而段祺瑞更是其中最重要的带兵官,他在北洋六镇中担任过四镇的统制,而且兼任各随营学堂的监督和总教习,培养了大批的军事人才。在攻打武昌革命军的时候,冯国璋因为没能很好的领悟袁世凯的旨意(冯国璋当时还想忠于清室而并不赞成共和),后来便被袁世凯调回京城,改由段祺瑞担负前线指挥重任。段祺瑞倒是真心拥护共和的,于是在袁世凯的逼宫行动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帮了袁世凯的大忙。
1706801910
1706801911
民国建立后,段祺瑞继续受到袁世凯的重用。尽管当时内阁总理像走马灯一样的更换,但段祺瑞担任的陆军总长却一直巍然不动。在“二次革命”的时候,段祺瑞还亲自代理国务总理,组织战时内阁并一举击败南方革命党人。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袁世凯巩固了自己的势力后,他发现段祺瑞在北洋军中也已自成一派,而段祺瑞为人刚愎自用,很多事情不向袁世凯请示便自行决定,提拔的军官也大多是自己的学生部属。如此以往,恐有军权旁落的危险。
1706801912
1706801913
1901年,在段祺瑞的原配夫人去世后,袁世凯为了笼络这位干将,将自己视同己出的义女张佩蘅介绍给段祺瑞作续弦,两家女眷来往非常密切,袁世凯的子女有时候也叫段祺瑞姐夫的。但在民国以后,段祺瑞与“太子”袁克定的关系一直不和,他对于袁克定试图插手军队的企图十分反感,而袁克定则利用各种机会在袁世凯的面前诋毁段祺瑞“擅权”、“图谋自立”等。时间久了,袁世凯终于起了疑心,后来便设立了陆海军大元帅统帅办事处,委派其侍从武官荫昌、陆军总长段祺瑞、海军总长刘冠雄、海军司令萨镇冰、参谋次长陈宦等人为办事员,并请出王士珍出来主持常务,一切军政要务均需报袁世凯定夺。
1706801914
1706801915
段祺瑞也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袁世凯这是在有意削夺自己的兵权,于是他就干脆找各种借口不参加统帅办事处的会议,对于陆军部的事务也多交给次长徐树铮处理。有一次,袁世凯将段祺瑞召至总统府查问一件公事,段祺瑞不太清楚,说还要到部里去查一下。袁世凯很生气,说:“你们部里的呈文都上来了,你还去部里查什么呢?”
1706801916
1706801917
原来,段祺瑞根本就没有处理过这事,而呈文也是次长代他签名送上去的。由此,袁世凯见人就大发牢骚:“你看看,我们北洋的人都成了什么样子!芝泉不到部里去办公,华甫(冯国璋的字)身为地方大员,每天睡到中午十二点才起床!这像什么样子!”
1706801918
1706801919
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袁世凯与段祺瑞也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比如袁世凯对陆军次长徐树铮非常反感(此人有才,但人缘极差,比段祺瑞的脾气还要大),几次想把他调走,但段祺瑞一直袒护徐树铮,并声称:“要撤徐树铮的职也可以,那就将我也一起撤了!”在“二十一条”谈判期间,段祺瑞也是主战一派,并在暗中偷偷的调度军队,让袁世凯很是恼火。
1706801920
1706801921
由于段祺瑞经常称病,袁世凯也就顺势让他养病休息,改由王士珍代理了陆军总长一职。在帝制运动进行到高潮的时候,袁世凯对已被解除兵权的段祺瑞还不太放心,于是又把他召来问话,说:“芝泉啊,你休息的这段时间里,形势变化很大。现在各界人士纷纷请愿,要求变更帝制,你看我该怎么办?”
1706801922
1706801923
段祺瑞霍然站起身,大声道:“大总统,你别看我在养病,但这些人的勾当我一清二楚。目前国家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如果现在又走回头路,对国民如何交代?那些所谓的民意,都是小人所捏造,为的是自己升官发财,大总统你可千万不能轻信哪!”
[
上一页 ]
[ :1.70680187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