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810027e+09
1706810027 (三)维持世界真正之平和;
1706810028
1706810029 (四)土地国有;
1706810030
1706810031 (五)主张中国日本两国之国民的联合;
1706810032
1706810033 (六)要求世界列国赞成中国之革新事业。
1706810034
1706810035 胡汉民在《民报》第三号上写了一篇《民报之六大主义》,对上述问题逐条进行了阐述。
1706810036
1706810037 《民报》一出版,立刻带来了一种革命报刊中前所未有的崭新内容和宏伟气势,给反清革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宣传舆论的阵地。
1706810038
1706810039 《民报》的内容,是着重从正面宣传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主张。它的特点是:
1706810040
1706810041 1.旗帜鲜明地鼓吹反清革命,论证革命的必要性,甚至具体地探讨了革命发难的方案。在《民报》以前,国内和日本留学生出版的各种报刊中,敢于这样公开激烈地鼓吹革命的,只有《苏报》。但是《苏报》发表这类文字的时间比较短,不久即遭封禁;而且它是从汉族传统民族主义立论,缺乏新的资产阶级政治学理作为理论依据,论证也不够系统严密。因此,其政治影响无法与《民报》相比。
1706810042
1706810043 仔细读一下《民报》中的文章,就会发现,其中立论的侧重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1706810044
1706810045 一类主要从“排满”立论,依据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学理来系统地阐述排满的必要性。这类文章有汪兆铭的《民族的国民》、朱执信的《论满洲虽欲立宪而不能》等。
1706810046
1706810047 《民族的国民》着重论述的是满汉两族“界限分明”,无法混淆。它一开始就提出了两个问题:什么是民族?什么是民族主义?对于民族,文章认为:“民族者,同气类之继续之人类团体也。”这里所说的“同气类”又有六个条件:同血系,同语言文字,同住所(自然之地域),同习惯,同宗教,同精神体质。文章认为,这些都是构成民族的要素。对于民族主义,文章强调的是要以一民族组成一国家,也就是要实行“民族的国家”。文章接着以大段文字,“先述民族同化之公例”,“次论满族之果能与吾同化否”,从中判定“三百年满汉之界昭然分明”。文章进一步论说:“设如今之政府,为同族之政府而行专制政体,则对之只有唯一之国民主义,踣厥政体,而目的达矣。然今之政府为异族政府而行专制政体,则驱除异族,民族主义之目的也;颠覆专制,国民主义之目的也。民族主义之目的达,则国民主义之目的亦必达,否则终无能达。”文章最后的结论:
1706810048
1706810049 呜呼!吾愿我民族实行民族主义,以颠覆二百六十年来之贵族政治!呜呼!吾愿我民族实行国民主义,以颠覆六千年来之君权专制政治。
1706810050
1706810051 《论满洲虽欲立宪而不能》虽较《民族的国民》一文为短,论述也较简略,但文字的尖锐泼辣却明显胜于前文。文章从满汉两族的历史与现状角度入手论述,得出结论,要消除这个矛盾,唯一的办法就是革命。
1706810052
1706810053 欲令满汉之界感情不恶,非有以覆之不可也。其覆之之手段,则仅革命而已。革命以往,满汉之界不待人消之而自消者也。苟不革命,即虽尽其力以图消之,吾知其无一效者也。
1706810054
1706810055 夫使我汉族而统治于一王之下,若其暴政而欲革之,则暴政去而吾事毕矣。今之革命,复仇其首,而暴政其次也。
1706810056
1706810057 显然,这类文章中有着浓厚的汉族传统民族主义的色彩,并且不适当地夸大了满汉两族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但在当时,这些宣传对于鼓动革命风潮还是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706810058
1706810059 另一类文章同样鼓吹革命,如汪东的《论支那立宪必先以革命》,把主要的着眼点放在不革命无以救亡的立论上面。
1706810060
1706810061 汪东在《论支那立宪必先以革命》一文中,在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时,从救亡和政治改革这两点入手。文章指出:中国经过“甲午一创,庚子再仆”,现在已是“命悬诸旦夕”。每一个爱国者自然“必思有以救亡之道焉。其道为何?将舍革命无由”。文章强调,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指望清政府实行推诚布公的改革已不可能,只有行疾雷不及掩耳之革命,才可挽救中国于万一。
1706810062
1706810063 这篇文章,热情洋溢地歌颂革命:
1706810064
1706810065 诚以为奴而生,不若从容赴死而鬼犹雄也。且与其暂息忿于一朝,而久归分崩,则曷若及今鸣自由之钟,建独立之帜,传革命之檄,为吐气扬眉之举哉!
1706810066
1706810067 还有一类文章专门入手探讨反清革命的方案方略问题。
1706810068
1706810069 《民报》第三号上发表的《发难篇》就是一篇这样的文章。这篇文章着重探讨了反清武装起义的具体行动方案。提出“扼吭”、“负隅”、“蜂起”这三种方案加以比较,“孰宜于今日之革命军”。它细致地分析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历代农民起义的历史经验,提出:
1706810070
1706810071 人民之革命也,非以一革命团体与一政府角也。政府唯一,而革命团体以千百数。其颠覆政府之目的同,而同时并举,星罗棋布,蜂起蔓延,此仆彼兴,西崩东应。曾不须臾,而土崩瓦解之状已成。是悉起天下之人,起而与政府为敌也。
1706810072
1706810073 文章得出结论:“合谋而分举”是“革命军发难之上策”。
1706810074
1706810075 在报刊上如此大胆地公开探讨反清武装起义的具体方案是前所未有的,这反映了当时的革命运动已不只是一般的口头宣传,而是已经进入实行的阶段了。
1706810076
[ 上一页 ]  [ :1.7068100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