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810175e+09
1706810175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先后去了美国和英国。他一边在华侨中从事反清革命的宣传和发动工作,一边大量阅读西方出版的有关政治、经济、哲学等方面的著作,考察西方社会状况。当时英美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种种矛盾随着社会财富的大量积累而日益尖锐激化,贫富差距的悬殊,经济危机的爆发,工人罢工运动的浪潮,动摇了孙中山原先对资本主义全盘认同的信念。他发现: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国家富强,民权发达,但“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以致有社会革命运动的不断发生。在对比中,孙中山得出结论:中国虽有贫富不均的现象,但还不像西方那样严重,如果不为绸缪未雨之计,当今西方所发生的社会革命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在中国重演。如何防患于未然,认识和解决西方国家所出现的这些问题呢?正当孙中山殚精竭虑地探求答案时,他读到了亨利·乔治的《进步与贫困》一书。
1706810176
1706810177 亨利·乔治是19世纪末美国的经济学家。他在《进步与贫困》一书中,把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现象归结于社会进步所引起的地租和地价的不断上涨,他主张把土地从非法占有者的手中夺回来,实行土地国有政策。但他又认为采取没收地主土地的手段过于激烈,最好的方法是由国家每年向每块土地征收相当于地租额的土地税,因社会进步引起的土地涨价归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国家所有,同时废除其他一切租税。这就是著名的单一税理论,又被称之为单税社会主义。
1706810178
1706810179 亨利·乔治的理论对孙中山的影响很大。很早就追随孙中山从事反清革命的冯自由说,孙中山对于欧洲的经济学说最服膺的是亨利·乔治的单税论,认为此种单税论最适宜于中国社会经济之改革,“故倡导惟思不力”。他的“平均地权”主张,就是斟酌采用亨利·乔治学说而自成的一家之言。
1706810180
1706810181 为了制订解决土地的方案,孙中山于1897年7月离开英国伦敦回到日本之后,曾与梁启超、章炳麟、秦力山等人多次讨论过中国古今社会问题及土地问题。1903年秋,孙中山与日人日野、小室等在东京组织革命军事学校,专门收容当时有志于军事但因清廷的破坏而不得进入日本正规军事学校的留学生十余人入校学习。该校开学时,孙中山发表演说,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誓词。这一誓词与后来同盟会的纲领完全相同。“平均地权”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最终形成。
1706810182
1706810183 孙中山对自己的“平均地权”主张评价甚高,认为它至少有以下三点重要意义:
1706810184
1706810185 第一,可以使国家繁荣富强。孙中山认为,实行平均地权后,私人永远不用纳税,仅收地租一项,中国就会成为世界上国库充裕的最富强的国家。
1706810186
1706810187 第二,可以避免少数人对财富的垄断。孙中山认为,实行平均地权后,少数人把持垄断财富的弊端,自当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1706810188
1706810189 第三,可以使民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有效地预防欧美所面临的社会革命在中国发生。孙中山认为,实行平均地权后,不会产生贫富悬殊的社会问题,社会革命也就基本完成了。所以,孙中山自认为他的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
1706810190
1706810191 当然,民生主义也有它的弱点和局限性。最主要的弱点就是缺乏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内容。孙中山虽然主张“平均地权”,但由于他和亨利·乔治一样反对采用没收地主土地的激烈手段把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因而不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不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就很难激发农民参加民主革命的积极性,这也是辛亥革命之所以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1706810192
1706810193 由此可见,从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誓词,到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再到《民报》从各方面对它所作的阐述与宣传,孙中山的早期三民主义大旗已经在高高地飘扬。
1706810194
1706810195 孙中山这种早期三民主义思想,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历史特点,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明确而完整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辛亥革命的发动,就是这面旗帜指引的结果。
1706810196
1706810197 九、东京大论战
1706810198
1706810199 早在中国同盟会成立之前,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就开始了同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进行论战的斗争。
1706810200
1706810201 1903年5月,章太炎写成《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了康有为在《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中散布的种种奇谈怪论。
1706810202
1706810203 在此前后,孙中山也先后发表《驳保皇报书》和《敬告同乡书》等重要文章,揭露康有为、梁启超保皇论的危害性。
1706810204
1706810205 《驳保皇报书》揭露康有为所标榜的“爱国”,爱的是代表少数满洲贵族利益的“大清国”,而不是广大人民的“中华国”。孙中山指出:“保异种而奴中华,非爱国也,实害国也。”该文批驳了康有为所散布的革命将会招致瓜分的谬说,指出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和鹰犬,“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洲政府,别无挽救之法也”。
1706810206
1706810207 《敬告同乡书》则揭露了梁启超散布的“名则保皇,实则革命”的欺骗性,指出梁启超“所言保皇为真保皇,所言革命为假革命”,希望广大华侨划清保皇与革命的界线,充分认识到“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革命者志在扑满而兴汉,保皇者志在扶满而臣清”。革命与保皇“事理相反,背道而驰,互相冲突,互相水火,非一日矣”。
1706810208
1706810209 孙中山号召广大华侨“大倡革命,毋惑保皇”,投身于反清革命事业。为了和保皇党争夺群众,孙中山还在檀香山正埠拜盟加入洪门,被封为“洪棍”之职。1904年春,他又去了保皇会活动比较活跃的北美大陆,在旧金山致公党首领黄三德的支持下,修订致公党章程,改组《大同时报》,聘请革命党人刘成禺主持,对致公党会员重新登记注册,这对削弱保皇派在华侨中的影响起了一定的作用。
1706810210
1706810211 同盟会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又以《民报》为阵地,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论战。
1706810212
1706810213 1905年11月出版的《民报》创刊号,除孙中山的《发刊词》正面阐发了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外,其余的文章大多从不同角度对改良派所散布的保皇论系统地进行了批判。
1706810214
1706810215 正式揭开革命派和立宪派之间大论战序幕的,是1906年4月28日《民报》作为“第三号号外”单独印行的《<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
1706810216
1706810217 该文写道:
1706810218
1706810219 近日《新民丛报》将本年《开明专制论》、《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诸篇合刊为《中国存亡一大问题》。本报以为中国存亡诚一大问题。然使如《新民丛报》所云,则可以立亡中国。故自第四期以下,分类辩驳,期与我国民解决此大问题。兹先将辩论之纲领,开列折下,以告读者:
1706810220
1706810221 (一)《民报》主共和;《新民丛报》主专制。
1706810222
1706810223 (二)《民报》望国民以民权立宪;《新民丛报》望政府以开明专制。
1706810224
[ 上一页 ]  [ :1.7068101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