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810297e+09
1706810297 为了还击梁启超的责难,《民报》在论战中就梁启超所提出的几个问题针锋相对地一一加以回答:
1706810298
1706810299 1.中国的国民是否具备共和国民的资格?
1706810300
1706810301 2.能不能按照梁启超的设计,以请愿立宪来实现改革?那样做的实际后果是什么?
1706810302
1706810303 3.在目前情况下实行革命,是否会导致内乱和瓜分?
1706810304
1706810305 4.在实行政治革命的同时,有没有必要实行社会革命?
1706810306
1706810307 《新民丛报》在当时国内外人们的心目中有着很大的影响。梁启超提出的这些问题,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正抓住了当时不少人对革命是否可行存在的疑虑,要是不在这一系列问题上认真加以有力的澄清,发动民众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就可能成为一纸空文。
1706810308
1706810309 《民报》的作者们勇敢地担当起了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
1706810310
1706810311 第一个问题,中国国民是否具备共和国民的资格?
1706810312
1706810313 《民报》针锋相对地作出回答:“我国民必能有民权立宪之能力也。”
1706810314
1706810315 革命者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论为武器,大声宣告:“自由、平等、博爱三者,人类之普遍性也。”他们认为:共和立宪制度正是植根于国民固有的这种自由、平等、博爱的天性。例如:国家对人民有权利,有义务;人民对国家也有权利,有义务。国权的发动,并不是专在政府这唯一的机关,而在于人民在公法上、私法上都有独立的人格;而这些正同国民固有的天性相一致。“夫我国民既有此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而民权立宪则本乎此精神之制度也。故此制度之精神必适合于我国民,而决无虞其格格不入也。”革命派认为,只要积极浚发国民的这种固有的天性,又有美、法等国已经实行的民权立宪制度可资模仿,国民一定能很快地具有这种能力。
1706810316
1706810317 怎样来浚发国民固有的天性,使民族主义、国民主义迅速普及于国民的心里呢?《民报》作者提出了两个办法:教育与革命。他们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他们认为:教育,无论在革命前、革命中、革命后,都是一天不可缺少的。他们怀着十分乐观的心情,强调革命的实行对浚发国民这种固有天性将起的决定性作用。
1706810318
1706810319 革命者也认识到:废除专制、实行民权,中间确实需要一个过程。孙中山早就指出:“革命之志,在获民权;而革命之际,必重兵权:二者常相抵触者也。”他分析道:如果在这时削弱兵权,其结果“脆弱而不足以集事”;但如果抑制民权,又会导致军事独裁,为所欲为,等到“天下大定,欲军政府解兵权以让民权,不可能之事也”。这个矛盾应该怎样来解决呢?他经过一番苦心思索,设计出了一个方案:就是要在革命之际颁布约法,“先定兵权与民权之关系”;并根据约法精神,由人民组织地方议会,以监督军政府是否循守约法;“洎乎功成,则十八省之议会,盾乎其后,军政府即欲步擅,其道无由。而发难以来,国民瘁力于地方自治,其缮性操心之日已久,有以陶冶其成共和国民之资格,一旦根据约法,以为宪法,民权立宪政体,有磐石之安,无飘摇之虑矣。”在论战中,《民报》反复申述孙中山的这种主张。指出革命的目的本在实现民族主义和国民主义。“革命军之起,必在于国民主义、民族主义昌明之时,而此主义果既昌明,则约法乃应于国民心理之必要而不能不发生。”有了这个约法,反过来又成为“革命之纪律”,可以把革命团体和国民的关系确定下来,起着有力的约束作用,使革命的结果不致违背最初的目的,使共和立宪制度的实行得到可靠的保障。
1706810320
1706810321 革命党人满怀信心地指出:只要采取了这些措施,中国人民一定可以得享共和政体之硕果,决不会因为程度不足而无法建成共和的政体。
1706810322
1706810323 第二个问题:能不能按照梁启超的设计,以请愿立宪来争取实现国家的改革?
1706810324
1706810325 《民报》的回答是:不能。
1706810326
1706810327 为什么不能?革命党人列举事实,揭露现有的清政府已经沦落成为一个极端反动腐败的政府,处处站在国民敌对的地位,已不可能再指望它能进行任何有力的实质性的改革。
1706810328
1706810329 革命派痛快淋漓地驳斥道:
1706810330
1706810331 所谓皇帝,以世袭得之。不辨菽麦,不失九五之尊也。所谓大臣,以蝇营狗苟得之。非廉耻丧尽,安得有今日?然则政府诸人,可谓一国之中至不才、至无耻者,何足与言能力?
1706810332
1706810333 今日之政府,岂唯已绝无可望,直国民之仇讎而已。故吾唯绝对的期国民之策进其能力,若政府则所欲颠覆之目的物耳。
1706810334
1706810335 革命派从传统的汉民族主义观点出发,强调清王朝是由满洲贵族统治的政权,因而对汉族人民的利益根本置之不顾。“彼政府者,其对内政策犹是防家贼之手段,其对外政策犹是利用列强之嫉妒心,以其异族专制政府故也。”从而指出:这个现政府“其所处之地位,只能与国民为敌,不能与国民为助明矣。故吾不以改革之事望诸政府,而专望之国民。国民既能改革矣,则民权立宪当然之结果也”。
1706810336
1706810337 革命派辛辣地嘲讽梁启超的种种主张,包括开明专制论在内,认为这种主张无非是要人们把希望寄托在“今日之政府”身上,可是,这样做无异于与虎谋皮,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事实上,无论由君主专制政体变为民权立宪政体,或变为君权立宪政体,都不可能期待清政府会自行改革与转变,只能是民权蓬勃发达到一定的程度,最终才能导致出这种结果。
1706810338
1706810339 《民报》指出:
1706810340
1706810341 即以君主立宪而言,亦由国民革命之结果。泛观各国,未有国民不革命,而政府自能立宪者也。政府怵于国民之革命而让步焉,君权民权,相与调剂,乃为君主立宪。若该报专望政府开明专制,而国民舍劝告要求以外无他事,则其结果只能成野蛮专制政体,若望君主立宪,真牴羊生乳之类耳。
1706810342
1706810343 既然国家政体的重大变革,必须寄希望于国民,而不能寄希望于已经反动腐败的清政府,那么,一切就取决于国民有没有实力。如果国民没有实力,只是按照梁启超所说那样,一味向清政府苦苦哀求,是什么效果也不会得到的。没有这种实力,一切都是空谈;而国民果真有了制取反动政府的实力,自然应当乘此一举而倾覆这个政府,实行民权立宪的新制度,何必还用什么“要求”?
1706810344
1706810345 应该说,《民报》的这些论说还是相当透辟有力的。
1706810346
[ 上一页 ]  [ :1.70681029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