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811407e+09
1706811407 八、“有人呼起大风潮”
1706811408
1706811409 1904年,革命志士万福华刺杀清朝前广西巡抚王之春的历史事件,当时人们耳熟能详。
1706811410
1706811411 万福华在上海英租界金谷香菜馆刺杀前广西巡抚王之春,揭开了清末刺客风潮的序幕,是革命党人鼓吹反清革命的又一种形式。
1706811412
1706811413 万福华刺王之春,有着它的深刻历史背景。
1706811414
1706811415 甲午战后,清政府为求自保,十分注重联俄外交。
1706811416
1706811417 近代以来,俄、日两国是荼毒中国最甚、争夺中国最烈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
1706811418
1706811419 远的不提,单说20世纪初,自日俄战争将两国在华矛盾明朗化后,双方就不断变幻阵法。在中国,他们或划分势力范围,或寻找代言人,或经济侵略,或军事威胁,无所不用其极。而中国在这两大帝国间,为了求个生存,不得不战战兢兢,顾影吞声,利用矛盾,夹缝求存。
1706811420
1706811421 作为一个清政府的封疆大吏,王之春对俄国、日本都十分了解,联俄拒日,是其一贯立场。与王相反,革命党精英力量多为留日学生,虽受日人欺辱,却崇拜日本的制度文明,一心想学日变华;对于沙俄则只有仇恨,别无其他,因此在日俄战争中持坚定的反俄立场,并自发组织“抗俄义勇队”奔赴前线。在这种情况下,王之春的联俄主张就触了革命党的霉头,遭到了革命党人的坚决反对。
1706811422
1706811423 1903年,黄兴等人将被日本政府强令解散的留日学生抗俄义勇队改组为军国民教育会,宗旨为“养成尚武精神,实行民族主义”,成员近二百人,进行方法有三:1.鼓吹;2.起义;3.暗杀。夏秋之交,其骨干成员杨笃生、苏鹏、何海樵、周来苏、胡晴厓、汤重希六人,在横滨发起成立了暗杀团,作为军国民会的从属机构。后来,他们又吸收了张继、蔡元培、王小徐、孙毓筠、刘师培、章士钊、陈独秀、钟宪鬯、俞子夷等人,活动范围除日本外,扩及到上海、北京等地,日常业务为试验炸药炸弹,以谋刺清廷政要。
1706811424
1706811425 暗杀团规则极为严密,入会须拜祭黄帝,杀鸡饮血,与会道门无异。暗杀团成立后,杨笃生、张继、何海樵、周来苏等即赴北京,在草头胡同赁屋而居,拟在宫内或颐和园炸毙慈禧太后。然数月之内,无从下手,川资告罄,只好失意而去。
1706811426
1706811427 1904年冬,清廷兵部侍郎铁良南下巡查军事财政,铁良此人,是晚清满臣少壮派的中坚,对满汉之分维护最力,如后来被彭家珍刺死之良弼,便是他一手提拔的。暗杀团成立经年,迄无一功,今见铁良南下,乃决意杀之祭旗。铁良从北京沿津浦线南下,将先到浦口,再渡江到南京下关。党人乃决定在下关埋伏,趁其下船之际进行狙击。
1706811428
1706811429 军国民教育会会员张学济特地从日本回国组织行刺。他邀请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成员苏鹏同到武汉,胡宗畹、王汉参加了他们的行动。他们企图在铁良出入必经的路上埋置炸弹,没有成功。王汉、胡宗畹坚持不懈,他们得知铁良由京汉路返京的消息,便跟踪北上。
1706811430
1706811431 王汉(1883—1905),字怒涛,又名潮,圻水人,年方22岁,是一个热血青年。为了刺杀铁良,他下定了一去不复返的决心,赋诗向新婚刚一个月的妻子诀别:“若使断头成永诀,愿卿含笑贺孤魂!”1905年2月中旬,他们在河南彰德等候由开封回家的铁良,可是铁良没有下车,行刺计划落空。王汉激愤之余,在安阳一家客店中留下遗书和手枪,投井自杀。武汉的革命党人十分崇敬王汉的牺牲精神,但是他们没有再采取王汉的暗杀手段,而是按照自己独特的道路前进。
1706811432
1706811433 与此相前后,在王汉等人刺铁鼓舞下,上海就发生了万福华刺杀王之春的事件。
1706811434
1706811435 万福华字绍武,合肥人,生于同治四年(1865年),先人曾参加太平军,故其自幼崇拜洪、杨。其家境贫寒,自幼在中药店做学徒,颇知上进,常常挑灯夜读,数年之内即通医道、能诗词。他任侠敢为,济穷扶弱,曾一人手执短梃,喝退二百余无赖子弟,名震乡里。又事母至孝,据说他曾割股和羹,起母之病。学徒期满后,他为当地富豪管理豆月池私产,竟能祛弊兴利,变废为宝,开辟荒土数十顷,疏浚水道,培桑植竹,养鱼种藕,数年之内,成为富庶一方的宝地。豆月池古称逍遥津,即三国魏将张辽大破吴军所在地,万福华的经营惠及后人,解放后此地被辟为逍遥津公园。
1706811436
1706811437 与此同时,万福华也因管理能力出众被官府发掘使用。先是在上海管理官银号,又往滦州铁路分局任总办,居滦州十余年,始南下广东、福建管理地方盐务。他在福建盐务任上,颇能革除弊政,杜绝不法,因此深得百姓感戴,离任时遮道相送者达千余人。万福华之所以辞职,是因为愤于外侮,忧于外祸,急欲联络友俦,唤醒民众,推翻清廷,振兴国家。他曾率妇女集会演讲,被乡人侧目;也曾与同志上表朝廷,要求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历游蜀、鄂、湘、粤等地,于1904年来到上海,与章士钊等革命党人倾心结交,并加入暗杀团。
1706811438
1706811439 万福华对暗杀主义极其热衷,他说过:
1706811440
1706811441 欧美革新,无不自暗杀始,今中国无其人也,有之,请自福华始。
1706811442
1706811443 万福华计议已决,潜至上海下关,密作布置,守株待兔。不料突生奇变。南京为两江总督所在,时两江总督李兴锐已年逾古稀,儿子早丧,仅两孙随侍。长孙名李茂桢,次孙名李春熙,皆倾向革命,尤与章士钊交好。李茂桢获悉此次刺杀计划后,深恐累及其祖父,遂力谏章士钊不可。理由是一旦李兴锐获罪,则南京革命环境将更加恶劣,党人得不偿失。众人为此激辩一夜,终于放弃计划。章、万等人返回上海,静待时机。
1706811444
1706811445 李茂桢所言,确实有着一定的道理。
1706811446
1706811447 自洋务运动以来,朝廷大员、封疆大吏中思想开明者日不稀见,尤其在援引时务人才方面颇为积极。当时海外学成之优秀青年,虽常被保守派斥为革命分子,却仍被各省疆臣争相延揽,委以重任,如良弼用吴禄贞、李经羲用蔡锷、赵尔丰用尹昌衡等等,已成现象,不胜枚举。蔡锷刚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时,李经羲就与赵尔巽、端方展开一场人才争夺战,最终李经羲胜出。而慈禧太后在中日间岛谈判后,对写出《间岛问题》一文的留日学生宋教仁也赞不绝口,当即就要征他入朝为官,但被宋拒绝。这些革命青年进入统治中枢后,不遗余力在清军中灌输革命思想,策反军队,终于促成了辛亥革命的成功。武昌首义时,湖广总督瑞澂虽是保守派,但首义之成功,实与之前端方、张之洞等人在湖北的经营有莫大关系。李茂桢的祖父李兴锐以军功起家,人品一向受人敬重。当年清军攻下天京,烧杀掳掠,惨不忍睹,唯李兴锐有不忍之心,出资购义冢一区,收埋满城尸骸。后来他在江西、福建推行新政,成果斐然。1904年,他以77岁高龄就任两江总督,以其一贯开明作风及年老体衰等原因,对革命党之经营东南确有好处。若因刺杀之事而受连坐之殃,除却革命事业将因小失大外,对这位晚清名吏及其家人也确实不公。
1706811448
1706811449 下关行刺计划流产后,因华兴会策划长沙起义,万福华等亦匆匆赶赴湖南,拟于中秋之夜趁文武官员在万寿宫拜牌时,抛掷炸弹作迅雷一击,以配合长沙起义。不料因党人云集长沙已逾三千之众,官府已侦知并严加戒备,起义卒不果行。
1706811450
1706811451 不过,新机会又转眼即至。
1706811452
1706811453 当时,帝俄强占东北,不断对清政府提出无理要求,上海各界召开拒俄大会,并组织拒俄义勇队。然此时却有一人,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割地联俄”主张,且得到朝廷支持。此人就是王之春。
1706811454
1706811455 王之春,字爵棠,湖南清泉(今衡阳)人,是明末大儒王夫之的后人,也是晚清疆吏中少有的文武兼资的时务人才,他曾写有《清朝柔远记》等著作。
1706811456
[ 上一页 ]  [ :1.7068114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