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811457
王之春少有才名,年轻时投笔从戎,曾追随曾国藩、彭玉麟、李鸿章转战各地,颇获时誉。后奉命出使日本,归来后上万言书,请缨东征,未获采纳。然其《谈瀛录》一书被公认为是介绍日本情况的上乘之作。他后来又参与中法(越)勘界谈判,坚持立场,折冲樽俎,遂以功升广东按察使,署理广东布政使。任内他曾接待了沙皇世子尼古拉二世,宴谈甚欢。数年后,遂因此层关系奉命使俄。其时正值中日朝鲜黄海大战,他本希望联俄制日,岂料清军败得太快,遂使计划落空。但他得以游历欧陆诸国,周阅工厂,调查制度,故亦未虚此行。他回国后即据此向清政府递上自强新政八条,并出版出使日记《使俄草》八卷。王之春的思想属于洋务派,之后任山西、安徽、广西巡抚期间,亦不能越此藩篱。他在广西任内,更不惜借法国兵款,剿平匪乱,激起全国民众尤其是上海、日本等地爱国青年的抗议。他遂由开明官吏一变而为人所不齿的卖国贼,朝廷亦迫于压力将其革职。此后,他移居上海,仍不甘寂寞地鼓吹他“联俄拒日”之计,日日会晤俄人,更不合时宜地抛出“割地联俄”主张,遂成为革命党人行刺发泄的首选目标。
1706811458
1706811459
当时,华兴会新败于长沙,党人如黄兴、杨笃生、陈天华、苏曼殊、刘揆一以及活动家杨度等人皆云集上海,设在余庆里的秘密机关一时热闹非凡。参与此次刺杀行动者,除章士钊、万福华外,还有刘师培、吴春阳、林獬、张继、陈自新,但与闻计划之人当不止此数。
1706811460
1706811461
王之春在上海有一挚友,就是淮军名将吴长庆之子吴保初。吴当年因襄赞维新,与陈三立、谭嗣同、丁惠康并称“四公子”,与袁世凯为世交兄弟。他一方面希望袁世凯“行桓文之事”,崇尚霸王之术;另一方面又支持革命党人,曾在《苏报》案中力保过章炳麟,与革命党称兄道弟;另外他仍然不忘维新思想,与流亡海外的康梁书函频通。革命党与他素有交往,对其起居亦颇熟悉,乃利用其名义,邀请王之春赴位于英租界四马路(今福州路)的当时上海滩最繁华之金谷香菜馆赴宴。熟人熟路,王之春自然毫不怀疑。暗杀团的刺客人选则拟订双保险方案,以陈自新为主,携章士钊新购之手枪,乔装为侍者,潜藏在餐馆楼上,俟机狙击;万福华携数人,携借自张继之旧手枪,埋伏于餐馆楼下,望风接应。
1706811462
1706811463
1904年11月19日7时许,王之春按时赴约,马车停于楼下,由侍者迎至二楼。王不见吴保初,正犹疑间,忽有一人近身附耳,以日本语要求笔谈。此人正是陈自新,他画蛇添足,欲接近王氏,逼之写出证据,然后诛之。然笔谈数语,不得要领,反令王大起疑心,王乃回身疾走下楼。万福华与章士钊在楼下不闻枪声,亦在犹疑间,忽见王之春下得楼来,奔向马车。其势已间不容发,当时手枪正被一易姓同志放在怀内,万福华乃腾身跃起,从易同志怀中拔出手枪,突至王之春身前,执其臂厉声呵责:“卖国贼,我代表四万万同胞对你执行枪决。”同时屡扣扳机,但未能发出一弹。原来此枪为刘师培从张继处借来,撞针已老坏,万福华等自居望风接应之职,事先并未试用,因此事到临头,竟然不知手中枪的用法。
1706811464
1706811465
届时,观者如堵,万福华叫骂之声、王之春呼救之声与群众喧闹之声交织,声震四向,引得巡警很快赶到,当即将万福华逮捕。万福华被捕之时,仍高声历数王之春的卖国罪行,引起周围一片叫好之声。章士钊、陈自新等则分头散去。
1706811466
1706811467
万福华不会用手枪,已颇荒谬;而接下来章士钊行事之不严密,更足大噱。
1706811468
1706811469
次日,章士钊通过关系赴巡捕房探望万福华,捕房询问他的住址,他竟随口说出余庆里的门牌号,于是自己被捕不算,还连累黄兴、陈天华、张继、郭人漳、徐佛苏、苏鹏等11人被按图索骥。黄兴是朝廷要犯,好在当时用化名“李寿芝”,真实身份没有泄漏。而郭人漳则本是湘军将领,在沪上人脉颇广,遂由其友泰兴知县龙璋出面保释,黄兴冒充郭人漳的文案师爷,也一同出狱。其余人等,除万福华被判十年徒刑外,均因证据不足获释。其实捕房曾搜得一本党人名册,但捕房中有一位华人书记同情革命,将之谎报为日用小菜账簿,予以丢弃,遂无实证。如若不然,章士钊就将祸闯大了。
1706811470
1706811471
万福华此次刺杀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
1706811472
1706811473
蔡元培任主编之《警钟日报》发表了《万福华传》;接着,陈去病以此次刺杀为素材,写了《金谷香》剧本,发表在自己主编的戏剧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上;柳亚子等人则赋诗讴歌万福华。革命党人普遍认为,万福华刺杀王之春,是继去年“苏报案”之后又一振聋发聩的壮举,将直接激发革命者杀身成仁的志气。万福华之后涌现的吴樾、徐锡麟等一批刺客,不能不说受到了万福华精神之鼓舞。其中吴樾在保定加入北方暗杀团,正是出于对万福华的崇拜,史有明证。
1706811474
1706811475
万福华被捕后,英租界法院以扰乱治安罪判处他有期徒刑十年,不久又因其策划越狱而加判十年。辛亥革命后,万福华才得以获释。
1706811476
1706811477
总的看来,在革命党刺客中,万福华不过是一次“钝刀小试”。说“小试”,因为他的刺杀对象太过稀松平常;说“钝刀”,因为他的刺杀手法实在不敢恭维。不过,他的事迹对后人却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钝刀贵一割,抛砖引玉也是有意义的。
1706811478
1706811479
万福华刺杀王之春事件发生后,柳亚子曾赋诗二首,高度赞扬了万福华的这种孤掷一注的革命精神。诗云:
1706811480
1706811481
君权无上侠魂销,
1706811482
1706811483
荆聂芳踪黯不豪。
1706811484
1706811485
如此江山寥落甚,
1706811486
1706811487
有人呼起大风潮。
1706811488
1706811489
一椎未碎秦皇魄,
1706811490
1706811491
三击终寒赵氏魂。
1706811492
1706811493
愿祝椎埋齐努力,
1706811494
1706811495
演将壮剧续樱门。
1706811496
1706811498
第四章 立宪风雨满神州
1706811499
1706811500
一、梁启超的鼓吹
1706811501
1706811502
20世纪初年,立宪运动作为一种新的政治思潮与实践,在中国大地上悄然兴起。
1706811503
1706811504
立宪运动的兴起,是对清王朝专制制度的一个猛烈的冲击。
1706811505
1706811506
最早大力宣传君主立宪思想的要首推梁启超。
[
上一页 ]
[ :1.7068114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