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811482
1706811483
荆聂芳踪黯不豪。
1706811484
1706811485
如此江山寥落甚,
1706811486
1706811487
有人呼起大风潮。
1706811488
1706811489
一椎未碎秦皇魄,
1706811490
1706811491
三击终寒赵氏魂。
1706811492
1706811493
愿祝椎埋齐努力,
1706811494
1706811495
演将壮剧续樱门。
1706811496
1706811498
第四章 立宪风雨满神州
1706811499
1706811500
一、梁启超的鼓吹
1706811501
1706811502
20世纪初年,立宪运动作为一种新的政治思潮与实践,在中国大地上悄然兴起。
1706811503
1706811504
立宪运动的兴起,是对清王朝专制制度的一个猛烈的冲击。
1706811505
1706811506
最早大力宣传君主立宪思想的要首推梁启超。
1706811507
1706811508
1901年6月7日,梁启超在他的《立宪法议》中,第一次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
1706811509
1706811510
梁启超认为,现在世界上有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立宪三种政体。
1706811511
1706811512
立宪政体亦名为有限权之政体,专制政体亦名为无限权之政体。有限权云者,君有君之权,权有限;官有官之权,权有限;民有民之权,权有限。
1706811513
1706811514
梁启超认为:君主立宪与民主立宪是由各国的历史情势不同造成的,但“同为民权”。宪法“为国家一切法度之根源”,君主、官吏和人民必须共同遵守。就三种政体比较而言,在中国,君主立宪最为理想。这是因为,民主立宪施政方略变易太快,选举总统时竞争太烈,对国家安定不利。君主专制视民如草芥,人民视君如寇仇,人民极苦,君亦极危,治日少而乱日多。君主立宪却不一样,在君主立宪的制度下,国家的君位承袭皆有一定,权奸无篡位之隙可乘;君主发号施令和大臣进退必经议院协赞,不可能出现大权旁落的情况,人民有疾苦诉之议院,这样便可“永绝乱萌”。
1706811515
1706811516
梁启超说:“今日之世界,实专制、立宪两政体新陈嬗代之时也。”按照“公理”,新旧两种事物相嬗代必有斗争,“争则旧者必败而新者必胜,故地球各国必一切同归于立宪而后已”。中国也要“归于立宪”,这是历史潮流,任何人都阻挡不住。当权者如真有爱民爱国之心,就应当兴民权,早日实行君主立宪。
1706811517
1706811518
梁启超说:要想建立立宪政体,就必须先要开启民智。日本维新在明治初元,而宪法在20年后才最终实施。在中国,要想实现立宪,最快也要10年或15年的时间。
1706811519
1706811520
对于实施预备立宪的程序与过程,梁启超的设想是:
1706811521
1706811522
1.由皇帝颁诏,定中国为君主立宪帝国。
1706811523
1706811524
2.派遣大臣3人带领随员考察欧美、日本各国宪法和法律,一年为期。
1706811525
1706811526
3.考察完毕,在宫中开设法制局,起草宪法。
1706811527
1706811528
4.翻译各国宪法及解释宪法名著,颁布天下。
1706811529
1706811530
5.将宪法草稿刊布于官报,令全国士民辩难讨论,提出修改意见,5年或10年后损益制定;定本既颁,以后非经全国人民投票,不得擅行更立。
1706811531
[
上一页 ]
[ :1.7068114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