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811532
6.自下诏定政体之日始,以20年为实行宪法之期。
1706811533
1706811534
梁启超阐述了下列几点宪政思想:
1706811535
1706811536
1.君主无责任及责任内阁。梁启超说,君主有责任,一旦失政,民众便会起来革命,故为了国家安定,只能让其处于无实权的地位。君主立宪国家的宪法都写有“君主无责任”及“君主神圣不可侵犯”的明文,而二者是异名同实的,“惟其无责任,故可以不侵犯;唯有不可侵犯,故不可以有责任”。担负国家行政责任的是责任内阁。君主颁布法令,内阁要副署。法令不符人民愿望,民得而攻难之,阁臣害怕人民指责,就不敢不努力把国家治理好。
1706811537
1706811538
2.西方的政党政治。梁启超说,立宪国家的政党至少两个,一在朝,一在野,互相竞争,为了取得选举胜利,就不得不顺应民心,按照人民的意愿行事,求更新更美之政治。
1706811539
1706811540
3.立法权必须属于全体国民。梁启超赞扬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学说,又根据英国学者边沁的政治学理论,阐发主权在民的思想,指出国家为一国人之公产,国家意志只能由国民体现出来,立法权只能属于国民。因此,国民有权利思想者,必以争立法权为第一要义。
1706811541
1706811542
4.从根本上变革专制政体。梁启超根据世界大势及中国的实际情况,尖锐批判了专制政体,指出它是数千年来破家亡国之总根源,劝告清廷适应世界潮流,及时改弦易辙,实行立宪政体,以确保自己的长治久安。梁启超断言:专制政体绝对不能生存于现今之世界,如君主能视专制政体为敌,则安富尊荣不难取得,否则,国民就会把君主当做敌人起而加以推翻。
1706811543
1706811544
梁启超的鼓吹,揭开了清末立宪运动的序幕。
1706811545
1706811546
二、绅商崛起
1706811547
1706811548
历史的发展自有它的逻辑性。
1706811549
1706811550
中国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一个新的政治势力——绅商开始崛起,迅速凭借其雄厚的财力从体制外走向体制内,开始在政治舞台上不断要求扩大自身的权益。
1706811551
1706811552
这一阶层主要由这样几部分人构成:
1706811553
1706811554
1.取得功名的未仕士子;
1706811555
1706811556
2.退职在籍的官员、因军功致显或保存虚衔的还乡人员;
1706811557
1706811558
3.因捐纳而获得职衔的商人和举办实业的人士。
1706811559
1706811560
随着绅商经济地位的提高,他们又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并开始向政治舞台进军,企图谋求更大的利益和发展。特别是到新政的后期,代表地方士绅利益的国内立宪派与清廷的矛盾和冲突更趋激烈,二者斗争不可避免。
1706811561
1706811562
这是因为,庚子之役后,全面变革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时代主题。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生,逆之者亡。在这样的局面面前,除了继续改革外,清政府已经别无选择。但是,《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家财政已经告罄。问款,清政府无钱可赔;举办各项新政,地方官无钱可筹。整个社会能凑集巨资和承办大型事业者,唯赖于商。在这种情况面前,清政府一改过去之犹豫,在1901年,宣布将“通商惠工”作为基本的国策。紧接着,1903年,清政府又成立了商部,旨在以行政手段保护市场而不与商民争利。同时,清政府又参照英、日商法,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具有商法性质的《商律》,规定民间可以自由经商和集资创办各种与官办、官商合办企业地位平等的公司,并享有国家一体保护的权益。
1706811563
1706811564
为了鼓励人们投资商业,清政府还出台政策,根据商人出资办实业的情况给予相当的官衔,以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清末出现了一个民间投资的热潮。据史料记载,仅1905—1910年期间,国内新设厂矿万元以上资本的就有209家,总资本约7525万元,绅商阶层由此形成。
1706811565
1706811566
随着绅商的崛起与经济利益及社会地位的提高,他们开始把目光投射到政治领域,希望参政议政,更多地涉及到国家的政治事务。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代表绅商利益的团体——立宪派集团应运而生。
1706811567
1706811568
就国内立宪派集团而言,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人物是张謇。这是因为在20世纪初叶的国内政坛上,他是一位对传统政治结构的现代转变(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起过真正的重大促进作用的人物。而其他一些著名人士,如梁启超、康有为等,当时一直在国外从事舆论宣传活动,其影响在国内并不显著。
1706811569
1706811570
张謇作为东南各省众望所归的士绅领袖,因为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的连续打击,对于政治颇有灰心之感。清末新政初期,他并不对朝廷政治的改革抱有多么大的希望。但是,随着绅商阶层地位的提高与经济利益的需要,张謇决定一改初志,积极投身到清末立宪运动的行列之中。1905年以前,他对立宪的期望并不是特别的急切。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兴起之后,他方才意识到条件已渐趋成熟,对立宪的热情和信心因此大增,从此反复奔走、劝说,终于促成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当时三位在全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地方总督,跟张謇均有私人关系)联衔上奏,请定12年后实行宪政。
1706811571
1706811572
1906年底,张謇采取“得尺则尺,得寸则寸”的缓进方针,进一步与上海名流人物倡议成立了国内最早、最大的政治团体“预备立宪公会”。接着,在张謇的带动下,各地立宪团体纷纷产生。这样,在清末这场政治动员的高潮中,绅商们对政治改革的期望值正在迅速上升。历史将会表明,他们就要成长为清末中国政坛上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1706811573
1706811574
三、立宪高涨真因探寻
1706811575
1706811576
1904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
1706811577
1706811578
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的立宪运动如一个波涛翻涌的大河,不可抑制地向前奔去。
1706811579
1706811580
1904年前后,中国的立宪运动所以高涨,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706811581
[
上一页 ]
[ :1.70681153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