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812308
1706812309
有清一代,满汉地主阶级联盟是这个王朝得以发展壮大及其统治稳定的基础。
1706812310
1706812311
清朝入关前,皇太极重用范文正、洪成畴等汉人官僚,使得这个初兴的王朝得以迅速地发展;重用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汉人官僚,清王朝最终进关夺得了全国政权。
1706812312
1706812313
康、雍、乾、嘉、道时期,清政府一脉相承,满汉并重、以汉治汉。
1706812314
1706812315
到了咸丰时期,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瓦解了清王朝赖于维持统治的八旗、绿营军事力量,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力量就落在了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汉人官僚的势力派的手中。慈禧太后掌握清政府政权后,继续重用和依赖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袁世凯、张之洞等汉人官僚以维持衰弱已极的王朝统治。载沣监国摄政后,一改慈禧的以汉治汉、重用汉人官僚的政策,极力排斥朝中拥有权力的汉族官僚,罢黜袁世凯、冷落张之洞,最终导致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满汉联盟的彻底破裂,造成了汉人官僚在辛亥革命中的相继背叛。
1706812316
1706812317
宣统年间,对清末政局产生重大影响的当首推以载沣为首的清室亲贵与袁世凯集团的矛盾和争斗。
1706812318
1706812319
溥仪登基后一个月,监国摄政王载沣即罢黜了身为军机大臣的袁世凯。
1706812320
1706812321
关于载沣罢黜袁世凯的原因,对载沣的秉性为人比较清楚的载沣胞弟载涛的分析很能说明问题。
1706812322
1706812323
载涛说:
1706812324
1706812325
载沣虽无统驭办事之才,然并不能说他糊涂。他摄政以后,眼前摆着一个袁世凯,处于军机大臣的要地,而奕劻又是叫袁世凯使金钱喂饱的人,完全听袁支配。近畿陆军将领以及几省的督抚都是袁所提拔,或与袁有秘密勾结。他感到,即使没有光绪帝的往日仇恨,自己这个监国摄政亦必致大权旁落,徒拥虚名。
1706812326
1706812327
由此可见,载沣罢黜袁世凯的主要动机在于维护自己监国摄政的权力。
1706812328
1706812329
但是,载沣与袁世凯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并不仅仅是个人权力之争。这场斗争实际是满洲贵族集团与汉族军事官僚集团的矛盾和斗争。
1706812330
1706812331
据许指严在《新华秘记》中记载:
1706812332
1706812333
袁之知满人不足有为,而处心积虑,施其破坏之阴谋者,实始于辛丑回銮而后,及荣中堂既死,则进行益猛矣。袁世凯曾经对其亲信说:满员中止一荣中堂,而暮气已甚,余则非尸居,亦乳臭耳,尚能何为?自是一变其态度,始有予智自雄之意。
1706812334
1706812335
载沣上台执政后对袁世凯不作处理,不仅自己心里关通不过,恐怕在满洲亲贵集团中这一关也很难通过。
1706812336
1706812337
据载涛记载,促成载沣下决心解决袁世凯问题的是肃亲王善耆和镇国公载泽。他们曾向载沣秘密进言,认为“此时若不速作处理,则内外军政方面,皆是袁的党羽。从前袁所畏惧的是慈禧太后,太后一死,在袁心目中,已无人可以钳制他了。异日势力养成,消除更为不易,且恐祸在不测。”据此可知,无论是载沣,还是满族亲贵,都是从维持统治权力、维护满洲贵族的特殊利益为出发点的。善耆主张非严办不可。按善耆的主张是采取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乘袁世凯单身一人进乾清门办公时,把他抓起来杀了再说。载沣当时虽然赞成严办,但他是个怕事的人,显然缺乏其先祖康熙皇帝擒鳖拜的胆量和气魄。他只是拟了一个将袁革职使交法部治罪的谕旨,甚至还把这个谕旨拿出来和奕劻、张之洞及北洋某些统制商量。奕劻因与袁世凯的关系而不便公开反对,只是闪烁其词,软中带硬地说:“杀袁世凯不难,不过北洋军如果造起反来怎么办?”张之洞则因兔死狐悲公开持反对态度:主少国疑,不可轻戮大臣。第四镇统制吴凤岭、第六镇统制赵国贤干脆回答,请先解除他们的职务,以免士兵有变,致辜天恩。用兵变来威胁载沣改变杀袁的决定。他们的反对,使载沣更加犹豫不决,只得将谕旨的措辞一改再改,等到公布出来,就成为令袁世凯“开缺回籍养疴”的处理办法。
1706812338
1706812339
载沣放逐袁世凯以后,又进一步剪除袁党。
1706812340
1706812341
1909年2月,邮传部尚书陈壁革职,永不叙用。不久,严修乞休。接着,徐世昌内调邮传部尚书,由锡良继任东三省总督。锡良到任,立即抓住黑龙江布政使倪嗣冲贪污案,将倪即行革职,并勒追赃款。3月23日民政部侍郎赵秉钧休致,北京的警权转到亲贵手中。6月28日,杨士骧病死,端方继任直隶总督。次年1月唐绍仪被迫乞休。2月,铁路总局局长梁士诒被撤职。不久,江北提督王士珍以病自请开缺照准,等等。尽管载沣扫荡政敌不遗余力,但袁世凯的势力毕竟是太雄厚了,“尚侍督抚,均属其私”,绝非一朝一夕所能铲除。袁世凯虽然被黜,列强仍把他视为“有实力的人物”。当时,就有不少外国观察家们指出,慈禧太后之死与袁世凯被迫退出国家的政治舞台,使中国出现了政治权力上的真空状态。英国驻中国公使认为袁世凯是中国“唯一的强有力的人”。伊藤博文也在袁世凯去位以后评论道:随着“袁世凯已去,北京政府中再也没有一个性格坚强,并有知识和才能的人”。英国《泰晤士报》也把袁世凯排在世界伟大的“政治家”之列。当载涛、载洵赴欧洲考察军事时,西人“群口相谓,谓中国至今日奈何尚不用袁世凯”。国内立宪派也认为袁“仍有猛虎在山之势”。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集团与满族亲贵集团之间的生死搏斗,是封建统治阶级上层政治危机的反映,袁世凯被罢官并没有使危机得到缓和;相反,由于政治中心的迅速变动,统治集团内部满汉联盟的破裂,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更趋严重。
1706812342
1706812343
三、堡垒从内部攻破
1706812344
1706812345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王朝移鼎,皆由于其末期最高执政者的权力分配不均,引起权力内讧而致。大清王朝也不例外。
1706812346
1706812347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在瀛台病死。载沣之子溥仪,奉慈禧太后懿旨,入承大统,为嗣皇帝。随后,载沣也奉“病势危笃,恐将不起”的慈禧太后之命监国,嗣后“军国机务,中外章奏,悉取摄政王处分,称诏行之,大事并请皇太后懿旨”。11月15日,掌握清朝政权48年之久的慈禧太后也凤驭上宾。12月2日,太和殿上举行了清入关后的最后一次登极大典,溥仪登极。清代历史从此进入了溥仪临朝、载沣摄政的宣统朝。
1706812348
1706812349
以溥仪坐皇位、载沣掌权的宣统王朝,在内外矛盾丛集中艰难度日。
1706812350
1706812351
载沣监国摄政后,来自于皇族亲贵内的权力争斗日益激烈,逐渐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慈禧太后当政时,皇族亲贵中纵有门户派系也不敢张扬。慈禧太后一死,载沣虽贵为摄政王,但他既没有慈禧太后在朝中具有的那种巨大的威望,也不懂得运用慈禧太后那一套恩威并用的用人手法,皇族亲贵内部很快四分五裂,政出多门,相互倾轧。
1706812352
1706812353
孝钦训政时,权尽萃于奕劻,凡内外希图恩泽者,非夤缘奕劻之门不得入。奕劻虽贪,一人之欲壑易盈,非有援引之人亦未易掇身而进。至宣统初年奕劻权力稍杀,而局势稍稍变矣。其时亲贵尽出专政,收蓄猖狂少年,造谋生事,内外声气大通。于是洵贝勒总持海军,兼办陵工,与毓朗合为一党。涛贝勒统军咨府,侵夺陆军部权,收用良弼为一党。肃亲王好结纳勾通报馆,据民政部,领天下警政一党。溥伦为宣宗长曾孙,同治初本有青宫之望,阴结议员为一党。隆裕以母后之尊,宠任太监张德为一党。泽公于隆裕为姻亲,又曾经出洋,握财政全权,创设监理财政官盐务处为一党。监国福晋雅有才能,颇通贿赂,联络母族为一党。以上七党皆专予夺之权,茸阘无耻之徒,趋之若鹜。
1706812354
1706812355
皇族亲贵内虽然派系林立,政见分歧,你争我斗,但在抑制奕劻的问题上,倒形成了完全一致的意见。奕劻为了对付各路敌党,于是在上述诸党之外,拉拢那桐、徐世昌等人,别树一帜,以达到保护自己的地位。
1706812356
1706812357
奕劻系乾隆17子永璘之孙,16岁时,就被升为贝子,21岁升郡王、授御前大臣,38岁,授命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晋升庆郡王,40岁,内庭行走,48岁,慈禧太后亲自封他为亲王。奕劻在同治年间就已经参与朝政,内心精明,娴于宦海之术,朝廷内外皆有势力。1903年荣禄死后,慈禧授奕劻为军机大臣,不久成为领衔军机大臣。慈禧末年,奕劻一身而兼数任,集中央的财政、外交、军事大权于一身,成为皇族亲贵集团中辈分最高、年龄最长、资望最深、权位最高的一位亲王。载沣监国摄政后,失去慈禧庇护的奕劻陷于四面楚歌,然而,载沣因顾及奕劻与列强的关系,也因与隆裕太后的矛盾激化而打消了排斥奕劻的念头。载沣欲倚奕劻以防隆裕太后,反而对奕劻优礼倍加。这样,奕劻在慈禧太后死后不仅没有垮台,反而在宣统朝成立内阁时,摇身一变又成了国家的内阁总理大臣。
[
上一页 ]
[ :1.7068123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