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828421e+09
1706828421 既然第一条明确提到“姊妹舰或其小分队必须进退一致,攻守相助”,则只有第5种排序符合同型舰舰两两编组的原则。这也是所有支持此种序列的学者的共识。但在日方学者几乎一边倒地倾向于第3种排序,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战争史》编写组也采用了此种排序时,[78]陈悦先生坚持选择第2种排序,因为他提出了一种新观点:
1706828422
1706828423 “经远”级装甲巡洋舰回国后的编队使用方法较为特殊,北洋海军实际是将这两艘军舰与在英国建造的“致远”级穹甲巡洋舰混合编队,共同使用的。可能是出于让两种不同设计思想的军舰达成互补,以发挥最大的作战效能,“经远”级军舰的厚甲、“致远”级军舰的快腿相配合,确实相当实用,因而最终出现在世人眼前的是“经远”—“致远”;“来远”—“靖远”的独特组合,这种组合一再地在此后的历史中闪现,但编队规则非常明确——“来远”从未单独与“致远”编队,而“经远”也没有出现过与“靖远”搭配的情况。[79]
1706828424
1706828425 且不论此种异型舰编组之战术得失,首先,此论与北洋海军之管理章程并不相符。盖北洋海军主要战舰分为左翼、右翼、中军三部分:
1706828426
1706828427 左翼:镇远、经远、超勇
1706828428
1706828429 右翼:定远、来远、扬威
1706828430
1706828431 中军:致远、济远、靖远[80]
1706828432
1706828433 其中,致远、靖远显然在同一编组内,经远、来远则不在一编组内,从中既看不到“经远—致远”、“来远—靖远”之编组原则,亦看不到同型舰编组原则。只有当左右翼混合行动,中军独立行动时,才符合了同型舰编组原则。但仍不符合“经远—致远”、“来远—靖远”之编组原则。
1706828434
1706828435 其次,从北洋海军历次行动中的实际分组来看,前述说法亦难以成立:
1706828436
1706828437 1888年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服役后北洋海军主要战舰之分队行动统计
1706828438
1706828439
1706828440
1706828441
1706828442 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同时参与行动者未计入。资料来源:姜鸣:《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1860—1911)》,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
1706828443
1706828444 可见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超勇、扬威各舰之编组全无一定之规,可任意组合。具体到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舰,各种组合均曾出现,且任务类型从外事活动到军事行动均包含在内。很难说北洋海军存在“经远—致远”、“来远—靖远”之固定编组。反而恰恰是这个编组,仅仅出现在1889年12月的计划中,实际行动时并未采用,反而选择了同型舰编队。此后更先后出现致远—来远、经远—来远、致远—靖远、经远—靖远、靖远—来远、济远—经远、威远—靖远等多种编组。其中,威远与靖远的编组确实属于特殊情况下的特殊选择,实际上是以威远为执行特殊运输任务之运船,而以靖远随护。但其他编组,显然就不能如此特殊化处理了。尤其是致远、靖远两次参与台湾省内的军事行动,更不能寻常看待。
1706828445
1706828446 总而言之,清军各舰之编队规则极其灵活。丁汝昌的三条训令又是外籍顾问之转述,则前述各种序列,除掉史料本身存在严重缺陷的第5种排序外,其他五种排序各有合理成分,除非发现极其权威、详实之新史料,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海军各舰之分组原则与实际位置,或将成为永远之谜案。
1706828447
1706828448 各舰排序的不能确定,势必影响到对海战细节及各舰战史之还原。即便借助专业化之精密推理,仍只能形成假说,而无法还原信史。
1706828449
1706828450 但值得注意的是,丁汝昌战后之报告明确提及,此战北洋海军之接敌阵型为夹缝雁行阵。[81]他对于此种阵型之具体内容虽未做解释,目前亦找不到直接史料以供分析,却仍能借助天津水师学堂1886年夏季编译的学堂读本《船阵图说》进行间接理解。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国内有两篇文章进行了较为专业的思考,一为许华的《从海军作战的阵法与战法解析黄海海战》,一为陈悦的《甲午黄海大东沟海战北洋海军阵型考》。[82]有意思的是,二文各有一个严重缺陷。前文完全无视了丁汝昌的战报,在缺乏史料支撑的情况下就将北洋海军的接敌阵型定为“一字雁行阵”,[83]但却将《船阵图说》中的各种阵型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并指明了很重要的一点:夹缝雁行阵是与双叠雁行阵相仿的一种阵型,都是军舰成两条战列线分布,只不过双叠雁行阵中第二列军舰正对第一列军舰,夹缝雁行阵中第二列军舰则斜对第一列军舰。[84]而后文立足丁汝昌的战报,明确北洋海军系以夹缝雁行阵接敌,但在分析时却脱离了《船阵图说》,忽视了双横队的问题,在并无充分依据的情况下将当天北洋海军的编组解释为5个2舰编组,无意间将2个5舰横队变成了5个2舰纵队。[85]
1706828451
1706828452 既然夹缝雁行阵的实质是双横阵,从这个角度看目前关于北洋海军在大东沟海战中各舰的6种位序记录,就会发现,当我们把相关排序中的奇数舰排成一列,再将偶数舰排成另一列后,所有编组的共同点就浮现了出来:每横列各有一艘定远级、致远级、经远级、超勇级战舰,另将济远、广甲分置于两列之中。最后形成的凸横阵中,居于中央的是定远和镇远,最右翼的是超勇、扬威,最左翼的是济远、广甲和致远。至于各舰具体位序,仍有待进一步的史料发掘。这就是目前我们可以确定的事实。
1706828453
1706828454 附录二 9月17日日本联合舰队参战舰船数据表[86]
1706828455
1706828456
1706828457
1706828458
1706828459 ②航速均为设计航速。次栏则为英方的估测数值。③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p. 119.④三景舰在设计时被归为二等海防舰,其实属于防护巡洋舰。⑤比叡、金刚两艘巡洋舰订造于1875年,当时分类为armoured corvette,其时英国海军正处于海军革命初期,舰种分类也与几十年后不同,armoured corvette指在这一时期建造的拥有水线铁制装甲带但未与装甲甲板连接形成“装甲盒”构造的巡洋舰,代表型号就是俄海军的海军上将级与英海军的香农级,在此翻译为“铁甲巡洋舰”,用以区别后世建造的“经远”、“千代田”等装甲巡洋舰(armoured cruiser)。⑥扶桑号在建造时被归类为二等中央炮廓铁甲舰,该舰型是海军革命早中期出现的主力作战舰型,因为其时装甲钢技术还未取得突破,故而装甲厚度极大而效用却较差,在黄海海战时虽接受过大幅度改装但已无法承担主力重任。⑦原定编制人数为126人,1892年增设少主计一名。参阅“日本海军‘赤城’号炮舰”,《舰船知识》2014年第10期,第90页。
1706828460
1706828461 附录三 9月17日北洋海军参战舰船数据表[87]
1706828462
1706828463
1706828464
1706828465
1706828466 ②速度均为设计航速,鉴于中方军舰普遍舰龄较长,所以黄海海战中的航速均低于此数值。③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p. 120.④此为加入北洋海军的时间。⑤此为下水时间。⑥此为下水时间。
1706828467
1706828468 附录四 9月17日中日双方海军战损统计表
1706828469
1706828470
[ 上一页 ]  [ :1.7068284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