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829346e+09
1706829346 此外,台湾及澎湖的价值还在于,日后可以用于抵消俄、英两国在远东的影响,并为下一步的扩张奠定基石,其矛头直指菲律宾:
1706829347
1706829348 日本要想与欧洲列国并驾齐驱争雄于东亚,就必须寻求新物产的产地,增加财源。而吕宋地处东西两洋交通要冲,未来必将成为东洋商业中心。如果我国获得好机会,吕宋亦是我国必须占领之地区。占领台湾不仅是占领吕宋之阶梯,而且从地理来说,台湾与我琉球列岛相连,占领台湾是最合理的。何况从我日本帝国的自卫防御来说,台湾也是必须占有的。[13]
1706829349
1706829350 假如前述构想能够完全实现,日本就将以极低的成本赢得战争,并进而形成北取朝鲜、南略台湾,一举控制两大地缘支点的有利态势。
1706829351
1706829352 但是,正如本书第十一章所述,实现前述计划的前提是日军必须在8月中旬前取得渤海和黄海的制海权,而这一点恰恰没有做到。日军被迫大幅度修订原作战计划,一方面以第一军驱逐朝鲜境内的清军,进而经鸭绿江向奉天推进;同时以新组建的第二军在辽东半岛登陆,一举夺取大连湾和旅顺口。而这两个行动的最终目的又在于为直隶平原决战做准备,以待次年春季冰冻期结束后,以大兵团在山海关、滦河间地区登陆,伺机扫荡京津。
1706829353
1706829354 这个新计划最严重的问题即在于,模糊了战争目的。本来,日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和中国争夺朝鲜半岛。这是一个地缘政治意识非常强烈的目标设定。但是,经平壤、大东沟两战后,日军基本已经达成了目的,只是未能对中国的陆海军主力进行毁灭性打击,留下了清军日后反扑的可能。同时,也缺乏有效的保障手段,以阻止中国日后发起收复失地的报复性战争。
1706829355
1706829356 这个时候,大本营应思考的问题是:
1706829357
1706829358 日本的战争目的究竟是什么?为达成此目的,是否一定要进行直隶平原作战? 如必须进行直隶平原作战,与之相匹配的战争目的又是什么?此种目的是否现实? 直隶平原作战会导致何种政治、军事、外交后果?立足此后果再审视军事手段与政治目的之平衡,又该采取何种具体行动? 这些重要的问题,居然长期未得到大本营内的军事精英们的重视。今天看来,日军参谋精英们的失误,就在于日趋将战争变为纯粹的战斗,既忽略了战场之外的列强动向,也忽视了战争的政治目的。只有伊藤博文清醒地认识到,即便日军在1895年能够取得直隶平原决战的胜利,也不过是制造了一个巨大的政治灾难:
1706829359
1706829360 设使如此,虽幸而达成其所望,然彼清国必满廷震骇,暴民四起,土崩瓦解,终必形成中外齐声称之谓无政府状态。时至今日,尽管我国竭力避免四方列国之干涉,但列国在各自保护其商民方面,由于最为深切之利害关要,势必导至不得不实施联合干涉,乃属必然也。此岂非自我招致各国之干涉耶!若夫使清国一度陷于无政府境遇,我方待时机成熟,虽欲容彼之请而讲和,而代表彼国担当与我商谈任务之对手,又决不能求之于已土崩瓦解之清廷也。虽然握世界之霸权而为盟主与列国立约割地,采取极端,虽亦非属难事,但苟欲见机而容彼之降,于两国之间恢复和平,以此而为我收战胜之利,则非善于权衡利害,慎重从事不可。[14]
1706829361
1706829362 换言之,如果日军发动直隶平原作战,就会造成一个难解的局面,从而制造出难以驾驭的变数,这有利于劣势方,而不利于优势方。伊藤博文显然认清了这一点。
1706829363
1706829364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最初由陆军方面拟定的大本营人员名单中,竟没有身为内阁总理大臣的伊藤博文!但伊藤发挥了他和明治天皇的特殊关系,作为特邀人员,成功挤进大本营,并一再对军事行动进行政治驾驭,对日本最终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15]
1706829365
1706829366 尤其是在日军攻克大连湾和旅顺口之后,伊藤不仅清晰地表达了他对直隶平原作战的质疑,更进而提出了新的建议:
1706829367
1706829368 第一、第二两军均将其必要之守备队留于占领地,将其余兵力或合并另组建一军,或依其他方法,一从当局之所见姑置不论,但一方面则宜渡海进攻威海卫。敌之北洋舰队现在泊于港内,因而大举攻击威海卫既非其时,深入其港口亦不可得。今以陆军袭其背后,以水陆挟击之,此即所谓扼其咽喉之一半,且为剿灭长期挑而不战之敌舰之捷径也。彼或竟至不能力战而成为我之俘虏,亦未可知。即使未能成为俘虏,犹可由我海陆军轰然击溃之,歼灭其海上战斗力。
1706829369
1706829370 另方面务须与此同时夺取台湾。虽有谓占领台湾必更再次招致列国物议之虞者,此不过一己之臆断耳。列国中虽时有垂涎台湾而欲趁机染指者,见我军之占领而抱不快之念,然我既不妨害其通商,又不假以保护其商民之口实,此与我军席卷直隶,使彼陷于无政府境地,招来列国之联合干涉,不可同日而论也。何况持台湾诸岛作为战争之结果必归我所有之论者,晚近于朝野间愈益增多乎!苟欲以割让台湾作为和平条约重要条件之一,我方如不先以兵力将其占领之,则无使彼将其割让之根据,将奈之何?是故非坚信扼渤海之锁钥乃为至要之同时,必须南向获取台湾为大计不可。
1706829371
1706829372 如于冰冻季节毕此两役,待春暖时清廷犹踌躇而无向我请降之意,则进而坚决实行前此之甲案,以水陆连胜之余勇,陷山海关,进迫天津、北京,亦未为晚也。[16]
1706829373
1706829374 更何况,由于辽东作战出乎意料的顺利,第二师团停止于广岛,等待新命令。这就意味着日军多出一个师团的兵力可以立即投入新的战斗。而从花园口到旅顺的战斗,已全面暴露了清军抗登陆体系的朽钝不堪,日军只要将同一种战法在高度雷同的两个地区连续使用即可。
1706829375
1706829376 日军大本营最终采取了伊藤博文的建议,决定组建山东作战军(兵力配属参见本章附录一),在山东荣成湾登陆,攻取威海卫,并全歼北洋海军。回国后的山县有朋虽仍执着于“进兵山海关附近,尽全力陷敌之首都,使彼结城下之盟”,[17]但迫于山海关附近已进入冰冻期,登陆困难,山县也只好转而支持山东作战计划,并指出了此作战的四大收益:
1706829377
1706829378 消灭敌之北洋舰队。即使未至将其消灭,亦可夺得其唯一之根据地,从而将敌舰自渤海湾驱除; 解冻后应于直隶平原整顿陆军作战之各种准备,并使之容易实现; 使陆军于盛京及直隶平原独立进行作战; 将海军运用于中国东南沿海予敌以重大损伤。[18]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自然不会利用和谈谋求停战。相反,由于没有想到清廷的底牌是边谈边打,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最担心的反而也是和谈导致停战的问题。二人通过研究,乃决定以中方代表的全权手续不全为理由,拒绝和谈,从而确保等到更有利的时机再启动谈判。这样一来,中日双方居然在再打一两仗再停战这一点上形成了高度一致的暗合。甲午战争的最后一轮军事战,也就在这暗合中,于渤海南北紧锣密鼓地同时展开。
1706829379
1706829380
1706829381
1706829382
1706829383 复盘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对抗十五局(修订版) [:1706823509]
1706829384 复盘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对抗十五局(修订版) 第四节 针锋相对的较量
1706829385
1706829386 如上所述,日军在威海卫展开的作战,和辽东作战如出一辙,清军面临的问题仍是抗登陆作战和要塞守备问题。对缺乏系统的军事学说支持的清军而言,想在短时间内从旅顺的失守中吸取教训、超越失败,实在是难于上青天。
1706829387
1706829388 李鸿章认为,旅顺失守的原因在于:
1706829389
1706829390 新募兵过多,训练不足,战斗力低下。 武器不及日军。 守军数量过少。 结论:尚非战阵不力。[19]
1706829391
1706829392 此分析与其对平壤败战的分析如出一辙,只是增加了新募兵的因素,对关键环节全部无视。但不管怎么说,李鸿章总还是在竭力从军事本身寻找问题,其余人等之分析总结更不靠谱,竟有人将原因归结为汉奸过多:“此次倭船逼攻旅顺,已预知埋藏水雷之所,曲折绕避,竟无一船碰伤;且当前军战酣之际,后营突然火起,遂至军心震扰;凡被贼攻陷之地,无非汉奸导引所致。”[20]
1706829393
1706829394 更多的分析则只能停在人身道德层面的臧否,不同者仅在于或直接攻讦李鸿章,或通过攻击前敌诸将间接攻击李鸿章。[21]此种攻击在短期内混淆了视听,掩盖了问题的实质;从长期历史进程中看,反而为李鸿章争得了充足的道德优势。如果从一开始就不存在此种感性、离题的道德批判,又何来日后为李鸿章辩护、翻案之种种矫枉过正?假设当年就人人同情李鸿章身在局中之不易,后人反而更有动力深挖其中成败得失之真相。
1706829395
[ 上一页 ]  [ :1.70682934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