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833662e+09
1706833662 [21] 见王庆源:《成都平原乡村茶馆》,《风土什》1944年第1期(总第4期),第32页。
1706833663
1706833664 第三章 袍哥的网络
1706833665
1706833666 [1] 关于中国哥老会的研究,虽然在西方和中国都出版了若干著作,但是研究中国秘密社会的专家王大为在一篇述评中指出,关于中国秘密社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天地会起源、民间宗教史等问题。见David Ownby,“Recent Chinese Scholarship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ecret Societies.”Late Imperial China,22.1(2001),pp.139-158。关于中国秘密社会的代表性研究有:蔡少卿:《中国近代会党史研究》,中华书局,1987年;蔡少卿:《中国秘密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戴玄之:《中国秘密宗教与秘密会社》,台北商务印书馆,1990年;秦宝琦:《中国地下社会》,学苑出版社,1993年;周育民、邵雍:《中国帮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喻松青:《民间秘密宗教经卷研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4年;李富华、冯佐哲:《中国民间宗教史》,文津出版社,1994年;庄吉发:《清代秘密会党史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王见川、蒋竹山主编:《明清以来民间宗教的探索——纪念戴玄之教授论文集》,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年;酒井忠夫:《中国民众と秘密结社》,吉川弘文馆,1992年;Jean Chesneaux, Secret Societies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71);Jean Chesneaux ed.,Popular Movements and Secret Societies in China 1840-1950(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Fei-Ling Davis, Primitive Revolutionaries of China:A Study of Secret Societies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Honolulu: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1977);David Ownby and Mary Somers Heidhues eds.,“Secret Societies”Reconsidered:Perspectives on the Social History of Early Modern South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Armonk, N.Y.:M.E.Sharpe,1993);David Owenby, Brotherhoods and Secret Societies in Early and Mid-Qing China:The Formation of a Tradition(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Barend J.Ter Haar, Ritual and Mythology of the Chinese Triads:Creating an Identity(Leiden:E.J.Brill,1998);Martin Booth, The Dragon Syndicates:The Global Phenomenon of the Triads(New York:Carroll&Graf Publishers, Inc.,1999)。关于四川哥老会或袍哥的研究,中国大陆多是以一般的概述为主,如胡汉生:《四川近代史事三考》,重庆出版社,1988年;王纯五:《袍哥探秘》,巴蜀书社,1993年;秦和平:《对清季四川社会变迁与袍哥滋生的认识》,《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2期,第120—125页。我自己也发表过两篇专题研究的论文:《吃讲茶:成都茶馆、袍哥与地方政治空间》,《史学月刊》2010年第2期,第105—114页;《神秘的语言和沟通:19世纪四川袍哥的隐语、身份认同与政治文化》,《史林》2010年第1期,第89—97页。另外,日本人类学学者山本真对1940年代的四川袍哥也有研究,见山本真:《1940年代四川省における地方民機関と秘密結社》,收入石塚迅、中村元哉、山本真编:《憲政と近現代中国:国家、社会、個人》,现代人文社,2010年,第103—126页。英文学界也只有几篇专题文章,即:Kristin, Stapleton,“Urban Politics in an Age of‘Secret Societies’:The Cases of Shanghai and Chengdu.”Republican China,22.1(1996),pp.23-64;Lee McIsaac,“‘Righteous Fraternities’and Honorable Men:Sworn Brotherhoods in Wartime Chongqing.”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05.5(2000),pp.1641-1655。我自己也有两篇相关的英文论文:Di Wang,“Mysterious Communication:The Secret Language of the Gowned Brotherhood in Nineteenth-Century Sichuan.”Late Imperial China 29.1(2008),pp.77-103;“A College Student’s Rural Journey:Early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in China Seen through Fieldwork on Sichuan’s Secret Society.”Frontiers History of China,12.1(2017),pp.1-31。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对袍哥进行深入研究的英文专著出版。
1706833667
1706833668 [2] 拾得:《袍哥在重庆》,《吉普》1946年第13期,第10页。
1706833669
1706833670 [3] 李沐风:《略谈四川的“袍哥”》,《茶话》1947年第12期,第81—84页。
1706833671
1706833672 [4] 冠群:《成都的“袍哥”》,《周末观察》1948年3卷7期,第14页。
1706833673
1706833674 [5] 范绍增:《回忆我在四川袍哥中的组织生活》,文史资料编纂委员会主编:《文史资料选辑》第84辑,文史出版社,1982年,第236页。
1706833675
1706833676
1706833677 [6] Liao T’ai-ch’u,“The Ko Lao Hui in Szechuan.”Paci c Affairs XX(June 1947),p.162.
1706833678
1706833679 [7] 《成都市文化局档案》,成都市档案馆藏,124-2-133。其他资料也基本支持这样的估计。据1949年《四川帮会调查》和1950年《重庆帮会调查》,重庆袍哥有“五百余社”,袍哥人数“占全市人口百分之七八十,真正职业袍哥估计将近十万人”。重庆各阶层袍哥的分布,保甲人员占百分之九十,同业公会会员占百分之七十,职业公会会员占百分之八十,军警人员占百分之五十,特务人员占百分之九十,各行庄商号学徒和店员占百分之二十,土匪、小偷、流氓,妓院、舞厅、茶旅馆、澡堂老板占百分之百。1949年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全川人口有袍哥身份者在百分之七十以上”,职业和半职业袍哥“有一千七百万人”(赵清:《袍哥与土匪》,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20、224页)。据日本学者山本真的调查,当地七八十岁的老人称,崇州元通镇袍哥势力很大,多活动于当地的几个茶馆。当地“约60%的人加入袍哥”。对百姓而言,“加入袍哥可以保障个人安全,免予被抓为壮丁”(日本筑波大学人类学系的山本真教授的调查,崇州元通镇,2008年12月21日,四川大学历史系徐跃教授提供)。
1706833680
1706833681 [8] 沈宝媛:《一个农村社团家庭》,“论文提要”。
1706833682
1706833683
1706833684 [9] Liao T’ai-ch’u,“The Ko Lao Hui in Szechuan.”Paci c Affairs XX(1947),p.161.
1706833685
1706833686 [10] 沙铁帆:《四川之哥老会》,《四川县训旬刊》第3卷第67期(1936年),第51页。
1706833687
1706833688 [11] 四川地方实际问题研究会:《四川哥老会改善之商榷》,1940年成都印,第10页。
1706833689
1706833690 [12] 吴伧:《四川袍哥与青红帮》,《快活林》1946年第22期,第9页。
1706833691
1706833692 [13] 张三:《重庆的参议员》,《星光》1946年第3期,第3页。
1706833693
1706833694 [14] 冠群:《成都的“袍哥”》,《周末观察》1948年3卷7期,第14页。
1706833695
1706833696 [15] 张三:《重庆的参议员》,《星光》1946年第3期,第3页。
1706833697
1706833698 [16] 李沐风:《略谈四川的“袍哥”》,《茶话》1947年第12期。
1706833699
1706833700 [17] 傅崇矩:《成都通览》下册,巴蜀书社,1987年,第47—50页。
1706833701
1706833702 [18] 《刘松山剿除绥德州叛卒收复州城折》,同治八年四月(1869年),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奏稿四,岳麓书社,2009年,第70—71页;李榕:《禀曾中堂李制军彭宫保刘中丞》,《十三峰书屋全集》批牍,卷一,第17页,《禀曾中堂李制军彭宫保刘中丞》,成都迪毅书社印,1922年;傅崇矩:《成都通览》下册,第48页。有文章称袍哥就是红帮(李沐风:《略谈四川的“袍哥”》,《茶话》1947年第12期,第81页),但是有人说,袍哥与“清洪二帮”(青帮、红帮)“鼎足而三”(拾得:《袍哥在重庆》,《吉普》1946年第13期,第10—11页)。
1706833703
1706833704 [19] 沈宝媛:《一个农村社团家庭》,第17页。
1706833705
1706833706 [20] 沈宝媛:《一个农村社团家庭》,第44页。
1706833707
1706833708 [21] Eric Hobsbawm,“Introduction:Inventing Traditions,”in Eric Hobsbawm, Terence Ranger eds.,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pp. 1-2.
1706833709
1706833710 [22] 沈宝媛:《一个农村社团家庭》,第46页。据1930年代刘师亮出版的《汉留全史》称,1661年郑成功在金台山明远堂立誓结盟。1670年,四川人陈近南被郑成功派到川西的雅安开“精忠山”,从而开始了哥老会在中国大陆的发展,这也是为何学者们一般把四川作为哥老会起源地的原因。袍哥的宗旨清楚地体现在其经典文献《海底》之中,这个文献还记录了该组织的历史、规则、成员及信仰等。1683年,清军攻陷台湾,据说其组织最重要的文件都被封在一个铁盒子里,扔进海中。1848年,川人郭永泰宣称,他从一个渔夫那里得到《金台山实录》原件,并加以编辑修改,定名为《海底》(取意来自海底)。该书又称《金不换》(刘师亮:《汉留全史》,古亭书屋印,1939年,第4页)。哥老会起源问题的讨论见蔡少卿:《中国近代会党史研究》,第210—216页;秦宝琦、孟超:《哥老会起源考》,《学术月刊》2000年第4期,第68—73页。
1706833711
[ 上一页 ]  [ :1.7068336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