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868971e+09
1706868971 色丝顾绣大红毯一幅,
1706868972
1706868973 二千余年前之青铜古瓶一对,
1706868974
1706868975 镶嵌宝石的砝蓝瓶碟若干。[3]
1706868976
1706868977 按照李鸿章年初给翁同龢的一封谈论准备出国礼物的私信中的说法:“四国均宜传旨赠送古瓷(瓷须乾隆以前,均宜稍大)、古铜、玉器、绣屏四件”,[4]“巧制大烛奴”似乎应当是精致的瓷烛台。
1706868978
1706868979 沙皇以观赏和验收这些礼物的名义,邀请李鸿章三天后去冬宫再作会面。李鸿章向国内报告说:“向例递国书后不再见,今俄皇借回宫验收礼物为名,未正(下午2时)接见,令带经方传话(由代表团成员李鸿章之子李经方担任翻译),不使他人闻知。先将礼物逐一查问,嘱代奏谢,旋出示所藏镂金托、金玉如意、乾隆古稀天子玉玺,皆精品。即引至便殿,赐坐畅谈。”[5]这次会见极为保密,李鸿章的其他随行人员也不曾与闻,《李鸿章历聘欧美记》中,没有提到会见之事。
1706868980
1706868981 我后来到冬宫参观时,眼前总是晃动着李鸿章冠飘三眼花翎,身穿黄马褂,缓步登上奢华的约旦阶梯,穿过陆军元帅大厅,进入彼得大厅的身影。那时,冬宫还是皇宫,不是今天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6]没有如织的游人,也没有展示那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藏品。它的气氛,不是公共场所的纷乱,而是皇宫肃穆的宁静。白色大理石的宽阔阶梯,白色大理石雕琢的众神,灰绿色的花岗岩石柱和镏金的柱头,还有画在天庭上的奥林匹亚山诸神,都静静地迎候着李鸿章,一如今天静静地凝视着我。彼得大厅,也叫小金銮殿,它的地板,用几十种木材镶拼成华丽的图案,李鸿章脚蹬中国式布靴,踩上去的弹性,显然不同于欧式皮鞋。精美镂刻的石柱之间,里昂丝绸墙布的猩红色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黯淡,但帝俄双头鹰的徽章和枝叶缠绕的纹饰,依然显示出这里尊贵不凡的地位。
1706868982
1706868983 岁月,犹如浮动的云朵,引动着我的思绪在昨天与今天间穿越。我看到,半圆的穹顶下,有一把金灿灿的御座。御座后面,是彼得大帝与智慧女神密涅瓦的油画。彼得身着戎装,佩戴蓝色绶带,一袭绸缎披风从他的肩上斜斜地垂落到地面。密涅瓦在希腊神话中又称雅典娜,英武的男人与女神相伴,头顶上,安琪儿在飞翔。彼得大帝是俄国人开疆拓土的偶像和骄傲。彼得大厅,是历代沙皇处理国务的地方。
1706868984
1706868985 沙皇两次接见李鸿章,显然不是为了几件礼物,而是所谋更大。在上一年,中国因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割据辽东半岛,后经俄、法、德三国干预,迫使日本允许中国用三千万两白银赎回辽东,从而造成中国统治阶层中亲俄势力大盛。李鸿章此次出访,代表清政府同沙俄秘密谈判《御敌互相援助条约》,约定两国共同防御日本,以达到战略上以夷制夷的目的。尼古拉二世在会见时说:俄国“地广人稀,断不侵占人尺寸地。中、俄交情近加亲密,东省接路,实为将来调兵捷速,中国有事亦便帮助,非仅利俄。华自办恐力不足,或令在沪俄华银行承办,妥立章程,由华节制,定无流弊。各国多有此事例,劝请酌办。将来倭、英难保不再生事,俄可出力援助”。[7]中方以为取得外交上的重大成果。而俄国,则借中俄同盟抵御英日为借口,诱骗清政府同意将西伯利亚铁路通过中国东北境内,连接海参崴。中俄密约反而加剧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
1706868986
1706868987
1706868988
1706868989 沙俄财政大臣维特伯爵   沙俄外交大臣洛巴诺夫-罗斯托夫斯基伯爵   三
1706868990
1706868991 中俄谈判中一个最著名的桥段,来自俄国谈判代表、财政大臣维特(Сергей Юльевич Витте)晚年撰写的回忆录,他吹嘘自己在签约前一刻,发现俄国外交部准备的文本中,漏掉了将中国遭受攻击,俄国出兵相助的对手是日本这么一个特别约定,从而变成中国受到任何国家攻击,俄国都要出兵援助。主持签约仪式的外交大臣洛巴诺夫-罗斯托夫斯基伯爵(Лобанов-Ростовский Алексей Борисович)拍着脑门喊了一声:“哎呀,我竟完全忘记告诉我的秘书将那一段原文插进去。”但伯爵临阵不乱。他看了看表,那时已经12点15分了。“先生们,”他说,“时间已经过正午了,我们去吃午餐吧,然后我们再在协议上签字”,从而轻巧地把签字仪式挪到午餐之后,腾出时间,让两位秘书重誊文本。而李鸿章及其助手,居然没有识破两份新的文件是被掉包的。[8]
1706868992
1706868993 中俄密约的内容,当年两国均讳莫如深。密约的中文本,一直作为绝密件,存放在原来清政府总理衙门后来中华民国外交部的档案库里;1921年首次抄出,交由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在会上宣读。接着,苏联政府又全文公布了密约的法文本,其内容始为众所周知。1980年,台湾《传记文学》杂志连载清朝军机大臣李鸿藻之孙李宗侗先生的遗著《光绪中俄密约之交涉与签订》,文中发表了作者称为“海内孤本”的李鸿章使俄期间与军机处的往来密电,使得密约条文从初稿到定本的演变过程,大白于世。大陆方面,时任上海图书馆馆长的顾廷龙先生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叶亚廉先生也在80年代领衔整理收藏于上图的李鸿章存稿。他们注意到,当年吴汝纶主编的《李文忠公全集》,“对李氏的许多重要文稿,藏而不录,‘密存不刻’,如从光绪二十二年到二十五年年底以前的几百份来往电稿竟一份也没有收,名为‘全集’,实际上不过是选本”[9]。1987年,顾、叶主编的《李鸿章全集》电稿第三册问世,阅读这些电报,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还原历史场景。
1706868994
1706868995 5月13日,洛巴诺夫-罗斯托夫斯基伯爵首次向李鸿章递交了《中俄密约》的草案,李鸿章将草案全文发回国内:
1706868996
1706868997 顷罗拔奉俄主命拟具密约稿面交转奏,其文云:大清国大皇帝、大俄国大皇帝因欲保守亚洲大地现在和局,不使日后别国再有侵占之事,决计订立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是以大清国特派某、大俄国特派某为全权大臣,即将全权文凭互换校阅,均属如式,立定条款如左:
1706868998
1706868999 第一,日本国或与日本同盟之国如侵夺俄国属地、或中国土地、或朝鲜土地,即牵碍此约,立即照约办理。如有此事,两国约明,应将所有水、陆各军届时所能调遣者尽行派出,互相援助。至军火、粮食亦尽力互相接济。
1706869000
1706869001 第二,中俄两国既经协力御敌,非由两国公商,一国不能独自与敌议立和约。
1706869002
1706869003 第三,当开战时,如遇紧要之事,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如有所需,地方官应尽力帮助。
1706869004
1706869005 第四,今为将来转运俄兵御敌并接济军火、粮食,以期捷速起见,议于黑龙江、吉林边地,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惟此项让造铁路之事,不得借端侵占中国土地,亦不得有碍大清国大皇帝应有权利。其事可由中俄公司经理。其条款由两国妥善商订。
1706869006
1706869007 第五,无论和时战时,俄国均可用上款所开之铁路运兵、运粮、运军械。
1706869008
1706869009 第六,此约应由第四款所让之事举行之日算起照办,以十年为限。
1706869010
1706869011 以上各款,惟第四末二句系鸿商添,俄无异词。是否可行?乞速奏请旨示遵。[10]
1706869012
1706869013 5月18日,李鸿章来到莫斯科,次日继续与洛巴诺夫—罗斯托夫斯基伯爵和维特谈判密约条款。他向国内报告说:
1706869014
1706869015 顷与罗拔、微德会议密约各款,罗谓第一删去“或与日本同盟之国”,免人猜疑,以下改“如侵占俄国亚洲东方属地”;第四“起见”句下改“中国国家议允于满洲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此路由中国国家准交俄华银行承造经理。至此项合同条款,由中国国家与华俄银行妥善商订”;第六改“此约由第四款合同批准举行之日算起照办,以十五年为限,届期六个月以前,两国再行商办。”其余均不肯再改。如奉旨准行,祈电示“全权”字样,以便画押。[11]
1706869016
1706869017 这时,俄国已将所谓“日本同盟之国”即英法诸国从文本中抹去。21日,国内给李鸿章传来了指示:
1706869018
1706869019 奉旨:“各国惟俄与中为数百年旧好,今复连盟,益征推诚相与。所拟约稿,均已阅悉。惟末两条皆可省去,着李鸿章转达俄廷,即将四条定立密约。倘中国西南水陆有事,俄国如何援助之处,亦应于约内叙明,以期周密。钦此。”第一,属地“属”字改“土”字;第二,末添“如非敌国,不在此例”八字;第四,“今”字下添“俄国”二字,“议于”下添“中国”二字。佳申。[12]
1706869020
[ 上一页 ]  [ :1.70686897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