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871351e+09
1706871351 按照池孟彬的回忆,学院除油画大厅和礼拜堂外,共有四幢面向泰晤士河的三层楼建筑,分别是讲堂、实验室、教授办公室、学员宿舍。百余年来,一直保持着昔日的历史风貌。[7]
1706871352
1706871353
1706871354
1706871355 此刻,我从穹隆顶的前厅踏上台阶,缓缓地走进了心仪已久的油画大厅,厅中布满金色的柱头和线脚,阳光透过长形拱窗细密的格子玻璃斜斜地穿射进来,明亮、宁静而庄严。严复、萨镇冰和池孟彬等海军前辈曾经仰望过的著名天庭壁画,现在轮到我来抬头仰望。画面上,威廉三世国王和玛丽二世女王端坐在天堂里,身后有美德之神陪伴。他们的上方,太阳神阿波罗将光芒挥洒在威廉身上,和平女神将一枝橄榄枝递给威廉。威廉国王将象征自由的红帽子递给屈膝、手牵一匹白马的欧罗巴。威廉下面,是被打败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他手持断剑,身穿一件黄色的束腰外衣,黄色象征畏惧和背叛。在这些下面,建筑神手持莱恩爵士为海军医院设计的图纸。此刻,时间之神将裸露的真理形象高高举托起,在画的底部,智慧女神雅典娜和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正将邪恶清扫出天堂。
1706871356
1706871357 再往前行,穿过一个镀金的装饰有黄道十二宫的拱门,就来到池孟彬记述为“上层餐厅”的上厅,这里没有窗户,餐桌上,枝形烛台式样的台灯荧荧地点燃着,似乎皇家海军学院的早餐刚刚结束。天庭画上,胜利之神正在向安妮女王和她丈夫、丹麦乔治国王致敬,海王向他们献出三叉戟,代表着对海洋的权利。四边,欧罗巴牵着白马代表欧洲,骆驼代表亚洲,狮子代表非洲,手持弓箭者代表美洲,他们都围绕着海军强国大不列颠。西面墙上,正对着观众视线的,是来自德国汉诺威的新英国皇室乔治一世,他被家族成员围绕着。右侧,站在海军胜利之神旁边的,是未来的乔治二世。画面的背景,有本建筑设计师莱恩爵士的标志性建筑伦敦圣保罗大教堂。而画面右下角上,壁画作者索恩希尔展开双手,一手指向他的精美画作,另一只手被认为是在讨要他的工钱。
1706871358
1706871359 这真是一座华丽而神奇的宫殿,恐怕也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海军学院。还有一种说法,这里是欧洲最漂亮的食堂。
1706871360
1706871361 我还来到油画大厅对面的礼拜堂参观。圣彼得和圣保罗礼拜堂,建成于1752年,后来在1779年1月2日早晨,因火灾而烧毁。1789年9月20日修复后重新开放。礼拜堂属于希腊复兴风格,东侧的主墙面和略带弧形的天花板上,布满了金银花和棕叶交互出现的花纹,用石膏雕塑,配色采用了韦奇伍德瓷器的蓝白风格,十分典雅,且有极好的声学效果。祭坛上,美国艺术家本杰明·维斯特绘制的高达7.5米的油画,描述了圣保罗在马耳他岛上遭遇海难的故事。礼拜堂里还采用了“视幻觉法”,许多美丽的石雕乃至大理石立柱,其实不是石头而是用颜料染色和石膏与动物胶的混合物制造出来。这种技法使得建筑物成本降低,但参观者乍一看去还不能分辨清晰。礼拜堂里有一架1789年制造的管风琴,包含三个踏板、一个专门的调音装置和一些罕见的18世纪混音装置,迄今还能在每周的主日聚会中演奏。
1706871362
1706871363 参观完油画大厅和礼拜堂,走到外面的空地上。这里绿草茵茵,林木婆娑,华屋巍峨。泰晤士河流经这里,拐了一个大弯,对岸的多格斯岛区(Isle of Dogs),突兀而出,宛若上海的陆家嘴。大名鼎鼎的金丝雀码头,以及时下伦敦最高建筑第一加拿大广场(One Canada Square,高235.1米,50层)和汇丰银行总部(HSBC Tower)、花旗集团中心(Citigroup Centre)均在这里挺立着现代化的身躯,成为新兴CBD,与传统的金融中心伦敦城一争高下。我的感觉有点恍惚,似乎还没有从历史的穿越中返回来。当初,严复向郭嵩焘转述的牛顿与苹果树故事,就是从海军学院某一个房间里听教官传授的吧。中国早期洋务自强运动的领导者,从起步之初就为人才培养规划了宏伟的目标,眼光不能说不锐利不长远。一代年轻的中国军官,曾经受到最好的海军教育。与严复一起来英国留学的另外十一位中国同学,其中有六位后来以舰长的身份参加了甲午黄海大战(刘步蟾,“定远”号铁甲舰管带;林泰曾,“镇远”号铁甲舰管带;方伯谦,“济远”号巡洋舰管带;林永升,“经远”号巡洋舰管带;叶祖珪,“靖远”号巡洋舰管带;黄建勋,“超勇”号巡洋舰管带),他们无论本人是否在海军学院读过书,作为第一批海军留学生,都应当记得油画大厅,记得这个大厅曾经停放过纳尔逊的灵柩,记得纳尔逊在指挥特拉法尔加战役时,在旗舰上向全体军舰挂出的著名旗语“英国期盼人人恪尽职守”(England expects that every man will do his duty),激励他的下属与法国舰队搏杀。这是历史上海军英雄主义的一个最著名的记忆和永不泯灭的传说。海军传统,其实远不仅是贵族的生活派头,而是为国家献身的勇气、责任,和战胜对手所必需的信心、战术和整体作战能力。
1706871364
1706871365 中国近代海军却没有给后人留下伟大的传统和胜利的故事,这是我几十年研究海军史的一个深深的遗憾。中国海军学生从马尾起步,在格林尼治深造,他们的识见阅历,大大优先于同时代的同胞,一点也不比他们的对手日本海军军官来得差。有人传说,伊藤博文是严复在格林尼治海军学院的同学,这个说法显然漏洞百出。且不说伊藤博文根本不曾学习海军,就在当年,英国向中国海军开放格林尼治时,却没有同时向日本海军留学生开放。东乡平八郎等日后的海军名将,只能进入训练商船驾驶人员的泰晤士海校。[8]正因为如此,再想到甲午战争中中国海军的失败,就更使人扼腕而难以接受。此时,我在中国军人曾经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徜徉,感受他们居停的环境,体会他们的音容笑貌,我不能不思考其中的差距和原因。有位网友说,在传统农业为经济基础的帝国中,强行植入近代工业体制下形成的舰队,在物质基础、组织结构和思想意识方面,都要经历漫长艰难的磨合。后果要么是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得以近代化,要么舰队覆灭,无论是中国、俄国、土耳其,都不例外。我想,这个分析是有道理的。
1706871366
1706871367 最后还要补充一句,皇家海军学院1997年并入英国三军联合指挥与参谋学院(Joint Services Command and Staff College)。次年搬往牛津郡的斯瑞文翰(Shrivenham)。现在,油画大厅和教堂归格林尼治基金会管理,免费向公众开放。其余校舍,划拨给格林尼治大学。我在陈旧的教学楼走道里,与三个来自中国的女生交谈。看着窗外,古老的建筑物拖着长长的影子,与严复、萨镇冰等人生活的时代,并无二致。姑娘们对学校印象良好,却毫不知道,自己与中国第一批留英学生,共享着风景如画的校园。
1706871368
1706871369 2010年7月初稿
1706871370
1706871371 2012年10月修订
1706871372
1706871373 附记
1706871374
1706871375 2012年底,钓鱼岛问题在中日两国间引起高度关注。我和几位海军朋友、媒体友人在北京相聚聊天。我问新华社前驻日本记者刘华,日本海上自卫队军人是否像处理2011年福岛核泄漏事故时的自卫队相关抢险人员那样怕死?他说,年青一代日本军人怕死是相当普遍的现象。我又问,日本海军的传统是否还依然保留着?他说,当然,在江田岛海军兵学校,至今仍像圣物一样,供奉着纳尔逊、东乡平八郎、山本五十六的各自一缕头发。在校史陈列室,每个“二战”时代神风突击队飞行员的相片和名字都有陈列,比靖国神社还要厉害。学校持续不断地对学生灌输这种“传统教育”。害怕死亡和军国主义教育,在日本军人中同时存在。
1706871376
1706871377 海军是一个在浩瀚的大海上搏击勇气和智慧的专业军种,我期待中国海军军人在新时代的崛起中,在捍卫国家海洋权益的斗争中,展现出时代的风采。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军事斗争中,狭路相逢勇者胜。
1706871378
1706871379 我还注意到,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长张铮,2003年曾到英国三军联合指挥与参谋学院进修学习,这是中国海军与皇家海军学院的继承者在一百多年后的新合作。
1706871380
1706871381 2013年1月
1706871382
1706871383 (本文插图见彩版十三至彩版二十)
1706871384
1706871385
1706871386
1706871387
1706871388 从格林尼治天文台俯瞰英国海军学院,画面正中为“皇后之屋”。背景为伦敦金融区多格斯岛区的银行大厦   作者在格林尼治海军学院  
1706871389
1706871390 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画面远处正中建筑为“皇后之屋”,远处小山坡为格林尼治天文台
1706871391
1706871392 彩版十三·在那华丽的宫廷里
1706871393
1706871394
1706871395
1706871396
1706871397
1706871398  刘步蟾           林泰曾           蒋超英           严宗光          彩版十四·在那华丽的宫廷里
1706871399
1706871400
[ 上一页 ]  [ :1.70687135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