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911386
熊廷弼下课,另一牛人袁应泰上场!
1706911387
1706911388
1706911389
1706911390
1706911392
奏折上的晚明 十三、熊廷弼下课,袁应泰上场
1706911393
1706911394
——袁应泰上疏言:“臣父遗书,命臣不得请告乞骸,病医于斯,死葬于斯,如以罪蒙谴,亦愿编为士伍以杀敌,不敢入山海关一步。”(《明季北略》之袁应泰传)
1706911395
1706911396
熊廷弼下野,袁应泰上台,可谓受命于艰难之际,奉命于乱军之中,责任重大,他本人决心也很大,上述奏疏可以说是以自己的生命来签责任书,他在就义前也坦白:“辽东人心不固,并不可以守,这才有死辽葬辽的誓言。”知其不可而为之,虽万千人,吾往矣。这是一份担当, 一份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其结局是悲壮的,也是足以让后世所敬仰的,但,很多时候,单单只有责任感还是不够的,更多的应该是能力。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有能力而不能负起责任,是一种逃避行为,应该唾弃;没有能力却不得不全力支撑,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虽然悲壮,却最终会误国、误民、误天下。
1706911397
1706911398
袁应泰,字大来,凤翔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初授临漳知县,曾因势导利,因地制宜,筑四十余里长堤捍御漳水。后调任河内,凿穿太行山引调沁水,开挖广济河渠,修建二十五道水堰,溉田数万顷,周围的县都因之得益(至今广利渠首还有明代“袁公祠”),两河流域以他政绩为最。
1706911399
1706911400
不久,提升为工部主事,后又选为兵部武选司郎中,在任期内对官员严格考核,裁汰了数百个假冒世职的人。
1706911401
1706911402
最令人称道的是,其在外放为布政司参议,任淮徐兵备道期间,山东发生大饥荒,曾开设粥厂,救济流民,因政府所拨救灾资金不足,私自挪用了额外税及漕折马价数万金,全部发放给灾民。事发曾一度病退回家。
1706911403
1706911404
不久,复起河南右参政,以按察使为永平兵备道。
1706911405
1706911406
永平的治所在今河北卢龙,为通往辽东的咽喉。而对于辽东的战略发展态势,他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为此积极训练士兵,修整要塞,整顿楼橹,打造兵器战甲。
1706911407
1706911408
熊廷弼经略辽东,能在短短时间内使辽东局势起死回生,跟袁应泰在兵马粮草、火药、军器等军需物资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明史》上就称:“经略熊廷弼深赖焉。”
1706911409
1706911410
熊廷弼平日目空一切,对很多人都不放在眼里,唯独袁应泰,人前人后,赞赏有加。
1706911411
1706911412
这样的一位牛人,当是接替熊廷弼工作的最佳人选。
1706911413
1706911414
受命之日,袁应泰沐浴更衣,刑白马祀神,誓以身委辽。
1706911415
1706911416
他上疏朝廷道:“我父亲写信给我,要求我不得请告乞骸,病医于辽东,死葬于辽东,如果在辽东获罪遭到遣送回乡,依旧愿意编为士伍杀敌报国,不敢入山海关一步。”(《明季北略》)
1706911417
1706911418
这番掷地有声的铮铮誓词为他赢得了一把与熊廷弼相同的尚方宝剑,一到任 上,便处斩了贪于财物的大将何光先,查办了李光荣以下十余个问题官员,连日召开军事会议,谋取抚顺。
1706911419
1706911420
他向朝廷奏陈方略,议用兵十八万,大将十人,收复失地。
1706911421
1706911422
他的治军方略与熊廷弼截然不同。熊廷弼显得保守,袁应泰则强调进取。熊廷弼治军苛刻,稍有小错,便军法严办,以至军中震怵,将士多有怨言。袁应泰宽仁爱民,关心士兵的衣食住行,又善于抚伤哀贫,深得军心,声望远扬。
1706911423
1706911424
不但士兵,他对边民也非常爱护。在他看来,军心和民心是一体的。蒙古诸部时逢大饥荒,很多蒙古人沿路讨饭讨到了辽东。
1706911425
1706911426
袁应泰看到这些衣衫褴褛的饥民,心疼得不行,继续奉行他的仁义之举,下令大开城门,对这些蒙古人进行招抚,分别安置在辽阳、沈阳这两大要塞,每月定量给他们发放粮食,与当地百姓杂居生活。
1706911427
1706911428
那些在熊廷弼手下工作过的将士不干了,一个个跑来抗议,说:这个做法是熊大人严禁的,您想想,招抚这么多来路不明的陌生人,万一有金兵奸细混在里面,后果不堪设想!
1706911429
1706911430
天,说这种话,还有半点人道主义吗?!
1706911431
1706911432
袁应泰强忍着怒气,一字一顿地对他们说:“我们不救济他们,就等于把他们赶到女真人那边了,这岂不是白白增大敌人的实力?!”
1706911433
1706911434
可是袁应泰的政策实在太过开放了,不到一个月,辽东流民增了好几倍。这些流民的粮食都是从军饷中拨开供给,随着流民的增加,军中的开支越来越大。而且更闹心的是,有些流民并不知足,竟在城内大肆掠夺百姓财物,奸淫民女,搞得百姓叫苦连天。这样下去肯定不是事,曾在熊廷弼手下工作过的将士又去找袁应泰理论,要袁应泰对流民进行统计、稽查和清理。
1706911435
[
上一页 ]
[ :1.7069113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