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911957e+09
1706911957 按照计划,王化贞有条不紊地开始实施:
1706911958
1706911959 分别在西平堡、镇武堡、闾阳、卫右屯安置重兵,沿河修建防线;又“请发币金百万,亟款西部”(夏燮《明通鉴》卷七十七),入蒙古找粘化定盟,与虎墩、免憨歃血;再写信给李永芳,要李永芳认清形势,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帮忙干掉了努尔哈赤,就是奇功一件。
1706911960
1706911961 最有成效的是第四条,毛文龙按照他的指示,得手了。
1706911962
1706911963 也别说,这一招搞得努尔哈赤大光其火,极其被动。王化贞的人气指数一路飙升。很多朝臣都认为王化贞的计划比熊廷弼的三方布置策略更为宏伟,深得朝臣之心。
1706911964
1706911965 兵部尚书张鹤鸣认为这个方案很好,就上奏说这是难得的机会,机不可失,御史徐卿也极称此策。朝廷为此还专门诏命登、莱、天津三地发水师二万去支援毛文龙。
1706911966
1706911967 王化贞得意非凡,自称以六万众可一举荡平虏巢矣。
1706911968
1706911969 知道了王化贞的这个所谓的计划,熊廷弼惊呆了。他上疏力陈辽东人不能用,蒙古人的力量不能依靠,李永芳不能轻信,广宁多间谍可能贻误大事。
1706911970
1706911971 对于毛文龙收复镇江,在熊廷弼看来,“目为奇捷,实乃奇祸”,他说“三方兵力未集,文龙发之太早,致敌恨辽人,屠戮四卫军民殆尽,灰东山之心,寒朝鲜之胆,夺河西之气,乱三方并进之谋,误属国联络之算,目为奇功,乃奇祸耳!”(《明熹宗实录》卷十三、夏燮《明通鉴》卷七十七)
1706911972
1706911973 他觉得,现在既然不能三方并进,全面形成收复之势,就让毛文龙早早行动,其结果只能是做些无用功,不但无用,还用招致敌人的疯狂反扑、牵连无辜的镇江惨遭屠杀,让更多的人灰心胆寒。
1706911974
1706911975 王化贞大笑,故意和熊廷弼扛上了,绝口不提防守,“一切士马、甲杖、糗粮、营垒俱置不问”(夏燮《明通鉴》卷七十七),逢人就说,只要我一渡河,河东的百姓必定会起而响应。
1706911976
1706911977 他还致书朝廷,称“仲秋之月,可高枕而听捷音”。(夏燮《明通鉴》卷七十七)
1706911978
1706911979 熊廷弼曾劝他:“守具即是战具,如今人饥马疲,守即不能,以何为战?”
1706911980
1706911981 他则振振有词地争辩道:“正惟不能守,所以当战。”
1706911982
1706911983 熊廷弼说:“军马未动,粮草先行,今粮运艰难若此,既要进兵,当先备求运粮法。”
1706911984
1706911985 他答:“我一过河,而海州之粮皆我之粮。”
1706911986
1706911987 熊廷弼又劝:“王师宜堂堂正正,既过河便当想守法,想援法,不然亦当想退法。”
1706911988
1706911989 他跳了起来,说:“我但取一地,该地的人民自然响应,定有缚叛将以献者。”(原文见《三朝辽事实录》卷六)
1706911990
1706911991 可是,到了八月,甚至九月、十月,王化贞多次出兵均是无功而返。
1706911992
1706911993 十月,辽河河道的冰结严实了。河结道冰,意味着努尔哈赤的骑兵可以随意地通过。王化贞开始有点担心了,担心后金反攻。于是分兵守卫镇武、西平、闾阳、镇宁等城堡,而以重兵镇守广宁。为了配合王化贞,张鹤鸣申请朝廷促令熊廷弼努力协助王化贞搞好防守工作。按照张鹤鸣的说法,熊廷弼是经略官,由他出关,可以稳定军心,激励士气。
1706911994
1706911995 熊廷弼大不以为然,上言说:“中枢大臣只知经略一出,可以镇定人心,并不知道手下并无兵卒的经略出来,其动摇人心更甚。且我若驻守广宁,王化贞驻扎何地?张鹤鸣责成经略、巡抚要同心协力,难道他与我就齐心协力吗?为今日大计,惟张鹤鸣俯同于臣,臣始得为陛下担当辽东事务。”
1706911996
1706911997 张鹤鸣坚持己见,熊廷弼只好再次出关。然而熊廷弼部署刚停当,王化贞又 突然发兵袭击海州,但很快又引兵退回。
1706911998
1706911999 熊廷弼大为不满,上言说:“抚臣王化贞的出袭,加上这次已经是第五次了。八九月间他多次引兵倏出倏入,事前从来没有上疏奏请过。像这次他刚将疏章交给我而实际已经出兵了。等我带兵出关,他又引兵归来。他屡进屡退的伎俩已被敌人看透,希望陛下再次明确告谕抚臣王化贞,举止行为要慎重,不要让敌人耻笑。”
1706912000
1706912001 王化贞知道了,大为恼火,上疏驰奏辩道:“愿请兵六万,一举荡平。臣不敢贪天功,但厚赉从征将士,辽民赐复十年,海内得免加派,臣愿足矣。即有不称,亦必杀伤相当,敌不复振,保不为河西忧。”
1706912002
1706912003 时至此,“中外皆知经抚不和,不早为处分,必致误事。乞皇上严旨责成二臣协心报国”(《明熹宗实录》卷十八),又或者,建议朝廷在经略和巡抚之间只留一人。
1706912004
1706912005 不过朝堂阁臣多数偏袒王化贞,甚至有人给王化贞打气,要他跟熊廷弼对着干。他们对熊廷弼则是极尽攻击之能事,明着暗着都向熊廷弼泼污水。员外郎徐大化弹劾熊廷弼大言罩世,嫉能妒功,不去必坏辽事。张鹤鸣则说,王化贞一去,毛文龙必不用命,辽人为兵者必溃,西部必解体,宜赐王化贞尚方剑,专委以广宁,而撤熊廷弼挪作他用。
1706912006
[ 上一页 ]  [ :1.7069119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