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912261
1706912262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游学归来的孙承宗参加科考,一举登第,为该年度榜眼,授翰林院编修。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入詹事府担任皇太子朱常洛的日讲师。朱常洛登基仅一个月就驾崩了,孙承宗继而成了新君天启的老师。
1706912263
1706912264
所以说,孙承宗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帝师。
1706912265
1706912266
应该说,孙承宗是一个很有办法的人,不但学问好,而且能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1706912267
1706912268
由相关史料来看,天启帝是一个极其贪玩的劣童。早在他的孩提期,太监刘若愚通过长时间观察,给他的评语是:“不喜静坐。”(语见《酌中志》)进而认为这样的劣童是最难以教育的。事实也如此,彼时的天启帝最热衷的活动就是上树掏鸟窝,一次,树枝折断,他重重摔在地上,几乎玩完。
1706912269
1706912270
年纪稍长,对玩乐更是流连其中,乐此不疲。寻常的爬树、骑马、溜冰、荡秋千之类他就可以玩得如痴似醉,食而不知味。令人惊讶的是,他还喜欢上了摆弄木工活,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大部分心思,他都花在了木工上。他无师自通地练得一门好手艺,十来岁的毛头小子,乳臭未干,居然“斧锯凿削,引绳 度木,运斤成风”。(语见《甲申朝事小纪》)
1706912271
1706912272
从另一个角度说,天启帝虽然贪玩,难于教育,但其心灵手巧、聪颖,如果能善加引导,还是能成大材的。
1706912273
1706912274
孙承宗作为天启的老师,应该说,他的引导是得当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
1706912275
1706912276
天启在登基前,还没出阁正式上过一天学,文化程度肯定不高。可是在孙承宗的耐心教育下,短短一两年,他就能独立处理许多国家政务了。整一部《明熹宗实录》里,天启帝针对军国大事的批阅、评论,可以说,比比皆是。而从这些批阅、评论来看,天启本人已经具有极高的文化素质。而且,他的反应灵敏、看问题往往能一矢中的,很复杂的事,一下子就能抓到其关键。尤其在军事上,其见识不乏真知灼见,竟远胜于兵部里的许多大臣。天启登位还不足一年,内阁首辅叶向高就上奏说:“尝见皇上发拟本章,每多传谕,以此仰窥圣心留神庶政。”(《明熹宗实录》)言语之间,既有对天启勤奋工作的赞叹,又有对天启过于劳累而影响身体的关心。他担心年幼的天启过于投入繁琐的政事而荒废了学习,又进言道:“皇上尤其要在安闲巡游之时览观经史,切勿怠荒,才是宗社苍生的大幸。”(《明熹宗实录》)
1706912277
1706912278
天启对这位关爱自己的首辅是这样回答的:“朕在宫中,每日披阅文书,览诵经史及祖宗训录,兼忧劳时事,何得安闲巡游?爱卿为辅弼元老,对朕责难陈善,督促向上,足见忠心。”(《明熹宗实录》)
1706912279
1706912280
天启能有这样的表现,与孙承宗的悉心传授是分不开的。《明史·孙承宗传》里就提到:“帝每听承宗讲,辄曰‘心开’,故眷注特殷。”
1706912281
1706912282
也正因如此,天启对孙承宗异常敬重,对孙承宗的每项建议,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1706912283
1706912284
所以说,孙承宗要熊廷弼死,熊廷弼就没有活的可能了。
1706912285
1706912286
那么,孙承宗为什么一定要熊廷弼死呢?难道说,他和熊廷弼之间存在着血海深仇?
1706912287
1706912288
其实孙承宗和熊廷弼之间并无过节,原本他对熊廷弼还是极为欣赏的。独独这一次,他不能原谅熊廷弼,觉得熊廷弼的存在,就是大明帝国的危险隐患。他对熊廷弼的认识之所以有这样的巨大转变,还得从熊廷弼离开山海关回京领罪说起。
1706912289
1706912290
1706912291
1706912292
1706912294
奏折上的晚明 二十、辽东的烂摊子怎么收拾
1706912295
1706912296
——大学士孙承宗奏:“臣时执偏见谓经臣议诚然,独是八里为两城,而旧城之坑壕空营当在三里之外,而新城之守卒法当四万。则四万之退步跟将及之,而一不戒,将城下之备尽为我设,北山南水既无旁出,而贼方拥此四万于旧城之下,开关延之不可,闭关谢之不可。将城上之备,又为我设,而城中惊溃无问也。经臣曰:于山建山寨三,以为退守计,而三道关俱可入。盖法云,置之死地而生。经臣言边兵善走也,即杀不能止,况大势散,谁复为杀者。故为两城以固其心,而实置之死以励其必死之气,臣遂无以应。”(《三朝辽事实录》卷十)
1706912297
1706912298
孙承宗是个军事外行,却不自量力、好高骛远,揽下了经略辽东的工程。他和王在晋关于重城之议的全过程,都记录在他本人上呈给天启的奏章上,从这份奏章,我们看到的是军事专家王在晋在不厌其烦地给军事新手孙承宗指点重城建设的好处,不知何故,该段对话出现在《明史》中,却成了高高在上的孙承宗对怯懦的胆小鬼王在晋进行训斥。
1706912299
1706912300
广宁覆没,明廷满朝文武惊惶失措。
1706912301
1706912302
自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起兵以来,短短三年时间,抚顺、铁岭、开原、辽阳、沈阳,直至整个辽东,全部陷落。
1706912303
1706912304
大明的总兵,全国不过二十人左右,派到辽东战场的总兵,就高达十四位,这十四位总兵竟无一幸免地战死阵亡。
1706912305
1706912306
辽东局势已经坏得不能再坏。但摊子再烂,还是要有人去接管的。
1706912307
1706912308
没有了辽东,不是还有山海关吗?不好好守住山海关,后金大军杀到关内,长驱直入,北京城就危险了,大明就危险了!
1706912309
1706912310
熊廷弼和王化贞已经回京领罪,接替辽东经略之职的是兵部侍郎王在晋。
[
上一页 ]
[ :1.70691226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