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914169
于是,袁崇焕先投其所好,“频以书商之洽与龙锡”,频频以“斩帅”、“议和”两事与新上任的兵部尚书王洽、内阁首辅钱龙锡通书商议,当然,商议只是手段,结果是:不论这些朝中重臣支持与否——支持最好,不支持也决意要做。
1706914170
1706914171
不过,袁崇焕暂时还腾不出手。
1706914172
1706914173
其实,袁崇焕还没有到任,宁远已闹翻了天。闹的原因很简单:士兵索饷。
1706914174
1706914175
崇祯元年(1628年),户部尚书毕自严奏称:岁入银三百二十六万两,实际收 入不满二百万两,边饷银三百二十七万两,赤字太大,难以供应,士兵已经长达四个月领不到粮饷,这种日子实在活不下去了,哗变终于在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二十五日爆发,四川兵与湖广兵率先发难,他们会盟歃血,发起兵变,捆绑了辽东巡抚毕自肃、总兵官朱梅、通判张世荣、推官苏涵淳等人,武力索饷。
1706914176
1706914177
袁崇焕在路上闻此惊变,不敢怠慢,快马加鞭,于八月初六日到达山海关,次日单骑出关,驰往宁远,向各营士兵作政治思想教育,“宣上德意”,强调饷银很快就到,劝散了士兵。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惩治了“首恶”,瓦解了哗变官兵的斗志,暂时平息了动乱。
1706914178
1706914179
之所以说是“暂时”的,是因为士兵完全是看在袁崇焕所说饷银很快就到的空头支票份上,如果饷银还迟迟不来,动乱将再度爆发。
1706914180
1706914181
这个道理,谁都懂。
1706914182
1706914183
不发工资,谁给你干活?!
1706914184
1706914185
何况,就算你觉悟高,不考虑父母老婆孩子的生活,义务为国家守边疆,你自己也总得有口吃的,有衣服穿吧?!所以,你光跟士兵谈理想、谈人生是不够的,得上硬货。
1706914186
1706914187
事实证明,袁崇焕将带来的饷粮发下去后,宁远很快就恢复了正常防务。而知道宁远的兄弟已经领到了饷银,锦州那边的守兵却一分钱也没得到,于是,同样的兵变也发生了。所以说,治军光讲思想、光讲素质是不够的,还得照顾到士兵的生活。生活都没着落,谁还跟你打仗?!
1706914188
1706914189
袁崇焕因此屡次上疏请饷,而在请饷过程中,也更认识到了饷银的重要性。他准备在饷银问题上拿蒙古喀喇沁部一把、摆毛文龙一道。
1706914190
1706914191
1706914192
1706914193
1706914195
奏折上的晚明 三十六、裁员卖粮,讨好蒙古之举换来灾难性后果
1706914196
1706914197
——兵部为夷情事,职方登吏司案呈,奉本部送兵科抄出督帅尚书袁题请:“臣会同蓟辽总督俞,查得哈利惧三十六家原在蓟辽抚赏,仇于 虎而未与奴通。自去年虎酋攻伯彦黄台吉,据此故穴,彦死之而我不能为各夷之依。夷遂依奴而自固。且夷地荒旰,粒食无资,人俱相食,且将为变。夫辽已能抗奴,夷即变奚为?惟蓟门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万一夷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臣是招之来,许其关外高堡通市度命,但只许布米易换柴薪,如违禁之物,俱肃法严禁,业责无与奴通。”(《明清史料一》甲编第八本,“兵部行稿”)
1706914198
1706914199
以上奏疏是袁崇焕为自己给蒙古喀喇沁部卖粮之事所作的辩解,包含的信息量极其庞大。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读这份奏疏,误以为袁崇焕有先见之明,预料后金会绕开关宁防线,借道蒙古,从蓟门入寇,是崇祯帝没有重视。其实,只要细读,就不难发现,恰恰是袁崇焕一口咬定后金绝不会从蓟门入寇京师,他自己没有足够重视,这才发生了后面的悲剧。
1706914200
1706914201
元朝灭亡后,蒙古各部中最为强大的是察哈尔部,其势力范围东起辽东,西至洮河,拥有八大部、二十四营,号称四十万蒙古。其部首领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名义上也是蒙古各部落的首领,其尝称:“南朝止一大明皇帝,北边止我一人。”(《崇祯长编》卷十一)冀图继承大元可汗的事业,东与八旗争雄,南讨明朝抚赏,号令漠南蒙古,是后金的宿敌,明主要防御和拉拢的对象。
1706914202
1706914203
可惜,早在上一年(崇祯元年,即1628年),察哈尔部遭到了喀喇沁部的围攻,实力锐减。而喀喇沁部并不肯就此收手,又与其他多位蒙古部落联名主动和后金联络,请求皇太极一同出兵征讨共同的敌人——林丹汗,让察哈尔部彻底从地球上消失。不用说,皇太极同意了。
1706914204
1706914205
皇太极充分地利用了这次机会重创夙敌察哈尔,同时也在征途中与喀喇沁各部“刲八牛,祭告天”,结成了生死与共的盟友。可以说,在后金的出兵干涉下,察哈尔已经一蹶不振了。
1706914206
1706914207
那么,袁崇焕“抚西虏以制东夷”的战略设想就应该有所改变了。不过,袁崇焕并不想就此放弃,他把目光转向了实力较强的喀喇沁部。
1706914208
1706914209
蒙古喀喇沁部除了实力强大之外,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就在蓟门之外,如果它能听命于明,将是蓟门的最佳守门员。但要与喀喇沁部修好,似乎不 大靠谱。因为在征讨察哈尔部的过程中,它已投靠了后金。
1706914210
1706914211
而这一点,大明王朝上上下下都是心知肚明的。当时,宁远总兵满桂就以《塘报》的形式将此事奏报给了朝廷。(宁远总兵满桂《塘报》,束、伯二部三十六家俱归于大清。《崇祯长编》卷十,注:束不的、伯彦均为喀喇沁部首领)
1706914212
1706914213
事实上,早在天启六年,袁崇焕置属国朝鲜的沦丧和袍泽毛文龙的生死于不顾,一心一意和皇太极修书议和的行动,就把蒙古部推向了后金的怀抱。在当时,蓟辽督师王之臣就指出:原本后金要与蒙古和好,蒙古不从;后金要与朝鲜交好,朝鲜不受。因为袁崇焕和后金的议和,蒙古和朝鲜开始怨恨明朝廷。到蒙古办事的大明官员曾遭到蒙古人的鞭挞,他们一边抽打一边恨恨地说:“汝汉人全无脑子,终日只说我等不助兵,汝却驮带许多金帛,着喇嘛替他吊孝求和,反倒教别人与他为仇,我等不如也投顺罢了。”(原文见《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六)
1706914214
1706914215
而这年(崇祯二年,即1629年)正月,包括喀喇沁部在内的五个蒙古部落(科尔沁、敖汉、奈曼、喀尔喀、喀喇沁五部落)已正式宣布加入后金军事编制,悉遵后金国制。郑重宣誓:“凡遇出师期约,宜各踊跃争赴,协力同心,共申敌忾,毋有后期。”《清太宗实录》卷五)
1706914216
1706914217
但袁崇焕不死心,他认为,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用痴心就可以换来情深,一切皆有可能。
1706914218
[
上一页 ]
[ :1.7069141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