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914219
二月,喀喇沁部遭到了大饥荒,这场饥荒,后金主子帮不了他们,因为后金也同样饥荒。
1706914220
1706914221
袁崇焕准备在这个关键时刻帮他们一把,在高台堡通市卖粮,以明的布米换他们那些并不值钱的柴薪,接济他们,将他们从皇太极身边拉走。
1706914222
1706914223
消息传回,明政府的文武官员无不惊愕失色。
1706914224
1706914225
以前喀喇沁部三十六家每遭遇饥荒,大明都会伸出援助之手,现在他们既已归附了后金,是大明的敌人,怎么还要救济他们呢?而且,他们既是后金的军事共同体,后金也在闹饥荒,现在正是困死后金的最好时机,你卖粮给他们,岂不等于卖粮给后金?!
1706914226
1706914227
崇祯下了一道圣旨,提醒袁崇焕说,蒙古人买粮食,明明是接济后金,卖粮给他们,就是资助敌人,万万不可。(“西夷市买货物,明是接应东夷,藉寇资盗,岂容听许?”《明清史料一》甲编第八本,《兵部行稿》)禁止卖粮食给喀喇沁部三十六家。
1706914228
1706914229
袁崇焕是这样回答的:喀喇沁部三十六家原是大明的藩篱,从未与后金相 通,只因与察哈尔部结仇遭到了察哈尔部的攻击才依附后金以求自保。现在天下饥馑,夷地荒旰,粒食无资,人俱相食,将有变乱。关宁防线已经能抗击后金入侵,蒙古人岂敢再与后金交好?惟有蓟门作为皇陵、京师的肩背,而兵力难及,我们不救他们一把,他们就会倒入后金,充当后金向导,从蓟门入寇京师,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我决定将他们招来,允许他们在关外的高台堡通市度命,只许以布米交易换柴薪,如违禁之物,一律肃法严禁,要他们写保证书,不得与后金相通。(《明清史料一》甲编第八本,“兵部行稿”)
1706914230
1706914231
唉,担心蒙古人因为明不救济而燃起他们的仇恨,就和后金勾结,与明为敌,这是什么逻辑?!
1706914232
1706914233
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救你一把,是从人道主义出发,该感激就感激,不感激就拉倒,总不能因为不救济你,就成了欠你的,你就把我当成仇人,如果真是这样,还不如直接把你们饿死好了,省得到头来成为自己的一大隐患。
1706914234
1706914235
可是,袁崇焕却一再保证自己所接济的这些蒙古部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崇祯又气又急,再次下诏:“蒙古人勾结女真人,须严加提防。相关情报反映,蒙古人是在为女真人买布帛粮食,如此一来,何以制约建虏?着督抚严行禁止。”(原文见《明清史料一》甲编第八本,“兵部行稿”)
1706914236
1706914237
该死的袁崇焕,居然认为“今诸夷指天说誓,必不忘中国”,甚至还认为“蒙古人为女真人购买一二匹布帛”(原文见《明清史料一》甲编第八本,“兵部行稿”)都是可以通融的!
1706914238
1706914239
真是气死人了!
1706914240
1706914241
鉴于现在正倚仗于袁崇焕,而袁崇焕本人又是赌咒发誓,又是拍胸膛保证蒙古人不会与后金相通,崇祯只好强调,这些蒙古部落是和后金一体的,将战略物资输送给他们,就无法遏制后金的经济,要袁崇焕严行禁止!如果实在要接济他们,就“查明部落多少,计口量许换米,不得卖与布帛米粮及夹带禁品口粮”,如有违反,则“以通夷罪论处”。(《明清史料一》甲编第八本,“兵部行稿”)
1706914242
1706914243
应该说,崇祯提出的“计口量许换米,不得卖与布帛米粮及夹带禁品”是极其高明的一着。因为蒙古喀喇沁部真的发生了饥荒,则查明他们的人口,按照人头数接济口粮,是可以缓解他们的一时之需的。而且,他们要定期按照人数来领取口粮的话,就必须待在大明控制的地区,无法投奔后金;相比较之下,一旦“卖与布帛米粮”,他们购买了大批的布匹和粮食离去,不愿意接受明所接济的口粮,那就说明他们的饥荒是假的,离去是要与后金站同一阵营。
1706914244
1706914245
然而,袁崇焕只是神秘兮兮地回答说:“现在我兵马未备,对蒙古人只能笼络,等兵马整饬完备,与奴兵开战,则以其为前驱,如不为我用,则另有安排,臣万不敢因为蒙古人背叛君父而贻误封疆大事,事属军情,不敢发抄,合词奏闻等因。”(《明清史料一》甲编第八本,“兵部行稿”)一意孤行,继续“市粟卖粮”,和蒙古人打得火热。
1706914246
1706914247
如果自己的资金实在雄厚得不得了,抱着通过“市粟卖粮”收买敌人的侥幸心理玩一把就算了,但大明王朝的财政已经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赤字了,甚至连自己军队的军饷都发不出来。宁远、锦州的兵变就发生在几个月之前。
1706914248
1706914249
可笑的是,袁崇焕为了救济蒙古人,竟竭力鼓吹汰兵减饷,要求大刀阔斧地裁减关河南磁州、山东兖州、真定恒山三处的兵马,“汰之归农,存饷解部”(《崇祯长编》卷十六)。仅仅数月之间,他就裁掉了关内一万五千多名士兵,关外则裁掉了七千余名。
1706914250
1706914251
在袁崇焕看来,自己的士兵可以不要,收买蒙古部落却是必须的。因为自己的士兵作战力太低,而一旦收买了蒙古人,他们就可以帮自己防守蓟镇等地了,多划算的买卖啊。
1706914252
1706914253
对于袁崇焕的混账做法,谈迁叹道:“昔年晋国发生了饥荒,秦国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而秦国发生了饥荒,晋国却拒绝给秦国输送粮食,原本交好的两国,尚且如此。东夷为我异类,心怀叵测,天下饥荒,袁大人在高台堡市粟卖粮,全不考虑我国转运输送的种种艰难,粮车损毁,牛马倒毙,不胜其数。换来的貂、参、柴薪,又解救不了我国饿民之饥渴,可谓罄中国之民脂以供养敌人,为建虏玩弄于股掌之上。误国如此,督师之肉,食不解恨。”(原文见《国榷》卷九十)
1706914254
1706914255
话说回来,喀喇沁部的头子束不的,是否像袁崇焕所说“断不敢与奴相通”呢?事实上,早在天启六年正月,束不的就曾在皇太极的带领下,参加了由袁崇焕指挥的宁远大战。
1706914256
1706914257
当时,辽东经略高第发有《塘报》:“奴贼于二十二日巳时至首山,离宁远十里。虏酋束不的纠聚精兵达子二万,要在二月初一日起兵犯抢,东西交讧。”(《明熹宗实录》卷六十七)
1706914258
1706914259
这封《塘报》,现在还保留在大明帝国的档案库里。
1706914260
1706914261
就是这样一支部落,袁崇焕仍然义无反顾地坚持对之卖粮,卖粮数量之多,已经远远超出了崇祯圣旨所允许的计口换米,“边储始竭”。(《谈氏笔乘》)
1706914262
1706914263
明末农民因饥饿揭竿起义,袁崇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706914264
1706914265
现在,喀喇沁部落人不满万,购买这么多的粮食,显然是为“建虏窖米”,接济后金,“虽有谍报,崇焕不为信”。(《国榷》卷九十)
1706914266
1706914267
而崇祯二年六月,翰林院编修陈仁锡出使辽东,到了南台堡,就听到了喀喇沁部束不的“为建州积谷”(《国榷》卷九十)的种种传闻。
1706914268
[
上一页 ]
[ :1.7069142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