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924533e+09
1706924533
1706924534 皇帝看了范仲淹的上书后,龙颜大悦。试想想,哪个皇帝想窝窝囊囊的呢,天下若太平,皇帝宝座坐起来才舒服。于是宋仁宗采纳其建议,开始改革,这个改革自庆历三年开始,故而被称为“庆历新政”。改革派的核心人物,除了范仲淹、韩琦之外,还有富弼、欧阳修、余靖等人。
1706924535
1706924536 在韩琦的改革版本中,根本没有整治吏治,而在范仲淹的版本中,改革吏治是重中之重,是成败的关键。改革吏治,说来简单,实则最难,你得去得罪一大批权贵。哪个官员没有自己的关系网呢,你罢免这个人,就得罪那个人了。在中国,自古以来,改革变法最难,改革家多半没有好下场。没有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就没有变革的决心。从这点看,范仲淹无疑有着过人的勇气,他勇敢地向官僚主义宣战。
1706924537
1706924538 据说,范仲淹查阅官员名册时,看到有不称职的人,就会用笔做个记号。这一笔下去,意味着一个官员被削职了,意味着他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改革派的主将富弼对范仲淹激进的做法也大为担忧,他说:“范公同是一笔,焉知一家哭矣。”范仲淹答道:“一家哭何如一路哭!”我撤了这些昏官的职,固然导致“一家哭”,可是这些昏官上台,老百姓岂非是要一路哭。
1706924539
1706924540 听到这里,吾不禁要为范仲淹鼓手叫好。
1706924541
1706924542 咱们老百姓都渴望有范仲淹这样为民请命的好官,可是在保守官僚权贵的眼中,范仲淹则成了不共戴天的敌人。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就是范仲淹与韩琦的老上级夏竦,他不择手段地采取种种方式反对、攻击、诽谤、诬陷改革派,咒骂改革派人士结党营私,斥之为“朋党”。
1706924543
1706924544 面对反对派的疯狂造谣,时任谏官的欧阳修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朋党论》给予坚决还击,指出所谓“朋党”有君子与小人之分别,君子与小人不同,“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这也是欧阳修散文中的代表作,如匕首如标枪,刺向诅咒新政的反动派。
1706924545
1706924546 然而,君子不敌小人,其原因在于君子不做暗事,而小人尽耍阴险手段。为了打击革新派,夏竦甚至不惜伪造所谓废立皇帝的信件,欲置改革派领袖人物富弼于死地。范仲淹、富弼等人为了避开所谓谋反之嫌,不得不自动要求离开京师,前往陕西、河北主持地方军政。宋仁宗哪里想得到改革遭到如此多的反对,也不由得心灰意冷,再加上宋夏达成和解,战争的危机总算过去了,对改革的迫切心也大大降低。新政由是陷入低谷。
1706924547
1706924548 即便范、富两人已经离开京师,流言之攻击始终未停歇。1045年范仲淹、富弼等人被贬黜,朝中支持新政的官员也遭清洗。甚至连温和派韩琦因为对富弼被罢表示同情,也丢了枢密副使的乌纱帽。
1706924549
1706924550 “庆历新政”还没全面铺开,就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了。
1706924551
1706924552 范仲淹被贬官后,写了一篇流传千古的佳文《岳阳楼记》以表志向,文章写道:
1706924553
1706924554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706924555
1706924556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不朽名句,千年后读来,亦是掷地有声,其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以及为公忘私的伟大人格,实为后人留下无价的精神财富。
1706924557
1706924558
1706924559
1706924560
1706924561 宋朝原来是这样:历史中国·960-1279 [:1706922617]
1706924562 宋朝原来是这样:历史中国·960-1279 二二 文武之道:包拯与狄青
1706924563
1706924564 新政夭折后,大宋朝廷又回到以前那种平淡无奇的状态中,得过且过。之所以还能够得过且过,是因为辽国与西夏都没来进攻,边境宁静。
1706924565
1706924566 由于西夏的崛起,对辽国是一大威胁,宋夏战争结束了,而辽夏战争刚刚开始。辽国三次对西夏发动大规模进攻,然而这个西北小国果然厉害,居然三次都把辽国给打败了。辽夏两国矛盾激化,对大宋来说无疑是有利的,因此大宋帝国国运长久,并不是真正强大,而是运气不错。
1706924567
1706924568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宋仁宗时代一无是处。宋朝皇帝有一个特点,暴君是比较少的,多数皇帝都有文艺范,温文儒雅,这也导致宋代文化高度繁荣。总体上说,宋朝是比较文明的一个朝代,对大臣的杀戮是很少的,这也是宋太祖遗留下来的传统,不杀功臣,而且“不以言罪人”,就是不因为你的政见不同,就抓起来杀头。
1706924569
1706924570 这种文明的政治气氛下,也涌现了不少清廉的官吏,虽然不能从根本来杜绝官僚主义,但毕竟给百姓带来一点希望。其中最著名的清官,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包青天包拯。
1706924571
1706924572 黑脸包公大名在中国是无人不知,小说、戏曲、电影、电视不断地演绎包公的形象,当然,这些都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包公形象,那么,历史上真正的包公是个怎么样的人呢?俗话说,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包公故事千年流传,经久不衰,这是出于民间对这位清官的爱戴。他是一位清官、铁面无私,这点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1706924573
1706924574 包拯出生于公元999年,他的政治生涯主要是在宋仁宗当朝时期,二十八岁考中进士,在大理寺(略相当于今天最高法院)任职,包公断案的本领,大概就是在这里学来的。后来到地方当过知县、知州,善于断案,政绩突出,加之为官清廉,在1043年时调回京师任监察御史,负责弹劾贪官污吏。时值庆历新政,包公属于无党派人士,既不站在范仲淹的改革派一方,也不站在夏竦的保守派一方,只是埋头做好自己的本分事。
1706924575
1706924576 《宋史》是这样写包拯的:“公性峻直,恶吏苛刻,务敦厚。”他是那种嫉恶如仇的人,对恶吏深恶痛绝。他出自大理寺,长期与刑狱打交道,但并不推崇严刑峻法,务求敦厚,显然这是受到儒家思想“忠恕”之道的深刻影响。与其他官吏不同,他几乎没有关系网,从不加入哪方阵营,史书称他“与人不苟合,不为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堪称为公忠体国之表率。也正因为如此,包拯在官场上升迁是比较慢的,他靠的是自己的实力与绝佳的口碑。
1706924577
1706924578 包拯最为人称道的,一是清廉;二是不畏强权;三是为民申冤,这也是包青天的形象。包拯为官数十年,可谓是两袖清风。在地方任职时,比如知端州时,端州盛产砚,以前官员总是巧取豪夺名砚以贿赂权贵,而包拯“岁满不持一砚归”。史传称他“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在吃、穿、住、用方面,当官时与没当官时并无两样。他甚至还立了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与包拯同时代的欧阳修称赞他“清节美行,著于贫贱”,可见其清廉的美名,在生前便是朝野尽知了。
1706924579
1706924580 自己坐得正,才有攻击贪官污吏的底气。
1706924581
1706924582 说到不畏强权,包拯也是出了名的。包拯当过监察御史、谏议大夫等,职责之一就是弹劾不法官员,可以说,这就是他的职业。古代的监察制度虽然发达,具体实施时未必有多少作用,说到底,监察官也是人,也害怕得罪人后遭到打击报复。但包拯很猛,攻击火力很强,天不怕地不怕,官修《宋史》中的《包拯传》中这样说:“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为此,他甚至得了一个“阎罗”的称号。
[ 上一页 ]  [ :1.70692453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