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924583
1706924584
被包拯弹劾落马的人无数,普通官员就不说了,就是朝廷重臣也得挨“奏”。
1706924585
1706924586
我们来说一个包拯弹劾三司使的故事。
1706924587
1706924588
三司就是盐铁、户部、度支三个机构,三司使即此三大机构的长官,总管国家财政,相当于财政部长。一听这名字,就知道是肥缺,谁坐上这位置,中饱私囊的机会多的是。三司使张方平购买了一富豪的地产,估计是低价买来,肥水不少。岂料被包拯抓住尾巴,一把揪下马来了,丢了这个肥差。继任三司使的宋祁是一位史学家、文学家,可是有个毛病,生活奢侈,出手阔绰。让这种人管国家财政怎行,包大人又上书皇帝,把他给拉下马了。顺便说一下,宋祁有个哥哥,名叫宋庠,当过枢密使、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单地说,就是宰相级的人物,也被包拯给弹劾下台了。
1706924589
1706924590
当然,必须承认,包拯能弹劾这么多人,与皇帝的开明是分不开的。若是遇上个暴君,你不畏强暴,只能意味着死得比别人早。
1706924591
1706924592
说实话,包拯给人的印象并不友善。他并不是那种和颜悦色的人,而是整天板着脸,一点笑容也没有。当时有人这样说:“包拯笑,黄河清。”什么意思呢?包拯要是能笑,那么黄河水也得变清了,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事。他有许多称呼,如“黑包公”、“包黑子”、“包侍制”、“包龙图”,前面是说相貌黑,后面是说他的官职。但最贴切的一个外号,应该是“阎罗王”,大家可曾听过有会笑的阎王吗?包拯就是那个不会笑,大笔一挥可夺人魂魄的阎罗王。
1706924593
1706924594
我们不要被他酷酷的外表欺骗了,他是一个外冷内热的人。他不会冲着百姓微笑,但绝对会为民伸冤。我们看惯了包公破案的故事,他在大理寺待过,在地方为官多年,后来又出任开封知府,确实破案无数,但具体是什么案件,史书仅仅记了一件。不过小说流传的包公案,也未必都是虚构,民间能流传,自有其蓝本。
1706924595
1706924596
1057年,包拯任开封知府,他修改了一些规章制度。比如说,以前开封府讲排场,小民是不能直接进去告状的,而要先转呈给胥吏。这样子,府中官吏贪败滋生,于是乎“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包拯把府衙大门打开,百姓可直接进门找包大人,既杜绝腐败,又提高办事效率。开封百姓,莫不拍手叫好。
1706924597
1706924598
由于性情耿直,包拯一生仕图起起落落,但总来说,他是幸运的,他治下的百姓也是幸运的。1061年,包拯成为枢密副使,跻身于最高决策层,只是不久后便病逝。斯人虽已逝,但他作为“清官”的形象却在民间广为流传,在老百姓心里树起了一块千年不朽的丰碑。
1706924599
1706924600
如果说包拯是宋仁宗时代最负名望的文官,那么狄青则堪称是最有才华的武将。
1706924601
1706924602
作为一代名将,狄青的军旅生涯是从一名普通士兵开始的,他一步一个脚印,以自己的才华以及坚忍不拔的精神,实现从士兵到统帅的人生飞跃。
1706924603
1706924604
1038年,李元昊称帝,宣布西夏独立,次年,宋夏战争爆发。在这场历时四年多的战争中,大宋军队整体表现不佳,多次在决战中被西夏军重挫。开战之初,宋军屡战屡败,全军上下士气低落,从将军到士兵对西夏军队都深持恐惧之心。
1706924605
1706924606
当时狄青是三班差使,仅仅是军队中的一个小头目,大家都不敢出战,他就自告奋勇,充当先锋。在四年多的战争中,狄青声名鹊起,每次战斗,他都冲锋在前,而且脸戴了一个铜面具,令人看了毛骨悚然,这也成了他的招牌标志。在四年多的战争中,他总共参加了二十五次战斗,身负八处箭伤,但都大难不死。他以无所畏惧的英勇表现以及拼命三郎的顽强作风,为自己赢得了未来。
1706924607
1706924608
由于战功卓著,狄青被提拔为延州指使。有一回,经略判官尹洙巡视前线时,与狄青交谈一些军事上的事,认为此人非常有才华,便把他推荐给了经略使韩琦、范仲淹,推荐词是:“此良将材也”。
1706924609
1706924610
正苦于手下无干将的韩琦、范仲淹马上召见狄青,经过一番交流后,发现这个小伙子武艺高强、精明强干,在行军作战上也极有天赋。韩琦、范仲淹一致认为,狄青乃是不可多得的将材,须好好培养才行。可是范仲淹也发现,狄青虽有军事天赋,却有一个很大的缺点:他的知识水平比较低。倘若要成为统率千军万马的将领,没有知识是不行的。范仲淹扮演了伯乐的角色,他送了狄青一本《春秋左传》,并语重心长地说:“一位将军若不知道古今中外的事,那也不过只有匹夫之勇罢了。”从此之后,狄青发愤读书,不仅读了《左传》,还把秦、汉以来的兵法书全都研究了,其军事理论水平也得到极大提高。
1706924611
1706924612
奠定狄青一代名将地位的一战,是平定侬智高之役。
1706924613
1706924614
侬智高是何许人呢?
1706924615
1706924616
这里我们先简单说些背景资料。
1706924617
1706924618
宋朝在疆域面积上,与全盛时期的汉、唐是不能相比的。此时西南的交趾(今越南北部)已经脱离中原政权的统治,在交趾与大宋邕州(广西南宁)之间,有一个广源州,其首领就是侬智高。广源州这个地方,崇山峻岭,有大山大河,盛产黄金、丹沙,民风强悍,善于战斗。侬氏家族历来是广源州的酋豪,臣服于交趾。侬智高这个人颇有野心与抱负,他曾经与交趾打仗,但战败被俘。考虑到侬氏的势力,交趾把他释放回广源州,可是这改变不了侬智高独立的决心。
1706924619
1706924620
仁宗皇祐元年(1049),侬智高出兵占据安德州,宣布脱离交趾统治,建立“南天国”。侬智高上表大宋朝廷,请求归顺,但是大宋朝廷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拒绝其要求。这位南天一霸索性广招亡命之徒,于1053年率五千精兵,攻破邕州,改国号为“大南国”,自称“仁惠皇帝”,之后连续占领横州、贵州、藤州、梧州、封州等,一路向东,直逼广州城。侬智高围困广州五十七日不克,遂解围攻破昭州。一时间,南方局势恶化,大宋帝国又一次面临严重的外患。
1706924621
1706924622
在这个时候,已经升任枢密副使的狄青自告奋勇,他上书皇帝说:“臣起自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愿得蕃落骑数百,益以禁军,羁贼首致阙下。”仁宗皇帝任命狄青为荆湖南北路宣抚使,讨伐侬智高。
1706924623
1706924624
狄青抵达前线后,发现情况非常糟糕。
1706924625
1706924626
起初驻扎在南方的宋军对侬智高多抱有轻视之心,正因为轻敌,故而损兵折将。狄青下令,所有将领不得轻举妄动,等待他统一部署。可是有人急于立功,对统帅的命令置若罔闻。陈曙擅自发兵八千出战,大败而还。狄青毫不客气地将陈曙斩首示众,所有人无不大惊失色。
1706924627
1706924628
侬智高发现新来的宋军统帅按兵不动,不由得讥笑大宋帝国的将军都是些贪生怕死之辈罢了,等了十来日没发现动静,稍有松懈。岂料狄青正是故意迷惑敌人,在敌人松懈之时,正是他进击之日。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正是狄青的作兵风格。宋军急行军一昼夜,一举越过天险昆仑关,出其不意地出现在邕州东北的归仁铺(广西南宁东北)。侬智高紧忙出动大军应战,狄青正面以步兵接敌,将蕃落骑兵作为奇兵,在战斗关键时刻投入作战,从左、右两翼包抄,侬智高大败,是役损失数千人。
1706924629
1706924630
吃了败仗后,侬智高退回邕州城内。狄青紧追不舍,推进五十余里,侬智高精锐尽失,自知不是狄青对手,遂纵火烧了邕州城,在夜色的掩护下,仓惶出逃。收复邕州城后,宋军缴获了侬智高留下的金帛巨万,并且发现了一具尸体,身着金龙袍。当时有些将领认为这是侬智高的尸体,打算向朝廷邀功。狄青答道:“安知这不是侬智高的诡计呢?我不敢在没确认的情况下,向朝廷假报邀功。”
1706924631
1706924632
狄青的判断是对的。据史料所记,侬智高的确没有死,他逃到了大理(今云南),不过其政治生涯从此画上句号。
[
上一页 ]
[ :1.70692458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