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924633
1706924634
狄青平定侬智高之役,其规模是比不上宋辽战争或宋夏战争。然而侬智高凭借广源州区区一块地盘与数千蛮兵,居然能蹂躏两广,从邕州一路杀到广州,可见宋朝国防力量之孱弱。这次胜利对兵事不振的大宋帝国来说,仍然算是注了一针强心剂。自太宗皇帝后的两百多年,大宋帝国在对外战争上胜少败多,弱势明显,狄青的胜利,对朝廷乃是莫大的慰藉。也正因为如此,狄青成为帝国的英雄,他一路高升,直至升任枢密使,成为帝国的顶梁柱。
1706924635
1706924636
狄青的人生就是一部奋斗的励志书。他出身低微,早年因为当兵,在额头上有刺字(宋募兵时多有刺字),后来成为国家重臣,刺的字还在。皇帝看不过去,亲赐药水让他把刺字除掉。狄青用手指着刺字对皇帝说:“陛下乃是以战功提拔微臣,而不是问臣的出身门第。臣之所以有今日,正是从此刺字当兵开始。臣想保留此刺字,以劝勉诸兵士能留在军队中,请恕臣不奉诏之罪。”也就是说,狄青留着额头上的刺字,就是要给普通士兵树立榜样,只要肯奋斗,就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1706924637
1706924638
在仁宗时代,狄青是最负盛名的将领,他的故事后来也同样被改编为小说,广为流传。狄青与汉代名将卫青颇有类似之处,两人均出身低微,后来均成为军界的一号人物。只是卫青崛起还沾了外戚的光,而狄青则完全是靠自己的奋斗。俩人的性格也有共同点,缜密而寡言,沉勇而有大略,居于高位时不忘卑微,始终怀着戒慎之心。在行军作战上,狄青与卫青一样,用兵上深谋远虑,审时度势,耐心等待最佳战机,不战则已,战则必胜。所不同的,卫青生于汉朝最强盛的时代,狄青所处的宋朝则相对孱弱,故而他虽有不世之才,终究未能取得卫青那么伟大的业绩。
1706924639
1706924640
1706924641
1706924642
1706924644
宋朝原来是这样:历史中国·960-1279 二三 熙宁变法(上)
1706924645
1706924646
在宋朝三百多年的历史里,宋仁宗在位时间长达四十一年。他算得上是一位好皇帝,正是由于他的宽厚仁政,才涌现出像包拯这样刚正不阿的文臣,以及像狄青这样从士兵到统帅的武将。可是仁宗皇帝缺乏开拓进取的雄心,整个大宋政坛暮气沉沉,特别是“庆历新政”失败后,党争纷起,朝廷弊政日益显现。
1706924647
1706924648
公元1063年,宋仁宗去世后,宋英宗继位。英宗在位时间仅仅四年,属于典型的过渡型政权。此时大宋帝国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已是危机重重。帝国的危机可以简要地归结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财政危机;其二是军事力量薄弱。
1706924649
1706924650
有些人会感到奇怪,既然天下太平,为什么帝国会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呢?这里面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是制度上的种种缺陷所致。“冗兵”“冗官”“冗禄”是造成财政亏空的三大原因。
1706924651
1706924652
在宋太祖时,帝国军队(包括中央禁军及地方厢军)数量是37万人;到了宋英宗时,军队猛增到了116万人,每年光军费的支出,就占财政总收入的一半以上。不仅兵员多,官吏也多。在宋真宗时,帝国官吏人数是1万多人,到了宋英宗时,已经达到2.4万人,几乎翻了一倍。宋朝以高薪养廉,每年官俸都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1706924653
1706924654
除此之外,朝廷还会发放许多额外的“冗禄”,比如高官在退休后还有发放“祠禄”,对于其后代还有“荫俸”等,以示皇恩浩荡。只是随着官吏数量以及“恩荫”人数的不断增多,这笔开销几乎成了无底洞。我们不要忘了,帝国为了维持与辽、西夏的和平,每年还提供大量的“岁币”,这也是极大的开销。以上种种原因,造成帝国表面风光,实际上财政已是捉襟见肘。
1706924655
1706924656
再来说说大宋的军事力量。
1706924657
1706924658
光从数量上看,英宗时代116万的常备军,放在今天也算是庞大的武装。可是大宋军事上的孱弱,在仁宗时代就尽现无遗了。且不说与西夏交锋时完全处于下风,就连西南算不上强大的侬智高,凭着数千兵力就可蹂躏两广,一路向东打到广州城下。这么多的军队干什么用呢?
1706924659
1706924660
宋朝在军事上积弱,是有历史原因的。
1706924661
1706924662
当年宋太祖陈桥兵变篡取政权后,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势力强大、中央政权脆弱的经验,采取“强干弱枝”的政策,把兵权收集于中央,大大削弱地方兵权,建立起“内重外轻”的军事制度。在宋初统一中国的战争中,这种军事制度的弊端尚未明显体现,当时用于扫平诸雄的主要力量,都是中央的禁军。
1706924663
1706924664
自“澶渊之盟”后,帝国进入长期和平时期,这种军事制度的弊端显露无遗。全国主要军事力量都集中于中央,那么边防怎么办呢?于是朝廷采取了一种轮戍的办法,中央禁军轮流到边疆戍兵。边疆将领没有一支固定的军队,军队没有固定的指挥官,“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领与士兵长期严重脱节,士兵的训练水平很低。遇到边疆有战事时,匆匆派中央军前往,结果士兵既不熟悉敌情,也不熟悉地形,也不熟悉将领,战斗力自然十分低下。
1706924665
1706924666
朝廷积贫,国家积弱。
1706924667
1706924668
帝国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1706924669
1706924670
时势造英雄。在这个时候,一位伟大的人物横空出世,他便是以变法光耀史册的王安石。
1706924671
1706924672
公元1067年,过渡皇帝宋英宗病死,他的儿子赵顼继位,史称宋神宗。
1706924673
1706924674
是年宋神宗年仅二十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在宋朝诸帝中,除了开国的宋太祖、宋太宗之外,就属这位宋神宗比较有雄心壮志。面对暮气沉沉的政坛,年轻的皇帝自然心有不甘,偌大一个帝国,却要受制于契丹、西夏,这皇帝脸上也没有光彩。他渴望着能像秦皇汉武那样,把帝国建成为一个超级强国,可是要怎么做呢?这时他想起了一个人,此人便是王安石。
1706924675
1706924676
为什么是王安石呢?
1706924677
1706924678
我们且来简单说说王安石的经历。他出生于1021年,二十一岁考中进士,任淮南判官,开始其仕途生涯。二十七岁时,王安石任鄞县知县,在任四年,政绩卓著,后调任舒州通判。大家都知道,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学问著称于当世,得到大文学家曾巩、欧阳修以及宰相文彦博等人的一致交赞,声名显于当世。1060年(仁宗嘉祐五年),王安石入京,出任三司度支判官,相当于财政部预算署署长。当时他便向仁宗皇帝上了一道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但是未被采纳。英宗皇帝即位后,王安石因母亲去世,依旧例守丧数年,暂时离开政坛。
1706924679
1706924680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出色的政治思想家,他对时局有清醒的认识,有非凡的见解,故而即便在野,仍有相当影响力。宋神宗之所以对王安石印象深刻,主要是从韩维那里得知其政治见解的。
1706924681
1706924682
韩维乃是王安石的好友,宋神宗还是太子的时候,韩维是太子府的书记官,经常给太子讲学论道,说到精彩之处时,他总是停下来谦逊地说:“这不是我的见解,这是王安石的见解。”正因为如此,宋神宗即位后,试图振衰起弊,重整国家雄风时,自然想到了王安石。
[
上一页 ]
[ :1.70692463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