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925189e+09
1706925189
1706925190 在土地问题的谈判上,宋朝处处处于劣势。
1706925191
1706925192 别看大宋国土辽阔,在军事上很难称为强国,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后盾,在外交上岂能折冲樽俎呢?经过双方的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妥协:宋国接收燕京及六州之地,每年向金国输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金国不再提出收取租税,作为补偿,宋朝另外年输一百万缗的“燕京代税钱”。
1706925193
1706925194 “海上之盟”乃是宋朝率先倡议的,表面上看,朝廷收回沦陷一百多年的部分汉地,可喜可贺,实则不然。若是辽国是一匹狼,那么金国无疑是一头虎,去了一匹恶狼,却来了一头猛虎,大宋岂可长保燕京之地呢?
1706925195
1706925196 在金国内部,不乏强硬的鹰派人物,完颜宗翰便是其中一人。他打心眼里瞧不起大宋军队,宋师在战场上一败涂地,凭什么获得燕京之地呢?在移交土地时,他拒绝把涿州、易州两块土地拱手让出。最后还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出面摆平此事,他对宗翰说:“海上之盟,不可忘也。”
1706925197
1706925198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尽管也看不起宋朝,但好歹能恪守盟约精神。然而不久后,金太祖便去世了,他的弟弟继位,史称金太宗。金太宗花了两年的时间,到公元1125年扑灭辽天祚帝之残余力量,辽国遂亡。此时宋、金两国的邦交却正悄然恶化,处于破裂的边缘。
1706925199
1706925200 大宋朝廷在军事上乏善可陈,没有雄厚的武力作为后盾,在外交上又无远见。当时有一些辽国将领投降金国后又叛变,转而投奔大宋,宋朝廷给予接纳,这无疑被视为对金人的挑衅。在辽天祚帝流亡期间,宋徽宗又派人与他秘密往来,试图扶植辽国残余力量以遏制金人势力的扩张,这种做法大大违背当年“海上之盟”不得单方面与辽国谈判的约定。
1706925201
1706925202 在金人看来,宋朝的做法简直是背信弃义。
1706925203
1706925204 金太祖的二儿子完颜宗望向金太宗建议:“宋人无信,若不先下手,必为后患。”从建国(1115年)到灭掉辽国(1125年),金国只花了十年时间,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战绩,其自信力也空前高涨,自然想得寸进尺。宋王朝在这个微妙时间点上,又犯下一系列外交错误,自然轻易地被人抓住小辫子,有了发动战争的借口。
1706925205
1706925206 宋宣和七年十月(金天会三年,1125年),金太宗下诏,大举侵宋。金兵分为两路,西路由完颜宗翰指挥,由大同进攻太原;东路由完颜宗望指挥,由平州进攻燕京。根据其战前制订的计划,两路大军得手后,将会师于大宋首都开封城。
1706925207
1706925208 我们先来看看西线战事。
1706925209
1706925210 金国大将宗翰在发动侵略同时,派遣使者入太原城见童贯,指责大宋方面背弃海上盟约精神,招降纳叛。宗翰原本就是鹰派人物,在写给童贯的信中,他语气十分强硬,把责任统统推到大宋一方。当童贯得知金军已倾巢而出的消息后,他目瞪口呆,问金国使者道:“如此大事,何不早来交涉?”
1706925211
1706925212 金国使者冷冷道:“大兵已发,不须先告。童大王何不速割河东、河北之地,以大河为界,这样大概还可以保存宋朝宗社吧。”
1706925213
1706925214 童贯为什么被称为“童大王”呢?原来当年宋神宗留有遗训,若能收复燕云之地,则进王爵。童贯首倡“海上之盟”,又是北伐军的总指挥,尽管没打胜仗,但还是要回了燕京。朝廷依神宗遗训,封他为广阳郡王。
1706925215
1706925216 这位童大王慌了手脚,金兵大举入侵,很快就会杀到太原城下。金兵的战斗力,他是见识过的,自己那三脚猫的功夫,打辽兵都不行,如何与金兵交锋呢?看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啊。童贯找了个借口,称自己要回朝廷请示,说得冠冕堂皇的。此言一出,众皆哗然,这岂非明摆着是临阵逃跑吗?太原知府张孝纯赶忙劝道:“大王若临阵而去,人心士气动摇,河东非宋所有矣。”可是童贯哪儿听得进去,弄了辆马车,头也不回向开封急奔而去了。
1706925217
1706925218 大统帅都逃了,士兵们哪有决死一战的信心呢?很快,朔、武、忻、代等州先后被金兵占领,完颜宗翰兵围太原。太原军民在张孝纯、王禀等人的率领下,英勇抵抗,才勉强阻止敌人的攻势。
1706925219
1706925220 再来看看东线战局。
1706925221
1706925222 完颜宗望率领的东路军从平州出发,连陷檀州、蓟州。镇宗燕京的郭药师原本是辽国降将,如今金兵大举压境,他索性举部投降。宗望原本就轻视宋朝,得到郭药师后,更打探到宋军的底细,越发不把对手放在眼里。金兵以郭药师为向导,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
1706925223
1706925224 此时的大宋京城已是乱成一锅粥。
1706925225
1706925226 自从澶渊之盟后,京城百姓一百多年没有经历过战火,如今金兵马不停蹄向这里进军,人心震动。别说寻常百姓,就是皇帝与大臣们也惊慌失措。不得已之下,皇帝下了一道“罪己诏”,并发布一系列新政策,革除一些弊政,企图挽回民心。可是临时才想到抱佛腿,哪里能立竿见影呢?
1706925227
1706925228 宋徽宗,这位著名的艺术家皇帝,面对危局时并比不童贯高明多少。他的第一个念头同样是逃跑,因为时局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他所能控制的能力。金兵从北杀来,宋徽宗打算向南逃窜,可是一国之君逃跑了,国家怎么办?国都怎么办?宋徽宗便把太子赵桓任命为“开封牧”,目的是让太子留守国都,让他去处置这个烂摊子。
1706925229
1706925230 时任太常少卿的李纲认为:“如今敌人猖獗,若不正式传位给太子,不足以招徕天下豪杰。”他与吴敏等人联合向宋徽宗进谏,要求传位给太子赵桓。这位艺术家皇帝说了一句话:“我平日性刚,不意金人敢如此。”直到这个时候,他还自以为是个性格刚强的皇帝,其实内心深处,他只不过是个胆小怕事的皇帝罢了。说完这句话后,他突然间一阵心悸,胸口被一股气堵住似的,忽然不省人事了。等到他醒来时,吩咐左右取来纸笔,用漂亮的瘦金体写下:“皇太子可即皇帝位,予以教主道君退处龙德宫。”
1706925231
1706925232 国难当头,宋徽宗并没有自己说的“性刚”,而是选择了逃避,采纳李纲等人的意见逊位,由儿子赵桓继位,即宋钦宗。
1706925233
1706925234 宋钦宗在风雨飘摇中尴尬登基,可是坏消息却不断传来。
1706925235
1706925236 金兵的铁骑正呼啸而来。金东路军统帅宗望攻破信德府后,宗弼紧接着攻取汤阴,进逼濬州(河南浚县)。面对金兵强大的攻势,宋军的防线全面崩溃,士兵望风而逃,濬州很快失陷,金兵渡过黄河,已经逊位的宋徽宗也顾不上颜面,从开府出奔,一直逃到了京口(江苏镇江)。
1706925237
1706925238 新朝廷出现了对立的两派,一派主张逃跑,一派主张抗战。主张逃跑的人认为新皇帝不能待在危险的都城,应该马上南渡长江,或是西奔关中。被提拔为兵部侍郎的李纲则坚决主张抗战,并建议宋钦宗亲征。宋钦宗摇摆不定,他先是答应亲征,但当金兵逼近开封时,他又想开溜,被李纲所制止。
[ 上一页 ]  [ :1.70692518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