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926110
在岳飞被赐死的同时,南宋与金国达成不平等之和约。
1706926111
1706926112
根据和约,宋向金称臣,金主册封宋主为皇帝;宋每年贡金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每年金主生辰,宋应遣使致贺;金归还徽宗皇帝的灵柩及高宗生母;宋金两国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为国界;宋割唐、邓两州以及陕西商秦之半给金国。
1706926113
1706926114
可以说,这份和约就是丧权辱国的条约。
1706926115
1706926116
近来,史学圈里颇有为秦桧翻案之风,认为他对实现宋金之和平有贡献。这着实是危险的论调。这不是真正的和平,而只是屈尊投降。我们必须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宋高宗一直以来想与金国议和却屡屡被拒绝呢?因为当时南宋毫无反抗之力,任人宰割,金人取宋土易如反掌。而兀术本是坚决主战者,在绍兴十一年不得不接受议和,实则金国的力量已经不足以打垮南宋了。南宋有机会收复失地,最终却以屈辱议和收场,试问秦桧何功之有?这根本不是和平,而是投降。试看看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他们根本没有盼头,因为他们早被宋高宗、秦桧之流抛弃了。这岂是真正的和平?
1706926117
1706926118
1706926119
1706926120
1706926122
宋朝原来是这样:历史中国·960-1279 三九 风云再起:书生亦能建奇功
1706926123
1706926124
怯懦的朝廷以牺牲岳飞与国家尊严及利益的双重代价,换来了二十年的所谓“和平”。宋高宗终于可以高枕无忧,过足皇帝瘾;而秦桧仍然干他陷害忠良的勾当,足足当权十五年。屈辱来换取安定,本是短视的行为,自然无法消弭野心家的勃勃雄心。二十年后,金国单方面撕毁和约,卷土重来,晚年的宋高宗终于还是蒙羞了。
1706926125
1706926126
与南宋议和后不久,金国权臣兀术去世,金熙宗变得荒淫嗜杀,最终被完颜亮发动政变杀死。完颜亮当上金国皇帝后,对内残酷镇压异己,对外则奉行扩张政策。
1706926127
1706926128
绍兴三十一年(1161),在经过多年的准备后,金帝完颜亮大举南侵,动用的兵力多达六十万人,几乎是举国之兵。金兵在漫长的边界线上,东起淮东,西至陕西,千里战线上同时发起进攻,声势之浩大,为宋金战争以来所未有。
1706926129
1706926130
南宋帝国偏安一隅,秦桧当权了十五年,把国防都荒废了,对金国入侵又备战不足,一开战便连连失利。金兵分四路出击,其中三路从陆上出击,一路则由海道进击。宋军的部署如下:西部防区由吴璘负责,中部防区由成闵负责,东部战区由刘锜负责,海防则交给了李宝。自宋金议和、岳飞被杀,已经过去了二十年,这二十年里,南宋许多名将陆续谢世,朝廷又荒于战备,军队的战斗力已大不如从前。
1706926131
1706926132
对宋军来说,东线防区承受的压力最大。
1706926133
1706926134
名将刘锜被任命为东线防区长官,虽然他雄心壮志,欲重写二十年前顺昌大捷的奇迹,老病缠身的他喊出了“取重阳日到京师(开封)”的豪言壮语,然而奇迹却不再重演。刘锜试图自江阴北渡淮河,出击失利,继而其左翼的王权不战而弃庐州。金帝完颜亮兵分两路,自己率主力南下,进抵长江沿线的采石;另一路十万大军破滁州、占真州,直逼扬州。被宋高宗寄于厚望的刘锜被迫弃扬州,退守瓜洲,不久瓜洲又告失陷,刘锜只得再退镇江,与金军隔江对峙。
1706926135
1706926136
在这个时候,传来了南宋海军名将李宝在唐岛大破金国水师的好消息。
1706926137
1706926138
为了一战消灭南宋,金帝完颜亮打造了一支庞大的舰队,总计有六百艘战船与七万人,打算沿着海道南下,直接进攻南宋帝国的首都临安。南宋帝国不仅要在陆地上阻击金兵,同时还要在海上作战。这时南宋能用于海上作战的兵力是多少呢?仅有一百二十艘海船与三千能胜任水战的弓弩手。
1706926139
1706926140
海军名将李宝原本是岳飞的部将,早年随岳飞抗金,被派遣到北方敌陷区开展游击战并联络抗金义兵,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坚持抗战。他擅长水战,曾经在岳飞的授意下,从海路发起一次长距离的奔袭战,突袭金人控制下的登州。如今,他又要在海上大放光芒了。
1706926141
1706926142
海战与陆战不同,陆战可以凭险而守,而海战则无险可守。李宝临危受命后,他即刻面向宋高宗请求率舟师北上,寻觅有利战机,在离首都临安越远的海域与金海军决战,则越有利。他的战略意图非常清晰,应将战场设定在敌人一方,牢牢把握战争的主动权,决不能被动坐等敌人上门。
1706926143
1706926144
李宝率一百余艘船北上,沿途招抚了不少抗军义兵,扩充自己的实力。他得到情报,金帝完颜亮命令舟师于十月十八日发兵入钱塘江,直接进攻临安。金国庞大的船队已经出动,时间急迫,李宝立即命舟师北上,泊于石臼山,金船队泊于唐岛(又名陈家岛),双军相距仅三十余里,一场海上大战已是不可避免。
1706926145
1706926146
金水师虽然拥有六百艘船与七万人,远远超过李宝的兵力,但水战经验却严重不足。李宝还获悉一个极其重要的情报:金船为了防水,竟然使用极易燃烧的油布为帆。针对敌船的弱点,李宝设计火攻方案,在风向、洋流的配合下,以火箭密集攻击。
1706926147
1706926148
战斗开始后,金船很快着火,在风力的作用下愈烧愈旺。貌似强大的金国海军几乎遭到全军覆没的下场,六百艘战船损失了五百余艘,除了总统领苏保衡侥幸逃脱外,金国海军其余高级将领不是被杀就是被俘,士卒死亡数万人。
1706926149
1706926150
这是规模空前的大海战,李宝在水师力量居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果断出击,凭借着自己的勇气与才能,赢得伟大的胜利,确保了南宋海疆的安全。
1706926151
1706926152
然而,在陆路上,南宋的长江防线已危在旦夕。
1706926153
1706926154
高宗皇帝得悉完颜亮即将率大军渡江的消息后,面如土色,他的第一个念头,还是逃跑。皇帝急着召开群臣会议,商议避难于海上的事宜。时任左相的陈康伯认为在此危机关头,圣驾绝不可逃避,否则大势去矣,并力劝高宗亲征,以鼓舞士气。过惯幸福日子的高宗也实在不想在年老时还颠簸于风浪中,遂下诏由叶义问巡视江淮兵马,虞允文为参谋军事。
1706926155
1706926156
虞允文乃是进士出身,一介书生,不想此去后,竟然不可思议地为南宋帝国立下卓著的战功,令所有人跌破眼镜。
1706926157
1706926158
当时完颜亮已准备从采石(安徽当涂西北)南渡长江。倘若金人渡江成功,后果不堪设想。驻守采石的南宋将领王权在之前的一系统战斗中,屡战屡败,被朝廷解除兵权。朝廷打算以李显忠接管王权的部队,在李显忠抵达之前,先由虞允文前往采石犒师。
1706926159
[
上一页 ]
[ :1.706926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