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92621e+09
1706926210 在金国方面,金世宗急于收拾国内残局,无意推行完颜亮的南侵政策,也派使者前往南宋议和,重申二十年前的条约。但此时南宋国内对当年条约中的不平等内容已是无法接受,特别是其规定宋必须对金称臣。宰相陈康伯是主战派人物,他坚持宋与金两国对等的原则。宋高宗派洪迈出使金国,在国书中采取敌国之礼。所谓“敌国之礼”,就是对等国家的礼节。
1706926211
1706926212 洪迈到了金国后,金人见宋朝国书用的是“敌国礼”,勒令他改为臣子礼,在朝见金世宗时,也须用旧礼。洪迈坚决不从,被金人反锁在使馆里,不提供水与食物,饿了三天三夜。然而洪迈表现出毫不屈服的民族气节,最后金人没有办法,只好把他给放回国了。
1706926213
1706926214 对于南宋朝廷,在和战之间真正的转折点,乃是宋高宗的退位。
1706926215
1706926216 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当了三十六年皇帝的宋高宗出人意料地宣布退位,由太子赵眘继位,史称宋孝宗。
1706926217
1706926218 宋高宗为什么会突然退位呢?
1706926219
1706926220 恐怕跟完颜亮南侵有很大关系。
1706926221
1706926222 自从登基以来,宋高宗在对外政策上始终一贯软弱,一味求和。为了偏安一隅,苟且偷生,他甚至不惜杀了名将岳飞以迎合金人,换取所谓的二十年“和平”。然而,这种“和平”是建立在屈辱的基础上,而且把和战的主动权拱手让给金人。完颜亮撕毁和约,悍然入侵,无异于给宋高宗一记响亮的巴掌。我们从心理学分析,此时的宋高宗应是内心处于极度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他内心仍然想屈尊求和;另一方面他对金人能否信守和约又开始怀疑,同时主战派收复中原的呼声高涨,他面临两难选择。与其如此,不如退位,把朝政交给新皇帝去解决吧,他不想再为此劳思费神了。
1706926223
1706926224 宋孝宗上台后,便做了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为岳飞平反昭雪。他登基后不到一个月,便下诏追复岳飞原官职,隆重改葬,并寻觅岳飞后人,加以录用。
1706926225
1706926226 但是孝宗上任伊始,并没有表现出积极的主战倾向,仍然谋求与金国的和局。此时担任参知政事的史浩(他也是孝宗的老师)极力认为应该放弃陕西,避免对金人的挑衅。宋孝宗于是下诏,放弃宋军在西北收复的秦凤、熙河、永兴三路。此议一出,虞允文大惊失色,上书皇帝:“恢复莫先于陕西……一旦弃之,则窥蜀之路愈多,利害至重,不可不虑。”朝廷非但不听,反而把虞允文贬为夔州知州。
1706926227
1706926228 不得已之下,吴璘被迫与当年的岳飞一样,奉诏班师。
1706926229
1706926230 当时有僚臣抗议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奈何退师?”吴璘无奈地答道:“璘握重兵在远,有诏,璘安敢违。”宋孝宗一面为岳飞平反昭雪,另一面又做出与当年宋高宗同样的事,可谓矛盾矣。于是乎吴璘在西北收复的三路十三州之地,一夜之间全部放弃,这可是所有将士拿命拼来了,这种结局谁也没法接受,整个兵营都充斥着悲伤的哭泣声。
1706926231
1706926232 后来宋孝宗召虞允文进京入对,并问及弃地之事。虞允文慷慨陈词,由于没有纸笔,他索性用手中的笏板为笔,在地板上画起地图来,向皇帝说明放弃土地的危害。宋孝宗这时才顿足道:“史浩误朕!”只是为时晚矣,吴璘所放弃的十三州之地,早已落入金人之手了。
1706926233
1706926234 随着老将张浚入主枢密院,主战派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1706926235
1706926236 在刘锜去世后,南宋中兴名将硕果仅存的,只有张浚与吴璘。张浚在高宗皇帝时就当过宰相,在朝野都享有极高的威望,他也是坚定的主战派。秦桧当权后,张浚失势,直到完颜亮南侵时,朝中无大将,宋高宗才重新起用张浚。宋孝宗向来敬重张浚为人,隆兴元年(1163)正月,他升迁张浚为枢密使,同时都督江淮军马。
1706926237
1706926238 宋孝宗由议和走向主战,也是大势所驱。
1706926239
1706926240 在张浚出任枢密使后,金国遣使前来索取被南宋收复的海州、泗州、唐州、邓州、商州之地,并致信张浚称,要按照旧约(即绍兴十一年之条约)来划定边界以及岁币,否则将兵戎相见。此时金国已经平定耶律窝罕之乱,南宋政府坐失良机,错过了最佳的北伐时机。张浚坚决拒绝金人之要求,他回信答复说:“疆场之一此一彼,兵家之或胜或败,何常之有?”言下之意,彼一时,此一时,你金国也不一定能在战场打赢我南宋。
1706926241
1706926242 张浚的强硬立场,令金世宗勃然大怒,遂派遣蒲察徒穆、萧琦等将领分别屯兵于虹县、灵璧,积粮修城,做好南侵的准备。
1706926243
1706926244 看来宋金之战,势必还要在战场上一决雌雄。
1706926245
1706926246 张浚入见皇帝,力劝宋孝宗移驾建康府,鼓舞士气。他分析说:“金人秋必为边患,当乘其未发攻之。”不能被动挨打,应该先发制人。与宋高宗相比,宋孝宗恢复中原的决心是比较大的,他对张浚说:“公既锐意恢复,朕难道独甘偷安吗?”于是决定出师渡淮,北伐收复中原。
1706926247
1706926248 由于当时金兵重兵屯于虹县与灵璧,进攻这两处据点便成为北伐的首要目标。时任淮西招抚使的李显忠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充当先锋;建康都统邵宏渊献上攻取虹县、灵璧二城之策。张浚便派遣李显忠出濠州攻灵璧,而邵宏渊出泗州攻虹县。
1706926249
1706926250 隆兴元年五月,众人翘首以盼的北伐开始了。
1706926251
1706926252 由于张浚战前工作做到位,北伐伊始,进展十分顺利。
1706926253
1706926254 李显忠渡过淮河后,金将萧琦率领精锐骑兵拐子马来战。北伐军士气如虹,大破金兵,进而收复灵璧。李显忠率军入城时,秋毫无犯,中原百姓风闻王师北伐,纷纷前来投奔。不久后,金将萧琦向李显忠投降。
1706926255
1706926256 邵宏渊在进攻虹县时,则遇到金兵顽强抵抗,久攻不克。李显忠便令在灵璧投降的金兵前往向虹县守军劝降,告以利害祸福。在李显忠的心理攻势下,金守兵军心瓦解,守将蒲察徒穆也放下武器投降。
1706926257
1706926258 尽管首战告捷,但宋军内部却出现不和谐因素。邵宏渊本是主攻虹县,但功劳却被李显忠抢走了,他心里不是滋味。再者,当时邵宏渊军中有一名士兵违纪,被李显忠处决,这更令他感觉没面子。于是邵宏渊与李显忠两员北伐主将之间出现了裂痕。
1706926259
[ 上一页 ]  [ :1.706926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