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945961
1706945962
越州面向大海,境内河流、湖泊众多,各类河鲜、海鲜是市场上的重要商品。诸暨县东八十里的山遐浦,“高公湖为浦,取鱼所集千艘,后人思之,号山遐浦”[669]。大量渔船满足了越州人对鲜鱼的消费需求。不过活鲜鱼容易死亡,一旦变质,无论是渔民还是商人都要蒙受损失,所以商人和渔民对水产品进行了技术加工,用制成咸鱼和鱼干的方法把商品抛向市场。《岭表录异》卷下云:“彭骨吴呼为彭越,盖语讹也。足上无毛,堪食,吴越间多以异盐藏,货于市。”越州人制作咸鲜产品历史悠久,一直保持到今天。
1706945963
1706945964
越州市场贸易中有大量的手工业品,如食盐、越瓷、高级丝织品及藤纸、苔笺等。
1706945965
1706945966
中唐以后,政府实行榷盐,两浙地区生产食盐后,将其运输到湖、越、杭三场,而商人们则到三场来进货贩运。国家通过这三场作为中转,然后有组织地将部分食盐运向各地,因此三场都设在交通便利处。官榷场的设立,大量食盐在越州买卖或从越州运出到全国各地,促进了越州商品经济繁盛局面的出现。
1706945967
1706945968
越州是南方最重要的丝织品生产地,不少产品在本地销售。罗隐《绣》诗云:“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蜀锦谩夸声自贵,越绫虚说价犹高。可中用作鸳鸯被,红叶枝枝不碍刀。”[670]越绫和蜀锦相互作比较,证实在全国市场上是比较有竞争力的。施肩吾云:“卿卿买得越人丝,贪弄金梭懒画眉。女伴能来看新,鸳鸯正欲上花枝。”[671]越州丝绸质量较高,织出的图案十分闻名。《白居易集》卷17收有一诗,题云《元九以绿丝布、白轻褣见寄,制成衣服,以诗报知》,元稹以“绿丝文布素轻褣”送到京师,白居易收到后就让老婆缝成衣服。元稹送的丝织品推测有可能是来自越州的市场,而京师官员对越州的高级丝织品十分欢迎。
1706945969
1706945970
越州市场上,大宗商品应该是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粮食、蔬菜、肉食、衣服等,同时也有一部分奢侈商品,如珠宝、高级丝织品、国外的商品等,繁杂丰富,种类较多。从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来看,越州的市场是以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为前提的,是商品经济全面发展的结果。
1706945971
1706945972
4.众多浓厚实力富商的出现
1706945973
1706945974
浙东观察使皇甫政曾于宝林寺“大设斋,富商来集,政又择日,率军吏州民,大陈伎乐。……百万之众,鼎沸惊闹……顷刻之间,到宝林寺,百万之众,引颈骇观”[672]。宝林寺的一个斋会,由于是观察使举办的,所以引得富商们纷纷前来,说明越州城内富商众多。州城内有“百万之众”,尽管说得比较夸张,但说明州城内居住着众多士兵和老百姓,富商的出现有众多人口的需求来支撑。皇甫政为观察使在唐德宗贞观三年至十三年间,说明唐中期越州城内居民众多,富商云集,商业十分繁荣。
1706945975
1706945976
实力强大的商人往往通过长途贩运赚足钱财,经营规模十分庞大。如在明州象山县和台州宁海县交界处的祚圣庙,“唐贞观中,有会稽人金林数往台州买贩,每经过庙下,祈祷牲醴如法,获利数倍”[673]。越州前期就已有特别有实力的商人进行长途贩卖。又独孤及谈到与江西进行物资交易的有各地富商:“豫章郡左九江而右洞庭……由是越人、吴人、荆人、徐人,以其孥行,骆驿渐至大江之涯。于是乎宏舸巨鹢,舳接舻隘。”[674]越州商人被排在各地商人的首位,说明越州人经商在国内已有一定影响,用巨船运输物资是十分常见的现象。
1706945977
1706945978
越州是外国商人上岸的一个港口,因而在越州市场上有外国商人的身影。日本岛东面海中有岛屿邪古、波邪、多尼等,“北距新罗,西北百济,西南直越州,有丝絮、怪珍云”[675],这些岛屿航行到浙东的船大多以越州为目的地。在越州城里,有大量的外国商人。韩愈云:“越商胡贾脱身罪,珪璧满船宁计资。”[676]杜甫说:“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流。”[677]这儿的商胡是沿浙西运河到达西陵驿,经江南运河再到达扬州。
1706945979
1706945980
越州也有不少商人远赴国外经营的。如仁明天皇嘉祥二年(849)八月,唐商53人到达日本,里面很难说没有越州商人。日本文德天皇齐衡三年(856),越州商人詹景全、刘仕献等到达日本,他们肯定是将越州的大宗商品运向日本。开元时徐延寿云:“金钏越溪女,罗衣胡粉香。”[678]说明外国香药在当时很受越女的欢迎。至于这胡粉香药到底是外国商人还是本国商人运来的,就比较难说了。
1706945981
1706945982
5.城内奢侈消费阶层的形成
1706945983
1706945984
越州城内居住着众多官员及其他们的家属、军队、手工业工人和进城服徭役及从事服务业的农民等,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品需要依靠城市商业来提供。越州由于商业发展,城内还出现了一批特殊的商业消费者。
1706945985
1706945986
北宋王禹偁在《小畜集》卷30《柳府君墓碣铭》中云:“于时宦游之士,率以东南为善地,每刺一郡,殿一邦,必留其宗属子孙,占籍于治所,盖以江山泉石之秀异也。至今吴越士人多唐之旧族耳。”说明不少官员带了家人一起上任,之后这些人就在江南生活,不少官宦的后代定居在吴越之地。富人贵族官僚集中在城市中,他们需要以声色犬马为主的娱乐活动,越州城内遂出现了许多卖艺人和妓女。元稹在浙东为观察使时,“乃有俳优周季南、季崇及妻刘采春自淮甸而来,善弄《陆参军》,歌声彻云”[679]。妓女的出现,最能反映城市的奢侈消费之风。
1706945987
1706945988
越州城内生活着这样一批消费者,他们必然对城市商业有所要求,并且会对社会风气产生影响。吕温曾云:“天宝季年,羯胡内侵,翰苑词人,播迁江浔,金陵、会稽文士成林,嗤衒争驰,声美共寻,损益褒贬,一言千金。”[680]大量的文人士大夫在城内活动,“声美共寻”,追求声色,应该说,这是对越州城内出现奢侈消费阶层的准确描述。由于浙东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对富豪文人的醉生梦死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江外优佚,暇日多饮博”[681],想尽办法寻找刺激。
1706945989
1706945990
四、城市商业发展对越州社会经济的影响
1706945991
1706945992
唐代人认为越州之所以“都会蕃育,膏肆兼倍”,主要与“女有余布”和“农有余粟”有关[682]。反过来,由于越州商业的发展,对以纺织业为代表的手工业和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农业,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举大者来说有这样几个方面:
1706945993
1706945994
1.促使了越州农村商业的勃兴
1706945995
1706945996
唐代越州城市商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地区商业经济的发达,在一些交通要道,出现了众多草市。草市是越州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直接产物,设置在县城以外的人口稠密区和交通便利处。一些在商品出产地附近的草市就直接以商品命名,称鱼市、橘市等。
1706945997
1706945998
如会稽县有著名的平水市。《嘉泰会稽志》卷10《水》云:“平水在县东二十五里,镜湖所受三十六源水,平水其一也。唐元微之撰《长庆集序》云:‘尝出游平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诗,召问之,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也。’水南有村市、桥渡,皆以平水名。”[683]平水市出现的时间较早,通向各地的交通比较发达,水陆都十分方便,有利于四远客商前来交易。尽管平水仅是一草市,但至唐末规模较大,遂成为一个城镇。光启二年,钱镠曾派骆团守平水,后“镠出平水城”[684],估计为了保护草市中的商业已筑有城墙。
1706945999
1706946000
像这样的草市在越州有很多。再如上虞县有五大夫市,在县北35里。《唐文拾遗》卷30余球《五大夫市新桥记》云:“会稽东不远七十里,有大泽曰虞江,江之东南廿里有草市……故其地也,聚天下之民,鬻天下之货,市之南岗则德兴村大云寺,置庄于兹市之北新江路,路通于市。”五夫市建于交通要道旁,商人众多,货物交易十分热闹,市边有寺庙。再如山阴县西20里有梅市,孟浩然有诗云:“怀仙梅福市,访旧若耶溪。”[685]郎士元也云:“梅市门何处,兰亭水向流。西兴待潮信,落日满孤舟。”[686]梅市设在交通要道旁,市内建有桥梁,便于行人往来和船只靠岸。再如萧山县南30里有临浦市。《宝庆会稽续志》卷3《市》云:“临浦市,在县南三十里,唐施肩吾诗有‘旅次临浦市’者,即此地也。”
1706946001
1706946002
除草市外,在一些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新的经商场所不时涌现。如方干诗云:“沙边贾客喧鱼市,岛上潜夫醉笋庄。”[687]时方干居住在镜湖边,他看到的鱼市应当也是在镜湖周围地区。元稹说:“镜澄湖面,云叠海潮齐。……长干迎客闹,小市隔烟迷。”[688]这个“小市”也在镜湖附近。再如韩翃诗云:“暮雪连峰近,春江海市长。”[689]海市的形成主要与海上运输的便利和海上渔业生产有关。
1706946003
1706946004
越州农村还有一种叫店的农村基层商业交换场所。前引《太平广记》卷105“李惟燕”条,谈及“天宝末,惟燕为余姚郡参军,秩满北归,过五丈店,属上虞江埭塘破,水竭”。五丈店,位于明越之间的水路交通线旁,可能发展成了有多个商业店铺组成的村落或小集镇。《太平广记》卷33引《续仙传》“马自然”条谈到道士马湘等三人在越州时,“到诸暨县南店中,约去禅院七十余里”。这儿的南店是一个特指的地方,即周围人一讲都十分清楚它的所在,所以住宿的人多,经营规模较大,可能附近还有其他的商店。这些店日后一部分有可能会发展成为农村集市,成为商业交换的一个中心。
1706946005
1706946006
越州的草市和店往往设立在江河边和交通要道旁,如罗隐云:“村桥酒旆月明楼,偶逐渔舟系叶舟。”[690]时间一长,这样的村桥旁就很容易产生出一个草市来。河旁的草市和店特别有利于货物的水陆运输,草市中都有桥梁和周围地区相通,有交通路线与四周农村相连,十分有利于草市的成长和发展。越州草市和店,商品交换的种类较具地方特色,与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如越州靠近湖泊边的一些草市,常以鱼盐作为主要商品,所谓“鱼市酒村相识遍,短船歌月醉方归”[691],市中主要的商品以鱼、酒为主。草市的大量出现,促进了越州农产品的流通,使大量农民的生产剩余物通过市场成为了商品。
1706946007
1706946008
2.使越州农村的经济面貌和生产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1706946009
1706946010
越州城市商业的发展,对周围农村地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使得农民与城市的关系日益密切,农民进入城市的人数增多。农民进入城市,一方面为城市提供手工业劳动,另一方面也可为城市提供商品。浙江四明山下有张老庄,“其家富,多养豕”[692],显然养猪是为了出售,养猪使其家富裕了。不少农民养殖了鸡鸭鹅等小家禽,运进城市出售。武则天时,有人“担鹅向市中”,说明农民看到了州城中的消费者对小家禽的消费需求,投其所好进行养殖,以获取经济利益。裴肃在越州时,“惟嗜兔,日再食”[693],说明兔子已有家养肉食的。《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上》谈到刘汉宏战败,“汉宏易服持脍刀而遁,时军中有异其状者,将擒之,汉宏诳曰:‘我宰夫耳。’遂伏于乱尸之内得免”。农民在大城市内专为屠夫是十分常见的。其他如鱼类、蔬菜、粮食等物品的供应也无不如此。可知城市对农民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它吸引了相当一部分的农民渐渐离开土地而依赖城市经济。
[
上一页 ]
[ :1.70694596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