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948041
1706948042
最值得一提的是张说,他和郭元振、赵彦昭关系紧密,当姚崇在同州落魄时,还让赵彦照弹劾他,估计是针对景云二年姚崇向睿宗提出的安定皇储的建议,因为这个建议主张出宋王成器、申王成义为刺史,岐王隆范、薛王隆业交出兵权,太平公主东都安置,被人认为是“离间骨肉”。姚崇回来后,张说看到姚崇与玄宗的关系过于密切,不免心里紧张起来,于是到岐王隆范家疏通关系。在玄宗和姚崇的眼里,大臣与诸王热络,这是犯了最大的忌讳。
1706948043
1706948044
要知道玄宗当年立为太子,并不是一帆风顺。成器作为嫡长子,武则天时曾经被立为太子。睿宗即位,成器是“累日涕泣固让,言甚切至”,李隆基才被立为太子。之后,太子位子多次摇动,睿宗对太子不断怀疑。即位后的玄宗,对虎视眈眈的诸王怎么会不敏感啊?所以,张说出为相州是必然的,只是因为曾经与玄宗有过师生关系,玄宗才没有更严厉的举动。开元二年六月,宋王成器兼岐州刺史,申王成义兼幽州刺史,幽王守礼兼虢州刺史,“令到官但领大纲,自余州务,皆委上佐主之”,即使让他们到了地方,也是不得领州务,刺史只是个名分而已。就是一起商量诛太平公主的岐王隆范和薛王隆业,也在第二月出为兼绛州刺史和兼同州刺史,而且这几位王还得每季派二人入朝,“周而复始”[220],玄宗是密切地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1706948045
1706948046
再说郭元振,本以为自己对唐王室贡献卓著,因为在平定太平公主时,他是主要的谋划者。其时“睿宗恐宫中有变”,也就是说担心万一控制不住局面太平公主会取得胜利,所以他“御承天门,号令南衙兵士以备非常。郭元振帅兵侍卫,登楼奏曰:‘皇帝前奉诰诛窦怀贞等,惟陛下勿忧。’睿宗大喜”[221]。朝廷宰臣自顾不暇,只有郭元振卫护在睿宗身边。即使是事件平定后,仍是宿中书省十四晚,以防不测。这时因为所谓的军容不整,竟被撤职流于新州,所以郭无振是万万想不通的,“自恃功勋,怏怏不得志,道病卒”。不过郭元振他哪里知道,他的功勋是为睿宗立的,而现在是和睿宗有一定矛盾的玄宗当道,这些功勋不但一笔勾销,而且还是他被流的罪状。
1706948047
1706948048
至此,我们大体已可明白,姚崇上台后之所以与众大臣关系不协,问题的关键并不是姚崇与大臣们之间的“素憾”,也不是姚崇“权谲”的人品,而是玄宗朝初年稳固政治的需要,是姚崇对玄宗忠诚的表现。当姚崇回到中央支持政局,他十分理性地提醒玄宗不该念及平太平公主的那点功勋而任用坚定拥护过睿宗的那些大臣,应该清除睿宗政治的影响,更不能让这股政治势力有可能去支持另一个睿宗的儿子。虽然我们找不到姚崇和玄宗谈话的具体内容,事实上史书中也不可能记录这些话。本来对皇位就有担心的玄宗,当然十分听得进姚崇的这些言论,对此是默许、赞同的,所以大臣和诸王就一个又一个离开了首都这个政治中心。哪怕像张说、王琚与玄宗私人关系相当不错,但玄宗还是不会冒这个险的,毅然地让他们在开元二年时走出了长安。
1706948049
1706948050
宋祁在《新唐书》卷121后赞中说:“幽求之谋,绍京之果,日用之智,琚之辩,皆足济危纾难。方多故时,必资以成功者也。雄迈之才,不用其奇则厌然不满,诚不可与共治平哉!姚崇劝不用功臣,宜矣。然待幽求等恨太薄云。”宋祁的话是相当有道理的,他认为这些诛太平公主的功臣的确不能再用,姚崇是做得很对的。不过宋祁看到了问题的一面,姚崇之所以不用这些人,并不是他们会恃功,而是他们的政治立场牢牢地站在对睿宗的忠心上,因此姚崇为玄宗出面做个恶人把他们驱逐出朝廷就不足为奇了。对此,前辈前者汪籛先生早已有所论述。汪先生认为刘、钟、张、魏、王诸人被罢贬,“这一重公案必有其重大背景,不可仅以姚崇的嫉功作为解释。原来,玄宗在争夺政权的时期,当然要利用他们作为羽翼爪牙。这时他的目的已达,而当时又有宗室勾结大臣发动政变的风气,当然他也有理掉换一副目光,把他们看做毒痈恶疾”[222]。汪先生揭示出了姚崇贬这些官员是有重大背景的,不过他认为那是玄宗在达到自己的目的后换了一副嘴脸,其实并不尽然。因为玄宗对这些人并没有什么不好的看法,只是因为他们是睿宗朝的重臣,才会遭到被罢被贬的命运。几年后,当政局稳定,玄宗对这些官员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1706948051
1706948052
开元四年(716)六月,太上皇睿宗崩于百福殿,年仅五十五岁。失去政权的睿宗也许是郁郁寡欢病死的,这让玄宗和姚崇可以深深地松一口气,威胁政治安全的主要因素终于烟消云散了。就在这一年的十二月,姚崇觉得自己稳定玄宗统治的政治使命差不多了,遂推荐宋璟自代,罢知政事。开元八年前后,被赶到外地任刺史的诸王纷纷回到京城,就连张说也在开元九年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三品,辅助玄宗治理朝政。开元十年,已死的郭元振追赠太子少保。开元十五年,钟绍京重新入朝。
1706948053
1706948054
不过,汪先生又从姚崇与张说矛盾中,得出:“正可从此看出姚崇如何利用当时玄宗忌惮大臣的心理来排斥异己。”[223]又云:“姚崇和这些功臣中间的互不相容,似乎还隐含着用吏治与用文学的政见不同。……开元初年被斥逐的一班大臣,却多数特别以文学见长。”[224]这些说法,笔者认为还是值得推敲的。姚崇和张说的矛盾,纯粹是从稳定玄宗皇位的角度来考虑的,似乎并不存在个人的恩怨。至于说上述数人均以文学见长,有点牵强。数人中除张说外,其他人或许也以文华著名,但的确不是以文学见重的。
1706948055
1706948056
编撰《旧唐书》的史臣曰:“履艰危则易见良臣,处平定则难彰贤相。”又赞曰:“姚宋入用,刑政多端。为政匪易,防刑益难。……不有其道,将何以安?”[225]处于特定的政治环境,姚崇用非常手段保证了玄宗初年政治稳定发展。如果姚崇不这样做,开元时期的政治也许会乱相迭现,开元之治也不会出现。从这一点上说,姚崇的权术显示出了他在政治上的老练和成熟,对唐代政治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1706948057
1706948058
(本文原发表于《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
1706948059
1706948060
[1] 本文写作中,主要参考了两文有关唐代使者的内容。因限于篇幅,凡具体事例不注原文出处的,均可在两文中和两《唐书·吐蕃传》中查到。为便于比较对照,文后所附表格也是综合两文而成。
1706948061
1706948062
[2] 《册府元龟》卷979《外臣部·和亲》。
1706948063
1706948064
[3] 《册府元龟》卷979《外臣部·和亲》。
1706948065
1706948066
[4] 《旧唐书》卷148《韦伦传》。
1706948067
1706948068
[5]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
1706948069
1706948070
[6] 《册府元龟》卷980《外臣部·通好》。
1706948071
1706948072
[7]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
1706948073
1706948074
[8] 《旧唐书》卷148《韦伦传》。
1706948075
1706948076
[9] 《旧唐书》卷100《解琬传》。
1706948077
1706948078
[10] 《旧唐书》卷60《宗室传》。
1706948079
1706948080
[11] 《新唐书》卷216《吐蕃传》。
1706948081
1706948082
[12] 《旧唐书》卷4《高宗纪》。
1706948083
1706948084
[13] 《册府元龟》卷980《外臣部·通好》。
1706948085
1706948086
[14] 《白居易集》卷56《翰林制诏·与吐蕃宰相阐布敕书》。
1706948087
1706948088
[15] 《太平广记》卷47“宪宗皇帝”条云:“唐宪宗好神仙不死之术,元和五年,内给事张惟则自新罗国回……”
1706948089
1706948090
[16] 《旧唐书》卷97《郭元振传》。
[
上一页 ]
[ :1.706948041e+09 ]
[
下一页 ]